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孩子不需要说服,家长却需要

一位16岁男孩的妈妈问我:“怎么办?我一开口他就烦,直接把门一关。”

家长喜欢对着孩子说,更希望说了孩子就服从,照着去做。

但孩子不喜欢听,对于家长好意的说服,他们的态度就像关起的那扇门:不需要!

我的儿子七岁,可能是做讲师的职业病,我曾喜欢遇到事情就和他讲道理。后来发现没有效果,还一大堆后遗症。有时我刚一张嘴,他立刻跳起来说:“行了行了,我知道了!”

好好反思,发现孩子不需要说服,家长却需要,而且是骨子里的需要。

之所以说是“骨子里”,因为很多时候,说服是张口就来的,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

看看下面的场景,你熟悉吗?

场景一:

孩子:妈妈,热死了。(边说边脱外套)

妈妈:别脱呀,外面很冷,怎么会热呢?

……

场景二:

孩子:奶奶,我不吃了。

奶奶:来,再吃一碗,小男孩能吃。

……

这些下意识地说服,很自然地溜出来,背后却有着深层的心理因素,总结起来有这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原生家庭模式的继承。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植入潜意识的。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2]提到:意识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让别人和自己看见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潜藏在水面之下,人们不会轻易看到,却推动着人们的各种思想和行动,那就是潜意识部分。而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推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某种方式处理问题。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继承了原生家庭的模式。比如,当我们喜欢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就会无意中模仿他们,用他们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又或者,我们讨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且发誓一定不用他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是,潜意识的特点就是,听不懂否定词汇,当你越担心自己成为父母的样子,越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用爸妈的方式。”潜意识听到的指令却是“千万要用爸妈的方式”,它自动屏蔽了“不”。在潜意识无形地推动下,你也开始用爸妈的方式教育孩子。

话说回来,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学过”如何做好父母。如果我们不是主动求学,那么除了父母教育我们的那一套方法外,我们并不熟悉其他方法。

这就导致如果父母是爱讲道理的,你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孩子,也许外人看起来有点过分,但因为你从小被这样对待,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足够满意的话,你还会迷信这一套教育方式,甚至会在心中想:“当年,我父母就是这样培养出我的。”但你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你的孩子不是你。”用继承来的原生家庭模式来对孩子,是刻舟求剑,用不变的方法企图解决不同孩子的成长问题,注定会失败。

第二,说服,看起来是一种投入小而收益高的方式。

要让孩子主动去做一件事,需要花心思,更要花时间。

比如,让一个孩子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主动做到不迟到,对一年级孩子就很难。而说服他“快点吃,快点穿,快点走……”再配合吼叫,效果就快得多。

记得一天早上,孩子爸爸拿了一条裤子,让他穿上。

孩子问:“为什么不穿校服裤?”

爸爸说:“校服裤湿了,快穿吧,裤子都一样。”

儿子死活不干,哭闹着非要穿校服裤。

我在旁边摸了摸晾着的校服裤,确实很湿,但还是把裤子拿下来,扔给儿子:“穿吧!”

结果,等他要出门时,小家伙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我想换条裤子,这个不舒服。”

最后,小家伙还是穿了爸爸给他的裤子。

事后,孩子爸爸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些方法,就是想直接点,让他赶快穿上。”

这大概也是很多家长说服孩子的初衷,只是想简单点,省点儿力。毕竟,说服比让孩子心悦诚服要容易得多。但教育这件事儿,不该省力的地方省了力,未来就会越来越费力。

另外,说服不仅省力还省钱。孩子七八岁之前,对钱没有太多概念,只会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计算怎么买划算。

有时候带儿子逛商场,就会听到家长这样说服孩子:“选这个吧,跟你选的款式差不多,还便宜好几块。”小孩子哪儿肯听这些,不依不饶地喊着:“我就要那个!”最后家长开始长篇大论,孩子没有成熟的逻辑,一会儿就被绕晕了,说服成功,钱也省了。只是,孩子的需求被硬生生压了回去。

第三,说服,维护了父母的好人设。

父母跟孩子的交流,往往带着两种目的:第一种叫融洽关系的交流,第二种叫处理事务的交流。前者交流的形式可以很多样,关键是双方开心,彼此更亲密了就算成功,后者却需要达成具体的方案,这时如果父母的提议孩子不同意,父母会想办法捍卫自己的提议。什么方法最常用呢?现在的父母会更多选择说服,因为说服维护了他们的形象。

这里提到的形象有两层,一层是父母在周围人群中的形象,一层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我们与他人交流互动中,会有一个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人设”,这个人设可能是:“好妈妈”“通情达理的人”“高素质的人”等。一旦我们做了这样的设定,我们就会拼命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设定。在教育孩子时,选择说服这种方式,显然更容易维持一个好人设。在周围人眼里看起来,说服不同于打骂,父母是和颜悦色的,与孩子是有充分交流的,甚至父母还是有理有据的,按理说是能让孩子心悦诚服的。基于这些优点,父母怎么会轻易放弃说服这个工具呢?

对于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来说,如果用打或者骂的方式,给孩子留下的印象都是:“我爸妈很恶劣,情绪不稳定,爱使用暴力……”但是说服,就显得温和多了,孩子最多说:“我爸妈虽然很唠叨,但是理性……”他仍然要承认父母是从容淡定的。这正是许多父母需要的。

第四,说服,增加父母的成就感。

说服里包含着输赢对错,人的天性就喜欢赢,赢能让人感到“我很厉害”。虽然很多父母不是故意的,但说服了孩子,你会有种无形的成就感:“我是对的,我的教育不错,孩子很听话……”这些都是无意识的闪念,却让你感觉良好,下次无意识中还会如法炮制。

可悲的是,越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如意的父母,越容易用说服孩子的方式去赢孩子。比如,一个在工作中总被上司压制的人,他熟悉的环境是谁强谁说了算,他会信奉这套信念。当他成为强者的时候,他也会在这套信念的带领下,不允许弱小者提建议,或者提了也不采纳。无论在社会生活中,他是什么身份,回到家里,面对孩子,他是父母,自然成为强者,强者模式就自动开启了。

如果父母想改变这种说服孩子的模式,先不要去管孩子,而要从自身修炼做起。

父母如何进行自身修炼呢?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从反问开始,在说服孩子之前,先说服自己。

比如,反问自己:“我说的道理一定对吗?”“孩子不听我的,一定会吃亏吗?”“我说服了他,他能力会增强吗?”反问打破了自我为中心的局面,帮你在以强者姿态面对孩子之前,先进行内心对话。这样的内心对话,会让你变得更加包容,也更愿意聆听。

从增强思想的弹性开始,看到更多可能性。

爱说服孩子的父母,往往思想弹性不强,也就是比较轴。但思想的弹性就像肌肉,是可以锻炼的。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多和周围的人交流,听听大家的想法,你会发现,别人的世界原来和你如此不同。在面对孩子时,也更能理解孩子的不同。

行动,比说服更有力量。

我看到一则新闻,在公共场合,一个孩子撕纸片弄得满地都是,妈妈没有责骂孩子,而是默默去清扫。看到妈妈的举动,孩子也去协助妈妈。这个妈妈没有讲道理,却用行动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很多孩子讨厌父母的说服,就是父母搞两套标准,跟孩子讲道理时是一套,自己行动是另外一套。这样的说服怎么会有力量?

说服里,孩子每一次对你说“是”,都是含泪对自己说“不”。当孩子成为你眼中听话的孩子,他也完成了对内心那个充满活力的自己的囚禁。也许,终其一生,他再也无法走出这个囚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