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讲完了树干,我们接下来讲树叶——它在文章中就是细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七则:“‘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翻译过来就是:细节是好是坏,取决于它能否把诗想要表达的“境界”全盘托出。
这里讲一个关于“推敲”的故事。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题李凝幽居》,诗云:
写作此诗时,贾岛对一个细节反复考量——在“僧×月下门”中,“×”处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思考让他忘了看路,就骑着毛驴闯进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问明来龙去脉后,韩愈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其一是说明了你拜访友人时的礼节;夜静更深时用‘敲’字,又让这首诗多了几分声响。”
这种推敲细节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从全诗布局看,无论是用“推”还是用“敲”,其实效果相差无几——这个细节并没有让整首诗的境界全出。相反,看看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回眸”就是一个可以称为点睛之笔的细节,它将杨玉环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说明了玄宗为何宠爱贵妃。
著名的围棋大师吴清源有一本书叫《中的精神》。这本书对围棋中的每一手棋都有不同的评判:一步棋下得很糟糕,他称之为“恶手”;一步棋下得中规中矩,没有值得分析的细节,他称之为“俗手”;一步棋下得出乎意料且决定性地逆转棋局,他称之为“妙手”。妙手并不在于局部取得多少优势,而是看这手棋对全局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要做到“妙手”,首先要有大局观。不管是下棋、写文章还是剪辑视频,每一步操作、每一句描述、每一个镜头,都要看它跟主题的关联度究竟有多大。就好比本讲的主题是“著文章的‘妙手’从何而来”。尽管当下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很重要,但这些内容跟本讲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就不需要囊括进来。在进行内容创作时,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主题,如此才能清楚要什么和不要什么。换句话说,只有舍才能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