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古代商贸大通道
重庆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层层围困在群山之中,古时没有航空、铁路、公路,对外交往、经贸发展、文化交流如何实现?
千百年来,知难而进的重庆人,在崇山峻岭之间走出了很多古道。这些古道,犹如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纽带,串起了沿途的城市,同时也打通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血脉,扩张了生活在群山之间的重庆人的视野。可以这么说,这些千年古道,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物流大通道。
重庆最著名、影响最深远,也是最重要的古道,大致为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条大通道:往西为通往昔日省城成都的成渝古道;往北为沿嘉陵江沟通川北、川中的嘉陵古道;往东为连接三峡地区、湖北一带的川鄂峡路;往南为连通贵州的川黔古道。这四大古道,又分别由诸多沟通省内外和各州县的大小不一的古道线路组成,同时又连接上更多通往更远州县和乡镇的次级古道,共同构成了古代重庆的道路交通网络。
成渝古道:古时重庆商贸第一大道
成渝古道被誉为最早的“成渝高速”。唐宋时期,随着巴蜀地区经济的空前发展,成渝之间形成了真正的陆路交通。当时成渝之间最主要的两条干道,就是成渝北道和成渝南道。
成渝北道从重庆的通远门或南纪门出发,会合于两路口,经过佛图关、六店子、小龙坎、歌乐山三百梯、高店子、西永、虎溪、璧山、铜梁,进入四川安岳,过乐至、简阳、龙泉驿,到达成都迎晖门。路过的地区是整个巴蜀的经济政治中心,所以,成渝北道在唐宋时期就是成渝间最主要、最快捷的官方驿路。但明清以后,北道渐渐衰落,故被称为“川东小路”或“东小路”。
成都东门——迎晖门
成渝南道从重庆通远门或南纪门出发,会合于两路口,经过佛图关、大坪七牌坊、石桥铺、二郎关、龙洞关、白市驿、走马铺、来凤驿、永川、荣昌、峰高驿,进入四川隆昌(隆桥驿,因驿后设隆昌县),过安仁驿、内江、珠江驿、资中、简阳、龙泉驿,到达成都迎晖门。到了明代,巴蜀地区驿站林立,交通发展迅速,成渝驿路也由北往南移,成渝南道变身为了官方驿路。清代,南道继续延续官方古道的地位,北道也继续使用,成为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
成渝南道,即是民间俗称的“东大路”,其实就是“川东大路”的简称——因重庆位于川东地区,由成都往重庆的成渝南道因之得名“川东大路”。由于成渝南道作为官道始于明末,兴盛于清代,其历史离现代人更近,所以,也更为知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渝大道,大多指的就是这条“东大路”。而成渝北道被称为“东小路”,已经鲜为人知了。
古代重庆城通往外地的四条官道
在东大路沿途,每隔百里(有时数十里)便设有一处驿站。明清时期,随着商贸的迅速发展,东大路沿线逐渐崛起了一批商贸城镇,其中大多数都是由官道沿线的驿站发展而来。驿站是官办的,只接待往来的官差和信使,而随着往来于古道的客商不断增多,驿站周围逐渐形成以酒店、茶馆、栈房为主的塘铺、场镇。著名的“三街五驿五镇七十二堂口”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三街”是指简阳杨家街、内江史家街、隆昌迎祥街;“五驿”是指简阳龙泉驿、资阳南津驿、隆昌双凤驿、璧山来凤驿、巴县铜罐驿;“五镇”是指简阳石桥镇、资中银山镇、内江碑木镇、隆昌李市镇、荣昌安富镇。除此之外,大道上还设有七十二堂口,堂口与堂口之间相距15里路,所以东大道全长1080里,一般人要走半个月。不过,官方快递消息最快只需要8个小时,快马加鞭,每到一个堂口就换一匹马。
东大路对成渝两地的影响,可以说是延续至今。民国初年修建的成渝公路,便是沿着这条古道的走向,部分路段甚至是在古道的石板上直接垫高加宽而成。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也是沿着这条古道行进。而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重庆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绝大部分也沿用了这条古道的走向。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图为重庆至内江段通车盛况
川黔古道:最早的“茶马古道”
川黔古道起于重庆朝天门,坐木船(后来为轮渡)横渡长江到海棠溪,然后通过黄葛古道上南山黄桷垭,经过老厂、百节驿、北渡驿、綦江,东溪驿、赶水铺,从安稳驿出重庆进入贵州,过桐梓、娄山关、遵义,到达贵阳。
贵州自古盛产茶叶,宋元以后,贵州茶享誉全国,其中不少成为贡品。同时,贵州还盛产良马。唐代贵州的罗甸马已经销往省境以外。两宋时期,在今天的川黔交界地区,设置了买马场。南宋时,北方马市断绝,川马、黔马成为战马的主要来源。川黔古道作为贵州北上中原最便捷的线路,成为唐宋时期茶马互市的主通道。因而,从时间意义上讲,川黔古道应该是最早的“茶马古道”。
贵州山区自古缺盐,而重庆巫山、巫溪一带,是中国最早因盛产井盐而繁荣的地区。因而到了清代,川黔古道变成了渝(川)盐入黔的要道,称为“綦岸盐运道”,大量的渝盐通过这条古道运送入贵州,大量的茶叶通过这条古道运送到巴蜀地区。因此,这条古道历史上也被称为“盐茶古道”。
嘉陵古道:关中入蜀主要通道
嘉陵古道起于重庆通远门或南纪门,会合于两路口,经佛图关、井口二塘、歌乐山金刚坡、土主四塘村、青木关、璧山六塘、七塘、八塘、合川九塘、十塘、武胜、南充、蓬安、南部、阆中、广元、略阳、汉中,到达西安。
嘉陵古道由重庆→合川→南充→巴中接米仓道或南充→广元接金牛道
或许是因为通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西安),嘉陵古道在历史典籍里曝光率极高。从三国时期曹操讨伐张鲁,诸葛亮围陈仓,到唐末僖宗入蜀,这条古道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嘉陵古道在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却是楚汉相争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汉王刘邦为避项羽锋芒,烧毁古蜀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命韩信明修栈道,自己却取小路暗度陈仓,一举占领关中。故事里先烧后建的栈道就是著名的褒斜道,而刘邦引大军奇袭的小路,就是这条嘉陵古道。
作为唐代由关中入蜀的一条主要通道,那些怀才不遇或被贬谪的唐代诗人,大多数经由此道进入四川。面对这条时而穿越深沟峡谷,时而翻越崇山峻岭,时而跨越奔腾河流的古道,诗人们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为这条古道留下众多旷世名篇,如李白《蜀道难》等。
川鄂峡路:最早的出川古道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商周时期,巴渝地区和中原王朝就已经开始交流。那么,上古的巴渝先民是通过什么方式穿越崇山峻岭、走向外界的呢?
还好,剖开重重迷雾,我们通过古籍里的蛛丝马迹,发现了这条穿越峡江的峡路。峡路起于重庆,经合川、广安、渠县、大竹、梁平、分水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宜昌、荆州到达武汉。连接四川重庆与湖北武汉,因而被称为“川鄂峡路”。
长江三峡峭壁上开辟的陆上川鄂峡路(川江栈道)
从所经过的路线可以看出,从重庆出发后,一直到万州,川鄂峡路主要走的是陆路,而从万州以下,基本沿着长江水路,过三峡,一路东进。
长江三峡是一条非常出名的夺命航道,峡窄水急,滩多浪高,暗礁密布,每年春末至秋初的洪水期,江水暴涨,十船九沉,根本无法通行。为了解决每年长达数月涨水期的通行问题,古人在三峡陡峭的崖壁上开凿了一条蔚为壮观的川江栈道,将川鄂古道从陆路上联通。
正是这条川江栈道,给川鄂古道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栈道自奉节瞿塘峡起,经巫山至湖北长江南岸的鳊鱼溪止,全长97.5公里。路面宽1-3米,有平桥、拱桥27座,可通骡马和轿子,为长江沿线上水运拉纤、陆运物资和行人通勤的唯一通道。
川鄂峡路过了三峡,便到达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古道延伸到这里也变得十分驯服,顺着长江河谷一直到达武汉。
链接:
重庆现存十段经典古道
万梁古驿道:位于万州区孙家镇兴发村,始修于明代,为连接古代万县和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区)的重要通道。现残存2.5公里,属川鄂峡路。
御泉河古栈道:位于涪陵区乌江支流御泉河边,相传为古代巴人在悬崖绝壁上开凿的通行之路。长约10公里。
歌乐山三百梯: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高店子,为沟通川渝的东小路中翻越歌乐山的石梯大道。属成渝北道即“东小路”。
嘉陵古道歌乐山三百梯
成渝古驿道: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村七社,在九龙坡、江津、璧山三区交界处的缙云山上,始筑于宋,为成渝东大路一段。现残存1公里。
黄葛古道:位于南岸区南山北面,始建于唐宋,是昔日川黔古道的一段,现在是重庆市区最著名的步道之一。
张飞古道:位于北碚区嘉陵江温塘峡左岸,北温泉风景区对岸,相传为三国时张飞所开辟。环境幽静,风光秀美,适合郊游。
铁岭山古驿道:位于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孙家口村铁岭山,为古代成渝官道,由方形石板铺成,保存较好。现存长约2公里。
封门古道:位于垫江县与邻水县交界的明月山群峰之间,为古蜀道的一段,有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道和摩崖石刻群。
南陵古驿道:位于巫山县巫峡镇南陵居委会至建平乡春晓村,始于唐,为巴盐出川入鄂的重要通道。现存约10公里。
巴盐古道:位于石柱县西沱镇至冷水镇石门坎一线,为历史上巴盐入楚的重要盐道。现存西沱镇街等数段,均保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