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霹咔咚”的由来
如前所述,二战后的日本人对原子弹、氢弹爆炸和核能的问题有着奇妙的分裂式认识。从原子物理学的角度看,核能发电与核爆都是让铀矿石中稀少的铀-235发生核裂变,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物理现象,二者是同样的。但是,从二战后日本人的表述来看,这二者却分别是“善”与“恶”,不断强调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对该事物的统一性叙述却很少见。
用我所在的那个年代的文化事物打比方,二者就是“哥斯拉”和“铁臂阿童木”。把两个有着不同脉络的东西,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在对文化信息进行处理中,这种做法像走钢丝一样具有风险性。不过没有这种智力的冒险,我们就只能被动接受别人归纳后告诉我们的东西,无法创造出新的理论。
在“哥斯拉”这个词出现以前有“霹咔咚”。“霹咔”代表光,“咚”代表声音,这是从核爆受灾的广岛民众的感觉出发,对原子弹进行的创造性的命名。原子弹投下没过几天,这个词就开始出现在人们口中,但首次公开出现在出版物上是1950年波茨坦书店出版的丸木位里、赤松俊子的绘本《霹咔咚》。在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广岛札记》中,每章之前的辑封页上所使用的插画就来自这个绘本。该绘本与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妻二人倾毕生之力创作的《核爆之图》息息相关[1],因而十分出名。但我们必须记住,将“霹咔咚”这个词最早在出版物上公开呈现的是这一绘本。
从操控媒体的角度来看,美国占领军在日本全国禁止公开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个人经历记录。广岛市民生局社会教育科编集的《核爆体验记》由广岛和平协会于1950年发行,是各种核爆经历记录中最早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行组织收到了GHQ的禁令并被处分,虽然十五年后的1965年得到再度刊行,但仍然出现了针对它的各种不利传言,比如说GHQ的禁令是虚假消息,因这本刊物作为内部资料却发给了无关人员才被禁等等。总而言之,真正把“核爆体验”印刷成刊物进行公开,也是在核爆五年以后的事了。更有甚者,像诗人栗原贞子的诗集《黑色的蛋》这些早期出版的核爆相关作品,明显受到了GHQ的干涉(审查、禁令)。但此类干涉并没有遭到来自作者、日本的政治团体、媒体或记者等任何正式的反对和抗议。
操控媒体的主要目标是使信息丧失意义,即让任何人都不会对该信息产生兴趣,使其成为人们无视的对象,让为其发声的行为变得徒劳,最终使其隐没于众多信息汇成的洪流中。
审查也是操控媒体的一种手段。日本在二战战前和战时都有事前审查制度。如果是对体制不利的言论,文章中的文字就会有一部分改成圆圈、叉号,或者直接被删去几行乃至十几行文字,当然也有全文被禁止发表的。但二战后GHQ的审查更甚,文中的文字被改成圆圈、叉号或者删去几行而留有空白也不行,必须要删改完后读起来文从字顺,即让审查者无从察觉才可以刊行,不然就全文禁止公开。对战后的这种审查制度,之所以大众媒体没有做出任何反抗,不是因为所处战前和战后的时间差异,而关键在于审查的主体不同,一个是日本政府,一个是GHQ。
从“核爆体验”记录来看,对于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被害者来说,在自己究竟被何种东西所伤害这一点上,最初他们没有获得任何相关信息,完全被蒙在鼓里。看了《核爆体验记》书中很多的个人经历后,我发现其中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被“原子弹爆炸”所伤害的。有过空袭经历的人认为是直击弹[2]或者汽油弹所致;有人认为是变压器爆炸导致电气短路所致;有人认为是大地震引起的巨变所致;还有人认为是地球接近了太阳后和其他天体发生了碰撞所致。
【注释】
[1] 丸木位里和赤松俊子在1941年结婚,赤松俊子此后改名为丸木俊子。二人都是美术家,以核爆为主题共同创作了三十余年,创作出了十五幅一组的《核爆之图》。以该图命名的美术馆在1967年开馆。二人还共同创作过《南京大屠杀之图》《水俣病之图》等主题的画作。
[2] 直击弹,指直接命中目标的航空炸弹或炮弹,与之相对的是近失弹。——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