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飞来张飞庙
云阳,对于张飞来说,既非他故乡,也非他征战东吴凯旋之地,为何那儿却建有张飞庙?这得从张飞的遇难说起……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擒身亡,张飞闻知“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悲痛之极,发誓要替二哥报仇。他从成都接命回到阆中,立马限令所属三军在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出征伐吴。次日,部将范强、张达来报,说三日内不可能备办完毕,要求宽限时日。这本是实情,做不到就做不到,据实相报,请求宽限数日便可办齐;此刻张飞报仇心切,哪里听得进去谏言。延迟者便是阻碍他报仇雪恨,那还了得!于是以延误军机罪,下令将范疆、张达二人绑于树上,各鞭背五十。
张飞
军中体罚部下已是张飞的家常便饭之事,张飞敬爱君长却疏于体恤士卒,刘备曾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果不其然,范疆、张达二人当然深知张飞狂暴不羁的性格,也知道张飞此时的心态,因而惧怕不能如期完成军务定会被诛杀的后果,与其等死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在半夜趁张飞酒醉不备之机,带刀潜入张飞帐中,杀了张飞。
范疆、张达二人取了张飞首级后,慌忙逃出阆中投奔东吴。两人昼夜不停地行至云阳时,却听说东吴、蜀汉已讲和,大失所望,便将张飞首级抛入长江中。抛江时的鬼祟行踪被一渔翁发现,待范疆、张达二人走后,便将其打捞上岸,随后埋葬于飞凤山麓。蜀汉末年,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才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张飞大义大勇、刚直不阿的秉性历来为中国百姓所敬仰,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生辰时,各地群众纷纷前来张飞庙举行祭祀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张飞庙一直流传着一个张飞显灵的故事:
传说在清初康熙年间,张飞显灵将“遂宁相国”、治河能臣张鹏翮的座船吹送逆风行驶30里;如今,三峡工程蓄水因而移至15公里之外。
清朝第一清官张鹏翮
云阳张飞庙结义楼面临长江的石壁上,从右至左镶嵌着闻名川江的“江上风清”4个字,每个约2米见方,站在几十米高的庙脚下需仰视才见,顺江和逆流几里外也可远眺,其名气不亚于它的载体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张飞庙本身。有趣的是,按从左至右的读法“清风上江”,字义与“江上风清”差不多。
光绪末年,曾做过国子监学正的云阳籍书法家彭聚星,回云阳养病时题写了“江上风清”这四个遒劲的大字。“江上风清”出自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扫墓祭祖,乘船途经云阳张飞庙时,随从提议进庙祭拜三国名将张飞。功成名就并以清廉著称的张大学士觉得没什么可祈求的,便以“相不拜将”为由拒拜,继续航程30里后夜宿三坝溪。次日清晨船工醒来发现,头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里,停在了下游张飞庙脚下的渡口。
清末云阳张飞庙之“江上风清”
张大学士认为是夜泊时没系牢船绳而顺流倒退了,启程上行30里后又夜宿三坝溪,早晨再次停在张飞庙脚下的渡口。
张大学士不信邪,又上行,天亮时第三次停在庙脚的渡口,顿时大惊,事不过三,他连忙登岸向张飞谢“罪”。张大学士返船启航时,突然江上清风鼓帆,将船顺风直送30里外的三坝溪……
1883年3月27日,英国商人立德乐乘坐小木帆船从武汉去重庆,途经张飞庙时,在庙脚下的乱石沙滩上拍照留念。从这张照片上惊奇地发现,“江上风清”的位置原来刻着“灵钟千古”四个字。
彭聚星当年所题“江上风清”,为什么要覆盖原有的“灵钟千古”?究其文字风格来看,江上风清含有现代文风的味道,灵钟千古则显示一种古韵。据考证,张飞庙内铸有一口大钟,遇险火警、水警乃至匪警即鸣,以保一方平安。
清末,彭聚星去官归里休养,与云阳一些名士及庙僧对张飞庙进行大规模文化包装,翻刻全国各地名碑在庙中陈列,使张飞庙由单一的祈福之所变成了“文藻胜地”,于是书“江上风清”覆盖在“灵钟千古”之上,预示着张飞庙祈福是一种愿望,而愿景呢?是“江上风清”,人间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