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随梦想飞翔
2020年疫情期间,与璐瑶一起做了一档演讲节目,认识了她和她的巴别梦想家。在那一期的节目中,我知道了璐瑶和伙伴们的故事。
2009年,25岁的璐瑶从英国读完金融研究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广西百色一个名叫巴别乡的地方支教。支教的第一天,璐瑶给孩子们展示自己在大学的照片,一个孩子问她:“老师,为什么这个地方是平的?”因为从未走出过大山,孩子们甚至不能想象世界上有些地方是平的。在巴别乡支教的每一天,她都被一些事情震撼着。她渐渐意识到,乡村教育的问题不是贫困,而是情感和信息的封闭。这些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的世界是封闭的,他们的想象力也是封闭的。他们缺少发展机会,处于社会边缘,对未来的可能性一无所知。
璐瑶希望帮助巴别乡的孩子们打破封闭,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她教学生的第一个单词就是dream——梦想。她告诉孩子们:“以后可以不记得我是谁,不记得我教过什么知识,但请记得这个单词。”
就这样,璐瑶把梦想播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也播种在了大山深处的这片土地之上。10年后,数十个她当年的学生不仅清楚地记得dream这个单词,而且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跟她一起继续播种梦想,帮助那些家乡的孩子。
有梦想,就有坚持的力量。做公益不容易,璐瑶先是动员自己的家人成为捐助人,从父亲、小姨到叔叔、婶婶,慢慢地滚雪球。但“杀熟”终究不能持久,于是,她放弃了自己在北京金融街的优厚待遇,去公益组织系统地学习如何做公益、如何做教育。后来,为了寻求更多资源,她又回到企业工作,用自己的工资供养巴别梦想家。再后来,为了回应更多孩子的需要,璐瑶毅然选择了辞职,回到了巴别乡。12年来,璐瑶的工作不断变换,场景不断更替,唯有初心不改。其间,她也有过苦恼,有过彷徨和孤独,身心都经受了很大的磨难。但是,璐瑶说:“对梦想的渴望,能战胜恐惧和孤独。”她挺过来了。
有梦想,还要有专业的精神。捐钱做公益相对容易,但是要把公益做细致、做出成效,并不容易。如果爱心不用心,爱就不能够落地,不能够有效,不能够被传达,不能够被感受。她对捐赠人很“苛刻”,捐赠人不仅仅要捐钱,更要在所捐助孩子成年前长达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与孩子保持联系,做孩子情感陪伴的伙伴和接触世界的窗口,不可半途而废。为了解决乡村孩子信息和情感封闭的问题,她把巴别梦想家培育成了一个社会化学习的实践共同体。而为了巴别梦想家的可持续发展,年轻的她已将接力棒交给她曾经陪伴过的孩子们。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个适逢其时的梦想,其力量能够超过任何强大的军队。对于璐瑶来说,也正是梦想,让她12年来从来没有放弃前行,一直奔跑。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梦想可以让一个人走得有多远,一个立志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普通年轻人,可以积聚多少力量。
他们的书定名为《根与翅》,正如这个组织的名字:巴别,是他们的根;梦想,是他们的翅;家,是一个充满温暖与陪伴的地方。
在这本情真意切、朴素感人的故事集中,我们读到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被滋养,以及这份滋养是如何展开了每一个人的生命画卷,激发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璐瑶和巴别梦想家的孩子们正是这样,在最好的青春岁月中,彼此陪伴,相互摇动,彼此唤醒,并朝向一个共同的愿景和使命,肩并肩走了下去。
他们的使命是“支持封闭的、边缘的乡村青少年成长为融入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实现幸福有价值的人生”。这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梦想飞得再远,根还在巴别,还在乡村。祝福璐瑶和她的小伙伴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跟随梦想飞翔,成为根系乡村、展翅高飞的梦想家!
朱永新
2021年11月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曾任苏州市副市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著作被译为英语、法语、日语、韩语、俄语、蒙古语、阿拉伯语等27种文字、70余本。由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