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构建逻辑说服力的关键认知
何为说服:关于“说服力”两个最深的误解
乍一听“说服力”这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哪些名字会跳到你的脑海中?
也许你会想到一个大大的舞台,演讲者身后有着巨大的屏幕,台下坐着数百甚至上千观众。也许你想到的是电视屏幕上,演讲者伴着激昂的音乐,富有感情地说出大段的排比句。也许你想到的是在一个三面落地玻璃窗的高级会议室,商界精英正在进行大笔生意的谈判。
跳到你脑海中的名字是谁?或许是乔布斯,他在苹果的发布会上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或许是马云,他在上千人面前,对未来趋势、商业环境作出让人惊叹的论断;也许是TED演讲者,他们在台上游刃有余地介绍最前沿的发现和创想;或许,跳到你脑海中的是哪家公司CEO的名字……
虽然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但并非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我们想要讨论的,是在每个普通职场人身上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在我们真实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更多遇到的是项目路演、工作汇报、产品介绍、培训授课、求职面试这类场景。你如果按照那些著名演说家的方式学习,往往会发现虽然学到很多东西,却无法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关于“说服力”的第一个误解:说服力只属于那些商界精英和意见领袖,离我们普通人很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以下这些场景:
求职面试,说服面试官录用自己。
产品介绍,说服客户认可并购买你的产品。
工作汇报,说服领导同意方案并给予资源的支持。
项目推进,说服项目组成员按照进度和要求完成工作。
任务指派,说服下属积极按时完成任务。
会议发言,说服与会者认同你的观点并执行。
项目路演,说服投资人给你的项目投资。
……
至此,我们已经打破了第一个误解,说服不是那些商业精英和意见领袖的专利。甚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说服,每个人都需要说服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发挥说服力,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主张,最终让事情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另外,很多人在听到“说服”时,会联想起“强势”“控制”“迫使”“压制”这类非常具有攻击性的词。似乎为了说服对方,我们必须强迫对方放弃自己的想法来跟随我们的观点。这就是关于“说服力”的第二个误解:说服是迫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想法,意味着对抗、竞争和输赢。
这种第一印象非常根深蒂固,却经不起推敲。难道求职面试时面试官明明认为我们不符合要求,却被迫录用了我们吗?介绍产品时客户并不满意,却鬼使神差地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吗?工作汇报时老板并不同意我们的方案,却神奇地批准了预算吗?项目路演时投资人内心并不情愿,但莫名其妙地给我们投资吗?
我们稍微深入思考后就发现了这第二个误解的不合理之处,说服并不意味着强迫、对抗、竞争。恰恰相反,说服是通过有效的表达,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改变想法、产生行动。说服不是你输我赢,而是双方都要赢。
最早的关于说服别人的方法,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说服的艺术,在《修辞学》中他提出了说服的三要素:信任、情感、逻辑。在这三个要素中,逻辑是基础中的基础。本书就将聚焦于“逻辑说服力”这一主题,因为一旦缺乏观点分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的论述,将无法有效说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