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石猴?
一个在水帘洞,一个在聚贤庄;一个是小石猴,一个是江流儿,他们素未谋面,相隔千山万水,却在某一天走到了一起。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一边走一边问。事实上,每个人都会为此困惑、为此迷茫,每个人也都要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是只猴子,而且这只猴子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孙悟空为什么是只猴子而不是兔子或者猫狗之类?他又为什么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而不是水里钻出来的,或者树上结出来的呢?
《西游记》第一回,猴子到了菩提祖师那里,祖师问他父母姓什么,猴子说没有父母,祖师便说:“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是啊,孙悟空为什么不能是树上生的呢?从石头里蹦出来个猴子,有什么寓意吗?
当然有。
石头是什么?是地球上最原始、最原初的东西。远古时代,没有动物,没有植物,更没有任何的生命,石头就已经存在了。女娲炼石补天,靠的也是石头,因为没有别的可以替代。
所以,对石头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原始”“天然”的崇拜。人们崇拜石头,因为它在所有万物之先,它也因此而具有孕育一切的力量。
不仅孙悟空这只猴子是从石头里生的,传说大禹也是女狄吞石而生,而他的儿子启又是灵石所生。
《红楼梦》不是也叫《石头记》吗?贾宝玉原本就是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他化身为人,到世上走了一遭。而宝玉的脖子上总是带着一块玉,那玉,其实也是石头。
还是在《西游记》的第一回,猴子发现了水帘洞,洞里是个什么景象呢?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水帘洞原来就是一座石房,水帘洞里,全部都是石头!
既然石头代表着原初和原始,那么显然,这种原初和原始就具有无限的可能,因为原始的东西本来什么也不是,它没有任何束缚和负担,它可以成为任何可能成为的东西。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说,人并没有先天固定不变的本质,人本来什么也不是,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商人或者小偷;人是首先存在,然后才通过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
所以,孙悟空之所以是一块石头,也是因为石头体现了将来的无限可能:石头最原始,它什么也不是,因此,它也可能是一切。
我们再来看菩提祖师给猴子起名字时是怎么说的:
“‘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菩提祖师认为猴子是个“婴儿”。婴儿,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起初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而正是这种“没有”和“不是”,使得它能够获得无限的发展空间。
显然,以后的过程证明,孙悟空就是这样的。
不过,“石”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顽”。
石头很坚硬,很难变化形状,因此也很难改变,很容易成为“顽石”。
石头虽然代表着原始和天然,孙悟空因为是一块石头而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但人的天性之中也有很多野蛮的成分,如果任由天性释放,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变得文明,或许还是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
弗洛伊德的大名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他就认为,在人的所谓“我”当中,存在着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通俗地理解,就是“本来的我”“原始的我”,这个“我”强烈地要求欲望的满足,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管别人,不管社会,只寻求自己快乐。
所以说,任由天性释放的结果,就是“本我”的出笼,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而且,还认为这种随心所欲和无所顾忌理所应当,对任何的规矩和束缚都非常反感。
因此,石头就可能变成“顽石”。要让顽石开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于是,这块石头也才需要“悟空”,所谓“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孙悟空是一块“顽石”,石头不会走路,它需要变成一个动物。
变成了什么动物?——猴子。
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兔子?——因为猴子和顽石非常像。
在动物里面什么东西最顽劣?——猴子。
猴子上蹿下跳,左冲右突,没有安静的时候。我们说小孩子很顽皮,也会把他比喻成猴子。
花果山时期的孙悟空,的确就是一只猴子。他跳跃无状,起伏不定,心神散乱,妄想纷飞,“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
一块石头,一只猴子,简直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