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的科学梦
1912年圣诞节前夕,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市火车站,胡适和任鸿隽两位年轻的老朋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两年前,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先期到达美国。经过一年多的分别,任鸿隽应胡适的邀请,终于来到美国留学。他选择了胡适就读的学校、美国著名的常青藤联盟校之一,康奈尔大学,选修的专业是化学工程。
任鸿隽
胡适
任鸿隽1886年12月生于四川垫江县(今重庆垫江),参加了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巴县秀才第三名,后入重庆、上海公学接受新式教育,赴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回国,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经过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国内的政治变动以后,任鸿隽似乎对政治失去了兴趣,愤而弃官,转身专心于“实业救国”,志在科学,而康奈尔大学在美国是以科学著称的。
任鸿隽是以“稽勋生”的身份前往美国的。所谓“稽勋生”,就是由民国临时稽勋局办理的一批又一批留学生,其前提是对革命有功,并曾在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出国之前,任鸿隽曾在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处任职,孙中山就职后颁布的《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会文》《祭明孝陵文》等重要文件,均出自他的手笔。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与袁世凯南北议和后,袁世凯惧怕到革命势力强大的南京就职,想用阴谋诡计到北京受职。任鸿隽看穿了袁世凯的伎俩,并对当时的政治失去了信心,于是他拒绝了北方政府参议院关于秘书长一职的邀请,决定到国外留学,将来再以所学报效国家。
袁世凯称帝
留学美国期间,任鸿隽仍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安危和革命同仁的命运。当时局势动乱,留学生回国后大都无所事事。“如何才能将留学同学组织起来,发挥各自所学,在动乱的时局中为沧桑的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呢?”任鸿隽时常这样追问自己。
1914年6月10日,当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几个中国学生,晚餐后聚集在大同俱乐部廊檐上闲谈,谈到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谈到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谈到留学同仁的苦闷彷徨……突然,任鸿隽抛出了他已经思考良久的方案:“当今中国所缺者,莫过于科学。我等同仁远赴西域,正是为了追寻科学之曙光。然寒窗数载一朝学成,却无发挥之余地,空有满腔热情无处宣泄。既如此,我等何不组织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高举科学之大旗,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任鸿隽的提议赢得了一片掌声,大家群情激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此后,经过多次讨论,关于科学社的组织构架和《科学》杂志的创办模式逐渐清晰起来。任鸿隽根据大家的讨论意见,执笔起草了一个“缘起”,随后,任鸿隽、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等人在“缘起”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实际上,他们正是中国科学社的发起者。
当时,科学社并无正式组织,暂时以公司形式进行管理、运作,入社需交5元股金,作为刊行《科学》杂志的资本。不到几个月,社员即发展到70余人,股金集到500余元,同时,杂志的稿件已经准备了3期。1915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发行的中国第一本介绍科学的杂志——《科学》,在神州大地上开始传播。这也是我国第一次采用西式标点排版的正式出版物。
1915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在康奈尔大学合影。后排左起:秉志、任鸿隽(社长)、胡明复(会计),前排左起:赵元任(书记)、周仁。
《科学》杂志创刊号
任鸿隽执笔撰写了激情洋溢的发刊词:“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他还大声疾呼:“继兹以往,代兴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
这篇发刊词全面阐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最早同时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前奏曲。杂志发行不久,社中同仁便感觉到要谋求中国科学的发达以及科学社的发展,单单发行一种杂志是不够的,因此建议把“科学社”改组为学会性质的组织。1915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任鸿隽任董事长兼社长、赵元任任书记、胡明复任会计,他们与秉志、周仁组成了第一届董事会,杨杏佛为编辑部部长,并确定每年10月25日为中国科学社成立纪念日。
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学术社团,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成近代中国科学的产生、发展与兴盛,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任鸿隽、胡衡哲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