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直辖市
(六筑重庆城)
历史前进的脚步虽然不同,却总是有些相似,不管你信不信“这包药”。
1997年6月18日之前,在重庆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直辖——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将重庆定为战时首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1937年11月下旬率第一批党政要员先期抵达重庆,于当年底开始办公,重庆按特别市组织。1939年5月5日,重庆升格为甲等行政院院辖市,即为中央直辖市,首任市长贺国光。
民国重庆直辖市首任市长贺国光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于1949年11月30日下午解放,同时成为中央直辖市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西南大区代管,首任市长陈锡联。1952年8月中央决定恢复四川省,重庆改为西南行政大区直辖市,直到1954年7月,重庆直辖市随西南大区一同撤销。
解放后重庆直辖市首任市长陈锡联
时至今日,最令重庆的百姓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必须浓墨重彩的,是重庆第三次名正言顺、顺理成章地定格在“中央直辖市”的国家格局上。
1994年秋天,时任国家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向当时分管民政工作的国务委员李贵鲜汇报工作时,李贵鲜对他说:“我向你借调一人到我处帮助工作,怎么样?”李贵鲜需要的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熟悉行政区划业务,二要忠诚可靠。后一个条件是为了保密的需要,因为行政区划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不久,38岁的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审核处副处长孙秀东便去了李贵鲜处报到工作。
很快,孙秀东和李贵鲜的两位秘书,一起被他召集开了一次会。会上,李贵鲜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交给我们一项光荣任务,论证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可能性。他强调,要大家只做不说,必须严守国家机密,避免再次发生沸沸扬扬的“三峡省”之类的事情。
如此重大的事情,当时除了国家最高层,就只有他们四个人知道。重庆设立直辖市的调研筹备工作一直在高度保密中进行。经过一年半调研,前后共设计了4套方案:
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以三峡库区为中心,设立一个一级政区,把湖北宜昌、四川万县、涪陵等沿江城市整合在一起。后来一商量,觉得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中间管理层次没有解决,未走出原“三峡省”的思路,不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只好放弃。
第二个方案,是在原来重庆计划单列市的基础上,直接升级成一个直辖市。“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也不会触动各方利益。”但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不了四川人口过多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三峡移民问题。
第三个方案,在现在重庆直辖市的格局上,再加上四川的达县地区(今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广安市。
第四个方案,就是现行的重庆市区划,只包括老重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经过进一步的筛选淘汰,最终的选择集中在后两个方案上。这两个方案又叫大、小两套方案,最终是小方案获选。对此,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给出的理由是:(大方案)“小马拉不动大车”。
1997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进入最后一天。下午3时50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宣布,开始投票表决《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大会现场有36名人大代表来自重庆,属于四川代表团成员。这一天,重庆的男代表换上红色的领带,有人第一次喷了发胶;女代表特意穿着红套装,有的还以闪光的旗袍亮相。进场前,记者从他们的打扮猜测:醒目之队来自重庆。
下午3时54分开始表决。会场内两千多名代表按动表决器。会场大屏幕显示出投票结果:2720人出席,其中2403票赞成,148票反对,133票弃权,36人未按键。乔石宣布:“通过。”当时没有媒体直播这个场景,但喜讯立刻通过手机传到重庆,电话那端即刻响起鞭炮声。重庆的大街小巷乃至垰垰角角,很快挂出标语:“我们直辖了!”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
然而,对刚升格为直辖市的重庆而言,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施落后,工业门类老旧,出海通道欠缺,经济缺乏活力,路上的车不多却交通拥堵严重,城市环境脏乱差,人均收入低,就像一个大县城。商场晚上七八点钟就熄灯关门,市民百姓早早就上床睡觉。
直辖前的1997年春节,代理市长蒲海清带着主城区的书记、区长上街检查卫生,捡垃圾,让他们上电视向公众承诺,解决“脏乱差”现象,并请电视台监督。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激发市民热情,重庆市政府还采纳建议,决定拆掉人民大礼堂的围墙,建设人民广场。由于财力紧张,政府号召市民捐款共建,有的孩子还捐出了过年的压岁钱。一时间,政府一共收到捐款近千万元。赶在重庆直辖挂牌前,占地2.3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用两个月时间建成。广场一侧专门竖立纪念碑,记录这段历史,并刻下捐款超过千元的市民名单——它记载着普通百姓对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奔向理想生活的渴望。
第三次重庆直辖市首任市长蒲海清
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开始了它作为城市发展的第六次筑城,区域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千米,人口3371万,成为最大的直辖市。
今日朝天门
当然,这次重庆的城市发展不同于古代的前四次筑城,不是筑一座有形的城墙围起来,达到攻守兼备的目的;也不同于民国时期的第五次“筑城”,基本上只在主城区内打转,较为简单地拆去城楼、城墙的粗放式城市功能扩展。这次“筑城”是以改革开放的全新姿态拥抱世界,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历经20余年的励精图治、大开大合,建设成为了西部火车头、长江上游中心,迈入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行列。
而今眼目下,重庆俨然成为了名头响亮的“网红”城市,山城、江城、雾都、桥都、温泉之都、美食之都、美女之都……各种美誉的称谓不绝于耳,尤其是“8D魔幻之都”的名头更是如雷贯耳:人流如织仅次于故宫的洪崖洞,导航都会看哭的黄桷湾立交桥,排队4小时才能乘坐的长江索道,在李子坝穿楼而过的轻轨2号线,绕晕司机的720度三层立交桥,必须绕5个360度螺旋道的停车场……最有意思的应当首推还在进行二三期建设的“一环、七射、N连通”构成的解放碑地下环道线,那绝对是重庆独有的地标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