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服里的爱是控制

我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深深理解父母对孩子说服中隐含的爱。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妈妈苦口婆心劝我少读小说,多看课本。只有初中文凭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成绩优异,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也记得自己怎样跟儿子小九说,让他少玩游戏,多运动。因为颈椎不好的我,希望他有健康的体魄。可是为人父母这份对孩子的天然之爱,却常常藏着控制的影子,让孩子逃离。

几乎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说服里,都藏着对孩子无比的爱。

我在跟随吴明建老师学习时,他提到过“生命之火”,讲的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种爱叫原爱,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人际关系。这份关系不能改变、不能终止、不能转换代替且不能否认拒绝。有些孩子太不孝了,父母甚至向法院起诉孩子要求断绝父子、母子关系。就算最终断绝了,实际上断的是法律关系,作为家族的血脉传承,这份原爱关系自存在开始就无法被磨灭。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4]提到原爱时说:“父母子女之间原始的亲情之爱是人类拥有的天性。”近乎天性的原爱是纯粹的,但爱的表达却可能是粗糙甚至南辕北辙的。原爱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自私的爱

这种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父母用说服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时,自私的爱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我妈妈劝我少读小说,站在她的角度是为我好。但这种方式,却干涉了我对人生的规划。妈妈可能想不到,多年之后我会成为一名作家。当年学的那些课本知识,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留在记忆里的小说的美好却一直支持着我写下去。

当父母妄图让孩子按着自己的规划去生活时,爱悄悄变质成自私的爱。我的同事是一位很漂亮的“90后”。她说自己没有自信。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她看上了一件白色的公主裙,幻想着自己穿上裙子后像公主一样闪亮。可是,妈妈对她说:“这条裙子不实用,你回去能穿几次呢?”她太小了,没办法说服妈妈,只是觉得很委屈,不停地哭喊:“我就要这条裙子……我就要……”妈妈被她惹恼了,一边骂她不懂事,一边把她拖回家。后来,妈妈给她买了一条裙子,却不是她想要的公主裙。多年以后,春节回家,妈妈整理她从前的衣服,翻出这条裙子,很得意地问女儿:“你妈的眼光不错吧,看,这条裙子现在看都很大方时尚。”女儿不敢说:也许所有人都认为这条裙子更好看,但当时她真的想要那条白色公主裙。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说“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而父母却喜欢用自己支离破碎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提前规划好理想的人生蓝图。无论这个蓝图多美好,它是父母的,而如果父母想把它强加给孩子,无论父母多么用心良苦,却干涉了孩子对人生的体验,只是一份自私的爱。

愚蠢的爱

被自私的爱养大的孩子,反过来会对父母产生愚蠢的爱。愚蠢的爱里没有自我,只有愚孝,并把愚孝当作爱。

在父母课堂上,来自涿州的小杰分享了她的故事:她高中毕业,想选择心理相关专业。但是,妈妈花了五千多元为她请了专门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专业规划师规划出的适合小杰的专业方向是金融。妈妈本来就希望小杰学金融,专业人士给的建议也是如此,妈妈很开心,跟小杰说了很多金融方向就业的优势。最终,作为乖乖女的小杰被妈妈说服了,考取了集美大学的金融专业。刚上大一,小杰就各种不适应,尤其要学习复杂的数学,她是各种头大。等到大二,她的各项成绩在班里都是倒数。比起那些对金融有热情的同学,她听课都是云里雾里的。最终,她决定换专业。不管怎么说,耽误两年,小杰觉得自己还是走上了正轨。虽然心理学也很难学,但这是自己的选择,她充满热情地努力着。

如果小杰没有换专业呢?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听家里的安排,回家乡做公务员。每次聚会聊天,她都会无望地说:“你知道吗?我现在的职业是一眼就能望到退休生活。”我能感到她不开心,也能感到她已无力反抗。

愚蠢的爱不会让父母感到满足,因为父母的本意是要看到你幸福。在愚蠢的爱里,你放弃了追求幸福的权力,按照父母设定的轨迹来走,却离幸福越来越远。父母有一天会发现这一点,只是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错了,而是认为你不够努力。

智慧的爱

一位非常智慧的亲子讲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儿子读二年级。有一天,她接孩子放学,老师就跟她讲:“你儿子很孝顺,说要好好学习,让你开心。”谢过老师,接上孩子,她就带孩子去附近的面包房。路上她问孩子:“今天考得这么好很开心吧?”孩子高兴地说:“当然开心。”“好,那你请我吃个面包吧。”孩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我考得好,不应该你请我吗?”“你考得好自己很开心,是不是应该请客让我分享你的开心?”孩子勉强同意了。吃着儿子用零用钱买的面包,她对孩子说:“下次我工作出成绩了,也请你吃。”孩子很开心。

这个妈妈没有跟孩子说道理,而是用行动让孩子自己体会“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对孩子智慧的爱,是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协助孩子:

第一,帮助孩子思想成熟;

第二,让孩子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成功、快乐、满足;

第三,让孩子的能力不断提升;

第四,让孩子能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我们对孩子的爱,符合这四条原则吗?是智慧的爱,还是自私的爱?

说服里的爱本质是控制

与孩子交流有很多方式,但只要涉及说服,这个裹着爱的糖衣的苦果就显露出来,那分明是控制的青面獠牙。

提到控制,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你看了很多书,立志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者,领导告诉你这件事交给你控制。控制常给人以力量、规则等正面印象,但在家庭教育中提到控制,多指父母对孩子的操控。

说文解字对“控”的解释:拉弓绷弦,引而不发。“制”字的本义是“用刀裁剪树木使之成材”,后引申为限度、规章、法规。后形成“控制”一词后,有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第二层是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这两层含义都有。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能够不越界;而控制的方式是让孩子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上面提到我妈妈对我的说服:“不要看小说,多看课本”,里面带着目的:“孩子要努力学习且成绩优异。”成绩优异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一切,比如,三好学生是你的,参加各种竞赛的机会是你的,甚至你的穿着打扮都会成为标杆。而这些是妈妈想要的,真是我想要的吗?实际上,整个大学阶段我都很迷茫,我到底想要什么?之前的生活里只有一个目标:高考。我不用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社会、学校、家庭推着我往前走。但上了大学,以后做什么工作?以后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不知道。跟身边同学聊,发现困惑的不只我一个人。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过一个“空心病”的概念。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这种“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之前我们要的,是父母为我们设定好的。之后我们要什么?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做出判断。

真正的爱是你含着泪也要和孩子说再见

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原爱指向分离。这确实是一件让父母痛苦的事儿。作为妈妈,被孩子依赖也是一种享受。他奶声奶气地叫你:“妈妈,来陪我一起做手工。”“妈妈,这个单词怎么写?”“妈妈,你说天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无数次,在儿子的需要里,我感到为人母的快乐。想到有一天他要跟我说再见,然后离开,心里就像搬空的家,空洞而没有着落。但我知道,当那一天到来,我含着泪也要和孩子说再见,并祝福他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当我学习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新观念,我开始慢慢放弃说服孩子,而是和他商量。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有压力,更有惊喜。压力是周围的亲友发现小九不是个“听话”的孩子,总喜欢提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我这个妈妈面前。但他们不知道,这是我愿意看到的,在小九每次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我都很欣喜他越来越能独立思考了。惊喜是当我按照他的想法支持他时,结果往往比预期更美好:比如,有一天他有击剑课,但他坚持要去学校参加彩泥比赛。后来,我们选择支持他,虽然他没有拿比赛冠军,但他却从此爱上了彩泥,在家里创造出了彩泥乐园(如图3-1)。

图3-1 儿子小九制作的彩泥作品

现在,每次做决定时,看着那个终有一天要离开我的小家伙,我会问自己:我的决定能帮助他思想成熟吗?我的决定能让他更好地让自己成功、快乐、满足吗?我的决定能让他的能力不断提升吗?我的决定能让他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吗?如果答案是Yes,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也会坚持去做。但如果答案是No,无论别人怎么撺掇,我也不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