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mǐn)农(nónɡ)(其(qí)二(èr))
唐(tánɡ)·李(lǐ)绅(shēn)
锄(chú)禾(hé)日(rì)当(dānɡ)午(wǔ),
汗(hàn)滴(dī)禾(hé)下(xià)土(tǔ)。
谁(shuí)知(zhī)盘(pán)中(zhōnɡ)餐(cān),
粒(lì)粒(lì)皆(jiē)辛(xīn)苦(kǔ)。
诗文大意
农民在烈日当头的正午锄禾劳动,
汗水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之中。
又有谁知道人们盘子里的饭食,
每一粒都出自他们的辛劳与苦痛!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夏日的正午,酷烈的阳光照射着大地,人什么都不做都会觉得炎热难耐,这时诗人却看见农民依然在田地里辛苦地翻土、锄草,一颗颗汗珠从他们的头上滴落,渗入泥土中。诗人仿佛看见,人们吃的一粒粒粮食,就是由这些汗珠浇灌而成的……他对农民的勤劳充满了敬佩,对那些享受农民劳动成果却对农民的疾苦不闻不问的权贵感到深深的不满。
细品词句
这首诗一开头就写出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栽种禾苗的土地上。这两句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夸张的形容,只有真实的描绘,写出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也为我们讲明了第四句中的“辛苦”。
后边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好像在问我们每个人:当我们享受食物甚至浪费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农民的辛苦呢?读者这时会产生联想,把粒粒粮食和滴滴汗水联系起来。这样的疑问比讲道理更能震撼心灵,令人深思。
这首诗语言通俗、质朴,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讲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与苦痛。因此,千百年来能够广为流传。
讲个故事
忘掉初心的诗人
诗人李绅生活在唐朝的中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国家变得越来越混乱,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压迫日益加深。
李绅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那个时代,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时光里,他从近处体会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这也为他日后写出《悯农》这样的诗歌打下了基础。后来,李绅奋发图强,苦学不辍,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
年轻的李绅还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官员,他的上司有谋反的心思,他拒绝同流合污,甚至不惧死亡威胁。那个上司倒台之后,李绅得到了重用,官越做越大,后来还当上了宰相。
李绅的官阶不停地往上走,人品却越来越往下走,他逐渐背离了自己的初心,生活越来越奢侈,慢慢地,终于成了他年轻时在诗句中讽刺的那种官员。据说李绅一餐饭的花费多达上百贯钱,有时甚至上千贯。他喜欢吃一道菜——“鸡舌”,一次竟宰杀三百多只活鸡,只取鸡舌,其他部分扔在后院堆积如山,李绅却当成平常小事,毫不在意。传说他曾宴请大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对酒宴的奢华非常反感,还写了一首诗讽刺李绅。
李绅从早年“悯农”,对百姓充满关怀和同情,到后来漠视民生疾苦、追求奢侈生活,他的转变让后人不得不感叹,一个人要坚守自己的初心,是多么不易!
学个成语
司空见惯(sī kōng jiàn guàn)
“司空”是唐代的官职,这个成语原本是说司空已经见过很多这样的事,所以当作无所谓的小事。后来指某些事物很常见,不足为奇。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刘禹锡的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相传刘禹锡曾任苏州刺史,做过司空的大官李绅宴请刘禹锡,酒宴奢华,还安排美人敬酒。刘禹锡很是看不惯,就写下这首诗对李绅进行讽刺。
说段历史
为什么辛勤耕种的农夫还是会被饿死?
《悯农》写出了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也刻画出当时黑暗的社会状况。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让我们感觉非常惊讶:农民辛苦劳动,粮食也取得了丰收,按说农民应该能吃饱饭啊,怎么还会被饿死呢?
这就要说说当时的社会状况了——
唐朝在唐玄宗做皇帝的最初一段时间,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历史上称为“盛唐”。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成为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这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虽然最后被平定了,但国家受到极大的破坏,国力大不如前。“安史之乱”还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各地的节度使在战乱中获得了很大权力,慢慢地就不听皇帝的指挥了,自己管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形成了一个个“藩镇”,像是一个个小国家,相互之间争斗不休;在都城,皇帝不敢像以前那样信任自己的大臣和军队了,就重用宦官,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作威作福;大臣们也形成了不同的党派,光顾着斗来斗去、营私腐败,没心思治理国家。
在这样的情形下,劳动人民的日子可就越来越艰难了。他们辛勤劳作,种出的粮食却没有多少能留下,很多都要交给朝廷和藩镇作为“赋税”。国家总在打仗,各地庞大的军队都需要农民来供养。中晚唐这个时期,一个士兵的所有吃穿用,差不多就需要两户农民家庭来负担;大小官吏还要维持奢华腐化的生活,这些压力全都落到了农民身上。许多农民过不下去,就逃离家乡,放弃了土地,因此更大的负担就落在其他还在种田的农民身上。如果再赶上天灾,那农民辛苦换得的收成可能就全葬送了。
这就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原因,了解当时的历史,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李绅会写下《悯农》。同时,我们对他后来变成一个奢侈腐化、漠视民生的官僚,更感到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