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山会议当机立断
1935年1月,敌人以5个师兵力分四路向闽东苏区进行“围剿”,这是闽东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始。由于一直没有和党中央取得联系,闽东不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情况,因而对战局变化没有准备,直到敌人部署就绪,闽东特委和独立师已经陷入敌军重重包围之中,才在福安洋面山上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对策。
闽东独立师政治委员叶飞主持了这次会议,出席的领导人为代理特委书记詹寅、闽东苏维埃主席马立峰、独立师师长冯晶泰、副师长赖金彪、政治部主任叶秀藩等,闽东地区从未经受过规模如此之大的敌人“围剿”,缺乏经验,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意见是詹寅等地方同志提出的,主张坚决保卫苏区,“和苏区共存亡,与敌人决一死战”;另外一种主要是独立师领导同志的意见,他们反对与敌纠缠,更反对与敌硬拼,认为和敌人硬拼一定会失败。
1938年1月,部分南方游击区负责人于南昌新四军军部合影。前排起:张云逸、叶飞、陈毅、项英、黄道。后排:顾玉良(左一)、薛尚荣(左三)、李步新(右一)
在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叶飞当机立断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保卫苏区的想法,没有苏区就没有立足之地,但硬拼“决一死战”是错误的;肯定独立师负责同志基本点是对的,但理由不充分。
叶飞总结闽东地区两年来的基本经验,即一个县只要有一支服从党的领导、斗争坚决、纪律好的红色武装,就可以支持一个县的革命斗争,即使这个县被敌人镇压下去了,总可以恢复。
叶飞认为:只有保存了有生力量,保存了独立师,才能坚持斗争;如果独立师被消灭了,闽东苏区也就垮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他的这番道理,终于被与会同志所接受。
于是,叶飞提出了三条意见:一、把闽东苏区变成游击区,从此转入游击战争;二、独立师要跳出包围圈,但要打一仗再走,不打就走,不仅地方干部和群众思想不通,就是独立师的战士(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也想不通;三、如何打,要好好研究,不能硬拼,也不要纠缠,给敌人一个打击就行。
紧急会议结束,天也快亮了,特委负责同志詹寅、马立峰等立即分赴各地传达、部署。
第二天,独立师即在洋面山后面的彭家山与敌新10师展开作战,由彭家山一直打到堵坪。激战终日,敌人伤亡很大,我军伤亡也不小。
这是独立师成立以后进行的最大的一次战斗,是一个消耗战。但这一仗给深入苏区的敌人以迎头痛击,对于以后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是有意义、有作用的。
当晚,独立师即由堵坪经上白石附近(福安与浙江泰顺交界处)转移到寿宁地区。到达寿宁三岔岭时,遭敌军伏击,副师长赖金彪牺牲。当晚突破包围,退到政和,又转到周墩,最后转移到宁德的杨梅岔。
这时,独立师只剩下500多人,但主力保存下来了,跳到苏区外围定(德)屏(南)古(田)边区开展游击战争。
此时的叶飞只有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