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要塞:从渝西三关到重庆第一关
重庆历来为西南重镇,古城沿两江而建,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之意。九道开门中八座临水,唯一的陆门在城西,即通远门。出通远门就是通往成都的东大路,一路要过佛图关、二郎关、龙洞关。这三关是拱卫重庆城的咽喉锁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通远门或南纪门(水陆兼备)出城西行的三关中,第一关乃佛图关,离重庆古城最近,其地势险峻,两侧环水,三面悬崖,自古有“四塞之险,甲于天下”之说。
清末佛图关瑞丰门与牌坊、骡马(大坪方向)
公元227年,蜀国名将李严为大都护屯兵江州(重庆)。李严的政治能力和执政能力很强,而且特别善于筑城。他在任江州大都护期间注重民生,为恢复生产和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把破旧矮小的江州城修筑得高高大大。同时,为了固守江州城,李严在城外“一线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两江虹束如带”的咽喉之地大兴土木,凿岩筑关,形成了城墙高达10米,厚约5米的城关。因关上有座石佛,所以军士们取名“佛图关”。佛图关辟有迎庆(仁靖)、泰安、顺风(瑞丰)、大城等四座城门,城内驻扎重兵把守。
李严曾打算把佛图关下的鹅项岭的山体凿穿,让嘉陵江和长江的水在这里汇流,将江州古城变成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利用江水形成天然屏障——护城河。要知道,当时的江州是蜀国的第二大郡,而李严则是参与了白帝城永安宫托孤的蜀国二号人物。李严此举,俨然有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的意思。诸葛亮何许人也,当然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凿山工程刚刚开工,就被诸葛亮以“不利于军事”否定了,并将李严调到成都,担任“北伐出祁山”的后勤部长,负责粮草供给。
从此以后,佛图关便成为重庆陆路的门户,西上成都的要冲,兵家必争的千古要塞。宋朝名将张珏曾在佛图关抗击元军,挫败元军五路围攻,在宋廷已降元的形势下,又坚持抗元三年,可歌可泣。明朝万历年间,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县)宣抚司宣抚使奢崇明作乱,窃踞重庆,自城西通远门至二郎关,连营十七座;著名女将秦良玉与明军配合,攻破佛图、二郎两关,进而收复重庆。明朝末年,张献忠与四川巡抚陈士奇、明朝旧将刘文秀部下将领王复臣及清夔州总兵卢光祖曾先后激战于佛图关。1923年,杨森与黔军在佛图关“苦战数月,血润亢土”;同年8-10月,熊克武与杨森及北洋军在佛图关恶战数月,最终攻克重庆。
佛图关是从陆路出重庆城必经的第一道雄关,因此有“出了佛图关才算出了重庆城”的说法。关上古时候有夜雨寺,“佛图夜雨”乃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历代文人雅士多有题咏。佛图关原址现为佛图关公园。
民初佛图关仁靖门(两路口方向)
迈出佛图关,逶迤向西行,过大坪七牌坊,从车歇铺(今沙坪坝区上桥,旧时曾一度设有官方铺递)上山,跨过石垭口,就是第二关——二郎关(今沙坪坝区歌乐山镇山洞街道东南的画鞍山麓)。二郎关两山夹道,一门洞开,旧时关口处有一座二郎庙,驻关兵丁常驻庙里,关亦因庙得名二郎关。
民国初期,四川军阀混战。邓锡侯的第一军与杨森的第二军,在二郎关一带打了两天两夜。杨森不敌,二郎关失守。邓锡侯占领二郎关,直趋佛图关,夺下重庆城。据说二郎关因此被毁,1937年向楚版《巴县志》将二郎关列入古迹,称“按关已毁”。但据当地老者说,二郎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尚有殿房为私塾教室,因学生不多停办,以后不久房屋因失修垮塌无存。
过二郎关继续往西去白市驿,就是第三关——龙洞关。《巴县志》记载:“关踞山垭,石门垣见在。自佛图至此,三关叠障、守者得人,可收泥丸之功。”
龙洞关下行2.5公里就是白市驿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白市驿修建飞机场,从机场修建了一条公路经龙洞关、凉风垭到山洞连接成渝公路。公路穿过关口,将关门拆除。
如今,龙洞关已踪迹全无,纵目所见,满眼苍翠。关下有烈士墓及纪念碑,据说,是解放重庆时遭国民党宪兵检查站突袭的三名解放军战士长眠于此。
佛图关、二郎关、龙洞关,三关叠障,拱卫重庆,虽可收泥丸之功,但毕竟离重庆城太近,一旦被攻破,重庆城也就岌岌可危了。那么,三关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关隘屏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青木关!
青木关地处缙云山脉。缙云山脉跨过嘉陵江,向西南逶迤,到青木关处,突然断裂,形成一个天然关隘,东北面为宝峰山,西南面为虎峰山,两峰对峙,天堑浑成,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是旧时出重庆的最后一道关口,系成渝古道必经之路,也是通往璧山、铜梁、合川以及川北的要塞,因此有“出了青木关才算出了重庆”的说法,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渝西三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得一美称——重庆第一关。
重庆第一关:青木关旧影
明清两代,数百年间,青木关一直是重庆的第一关口,筑墙设关,重兵把守,防备森严。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青木关仍是大后方陪都的第一道重要关隘,军、警、宪、特都在此设置了盘查哨所,过往车辆及行人必须接受检查盘问。
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渝公路,苦于缙云山脉的阻隔,只好绕上一圈,从青木关越过缙云山脉。后来,又修建了青木关到北碚的公路。青木关也因为历次公路建设,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