重庆文庙之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
儒、释、道(儒学、佛教、道教)在中国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发展史。
重庆曾经有多少座儒释道庙宇?在民国以前,由于庙宇遍地开花,准确数字难以统计。但仅从渝中区这个弹丸之地,据《巴县志》统计就有51座,而最大又具有领军意义的便是——重庆府文庙。
重庆府文庙的位置是建在而今市中心国贸大厦及重庆二十九中学范围内的地盘上,规模宏大。它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在明、清两朝数百年内,不断得到培修与维护,到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东道台衙门又将文庙加以大修扩建,辛亥革命爆发后,才搁置下来。
1917年重庆府文庙大门,革命军士兵站在台阶上
文庙的大成殿正中面朝南方,立着孔子的木雕像。以区别泥胎佛、道塑像,以示正统。大成殿外面,有名宦祠、乡贤祠,供奉着重庆本土德高望重的贤达士绅。文庙门外,就是泮池,也就是夫子池。泮池的由来,说的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有一小池,孔子常在池子里洗笔、洗砚台,叫洗墨池。后来各地修建文庙时,也都建有泮池。这泮池较大,说是“周近八十一丈,阔二十四丈,深五尺”,种有荷花。泮池也是善男信女们放生之所在,时常有放鲤鱼、团鱼的。更多的是放乌龟,说是乌龟长寿。泮池的东北不远处,有一座魁星阁。魁星阁为三楼一底塔楼式建筑,寓意魁星高照,以后金榜题名,高中魁首。
20世纪20年代,重庆为了发展,人们觉得城内街巷曲折、狭窄,不利于交通,临江门最为碍事。于是市政当局在1921年就把临江门给拆了,但临江门这个地名却留了下来。以后,重庆筹备设市,要修马路,于是又开始拆街道并小巷建马路。直到90年代,从重庆宾馆方向过来,到了临江门十字路口,大约在途经过街地道入口位置,路边有一坡梯坎,从马路下面的隧洞穿过,到街对面下临江门正街。
抗战爆发,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了狂轰滥炸,文庙也被炸毁了,成了一片废墟,泮池(夫子池)也填平作了公用场地。当时在重庆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见此很是不安,于是写信给当时陪都政府希望拨款修复。当局也答应了,就是建设款迟迟不能到账。于是修复的事便搁置下来。
1917年重庆府文庙大殿
解放初期,各种宗教活动都废止了,更不可能来关注文庙。随着对城市建设新面貌的追求,城建部门将中华路、临江路连通,马路要从文庙所在的地盘中通过,文庙这块宝地便一分为二,劈成了两半。在大成殿这一面,后来市里建了一所中学——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夫子池这块公共用地,后来就改建成了大众游艺园。当时的魁星阁处在马路中间,因此就被彻底拆除。
上世纪50年代的大众游艺园是很出名和很好玩的娱乐场所。进了园子在里面可以高高兴兴玩耍一天,电影、川戏、曲艺、杂技,还有喝茶、打牌、吃饭,应有尽有。80年代,这儿改为重庆艺术馆(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常常有一些画展及艺术活动在这儿举行。
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的升级,夫子池也被拆除了,建起了一座地上67层、高271米的CBD中央商务区大楼。
从此,重庆府文庙的所有遗迹荡然无存。
民初重庆府文庙魁星阁及革命军士兵
在夫子池(曾经修有一个大厕所)被拆迁之前,有一天从厕所内爬出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乌龟,它们爬过人行道,横穿公路,扶老携幼,踏上漫漫的迁徙之路……
当重庆府文庙遭际彻底消失的时候,它在渝中区的那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伙伴,除了罗汉寺外,其他的早已在它之前就纷纷销声匿迹了。
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特别怀念那些寺庙——曾经安放过他们灵魂的精神家园。
特此附录那些寺庙的名称,以资纪念:
重庆府文庙、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文昌宫、关庙、城隍庙、龙神祠、三忠祠、肖曹庙、马王庙、崇因寺、治平寺、罗汉寺(现存)、五福宫、药王庙、东岳庙、土主庙、二郎庙、东华观、报恩寺(东水门内)、华光寺、朝天观、报恩寺(小教场)、紫霄宫、三元庙、准提庵、禹王庙(现存)、列圣宫、天后宫、山西馆、吕祖庙、昭忠祠、南华宫、三圣宫、清真寺、三教堂、忠烈祠、中山祠、云贵公所、同庆公所、宝善寺、紫云宫、镇江寺、园通寺、普济寺、朝阳阁、净慈寺、佛来寺、莲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