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藏心 做事要留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藏起戒备之心,假装融通处世搞关系

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在与人交往中,若戒备之心太甚,被人一眼就瞧出来,就很容易让对方站到对立面,如此一来,双方又怎么能融洽相处呢?

八面玲珑,少点戒备多些圆滑

虽然人们反感八面玲珑,崇尚做人要心善心诚,但是任何时候,一个人如果太诚实,把自己在处世中的戒备之心写在脸上,就会为自己树立很多“敌人”,让人对自己敬而远之。所以,做人一定要学会变通,藏起戒备之心,圆滑一点。

确实,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人确确实实应当藏起戒心,为人圆滑一些,就如同西方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所以,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职场,处世灵活变通一些才能结交朋友,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为自己的发展争取到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努力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必要时适当让步与妥协,不要表现得咄咄逼人。

说到底,圆滑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技巧,一种在竞争日趋激烈,环境越来越变得复杂的环境中的一种适应生存能力。如果,我们在做人的时候,圆滑一点,那么,就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纪晓岚是清乾隆王朝的重臣,他之所以能获得当朝天子的宠信,并且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化险为夷,就在于他为人机智,善于变通。

曾在乾隆皇帝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在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他仓皇地钻到办公桌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纪晓岚的心理,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谁知道乾隆皇帝并没有离去,纪晓岚的话一字不落地听见。乾隆立刻板起脸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厂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陛下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而陛下乃当今伟大人物,是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关于‘子’的意思就更为明显。陛下是上天的紫徽星转世,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试想一下,如果在那当时,纪晓岚不懂应变,不圆滑地为自己打圆场,又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

从上面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知道圆滑并非是没有任何原则的奸诈与狡猾,而是一种灵活应变的技巧,一种超强的生存适应能力,是机智。当我们懂得圆滑变通一点时,不但能够在遇到危机时,会考虑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而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并切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尴尬的事,也不至于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准备,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对于那些将一生的三分之一交付给办公室的上班族,不可避免的窘境几乎总会像窗外的风儿一样随时飘进来。如果这样的难堪仅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一张厚脸皮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面红耳赤的是你的老板或同事,需要你考虑和做的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圆滑变通在交际中是十分重要的。交际复杂而微妙,往往出现一些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突发事件和难堪局面,需要你随机应变,有效化解。当然圆滑也不一定都是为了你摆脱困境,击退别人的“刁难”。具备了这种能力,有时你也可以拿来帮助别人摆脱困境,将交际局面引导到正确、积极、融洽的境地。这样你的急智不仅是你的财富,还是大家的共有资源。他人陷入窘境,场面处于尴尬之中,利用急智让一切柳暗花明,重现生机,这是你的交际本领,也显示了你高尚的交际品格、风格,以及你魅力四射的风度。

要善于在“迟钝”中掌握主动

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本来胆大如斗的,却表现得胆小如鼠;本来足智多谋的,却表现得寡言讷语。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蒙蔽对手,争取主动。“大智若愚”具有后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效应,在外交、谈判、经济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三国演义》写孔明智激周瑜的精彩片段,是大智若愚智谋的成功运用。孔明为了激起周瑜抗曹的斗志,巧妙地将曹植《铜雀台赋》“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中的“二桥”向周瑜解释为“二乔”(其一为周的妻子),周瑜听后勃然大怒:“吾与老贼势不两立!”孔明大功告成。其实,“二乔”乃周瑜与孙策的妻子,孔明哪能不知!知而装愚,目的是智激周瑜。

由聪明转入糊涂是此技的精髓;有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倒比过于敏感更有利。

曾经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谈判。日方作为买方,美方作为卖方。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商业机会,挑选了最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开始时并没有像常规谈判那样双方交涉问题,而是美方展开了产品宣传攻势。他们在谈判室里挂满了许多产品图像,还印刷了许多宣传资料和图片。他们用了两个半小时,三台幻灯放映机,放映了好莱坞式的公司介绍。他们这样做,一是要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另外则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简报。在整个放映过程中,日方代表静静地坐在里面,全神贯注地观看。

放映结束后,美方高级主管不无得意地站起来,扭亮了电灯。此时,他们脸上挂满了情不自禁的得意笑容,笑容里充满了期望和必胜的信念。他转身向三位显得有些迟钝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说:“请问,你们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说:“我们还不懂。”这句话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心情,他的笑容随即消失了,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顶。他又问:“你们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哪一点你们还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微笑着回答:“我们全部没弄懂。”美国的高级主管又压了压火气,再问对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不懂?”第三位代表严肃认真地回答:“从关掉电灯,开始幻灯简报的时候起,我们就不懂了。”这时,美国公司的主管感到严重的挫败感。但为了商业利益。他又重放了一次幻灯片,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之后,他强压怒气,问日方代表:“怎么样?该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端坐在位子上,若无其事地摇摇头。美国的高级主管一下子泄气了,他灰心丧气地斜靠着墙边,松开他价值昂贵的领带,显得是如此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他对日方代表说:“那么,那么……那么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你们都不懂。”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将他们的条件说了出来,他说得如此慢,以至美国高级主管像回答讯问似的,毫无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应答着,他的思维已经紊乱了,信念被摧毁了,根本未作什么反对意见。结果,日本航空公司大获全胜,成果之大,连他们也感到意外。

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有一次日本的一个公司到美国去与一家公司进行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想迅速达成协议。而日方代表却一言不发,只是挥笔疾书,把美方代表的发言全部记录下来,第一次谈判就这样结束了,日方代表也回国了。

六个星期之后,日本公司又派了另一个部门的几个人作为代表团来到了美国,进行第二轮谈判。这批新到的日本人,仿佛根本不知道以前协商讨论些什么问题,谈判只好从头开始。美国代表照样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日方代表又是一言不发,记下大量笔记又回去了。

又过六个星期之后,日本方面的第三个代表团又来到谈判桌旁,他们的全部活动只不过是第二个代表团的故伎重演,记下了大量笔记又走了。

以后,第四个、第五个日本谈判代表团都是如法炮制。

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日本方面毫无反应,他们把美国公司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抱怨日方代表没有诚意。

正当美国公司感到绝望时,日方公司的谈判代表突然来到了美国。这一次,日本谈判人员一反常态,在美方代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拍板表态,作出交易决策的方案,弄得美方措手不及,十分被动,损失不小。日本人一开始装得若无其事,既不表态,也不作任何形式的举动,让美方猜测不到他们的行动。这种寻找恰当的时机,趁人不备,出奇制胜的方法十分厉害,往往使谈判对手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失策于人。

懂得说话的艺术,巧妙避开无谓的争论

忠言逆耳是千百年来被证实的道理,但是圆滑的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拒进忠言,他们会讲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让忠言不逆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忠言不顺耳而适得其反的情况。

晓艳是个马大哈,这一天不知怎的又丢了好几百块钱。好朋友圆圆一听,马上就叫起来:“你瞧你瞧,我说什么来着?这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仔细仔细再仔细!你怎么全当耳边风了?连自己的东西都保管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呀!你想想,你都丢了多少东西啦?我上次送你的那只手提包……”“够了!你别说了!”晓艳气呼呼地打断圆圆的话,“不就是那只手提包吗?丢了就丢了,还没完没了了!我丢东西我乐意,你管得着吗?”

圆圆本来是一番好意,可是她的语气过于生硬,责备多于劝慰,使原本就很沮丧的晓艳更加难受,从而闹得不欢而散。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堪称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曾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官。”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何慎重?”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打消了给魏征治罪的念头。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无可非议,不过他所用的方法实在值得商榷。要不是唐太宗宽宏大量,又有皇后长孙氏那样的贤内助,像他那样冒冒失失拦住皇帝去路的,有十个脑袋也保不住。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劝谏方法则高明得多。她没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臣子的刚直与君主的开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来说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是在恭维皇帝,自然令他龙颜大悦。

可见,同样是忠言,顺耳的话比逆耳的话更能让人接受,正如甜药比苦药更受病者欢迎一样。因此,当我们向别人提出忠告时,应尽量避免用逆耳的话刺人、伤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它转化成顺耳之言,因为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接受忠告的一方来说,这固然是至理名言,因为他能使人从正面去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对于提出忠告的一方来说,却不宜遵循。因为一般而言,人们大都乐意听好话,听别人赞美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愿意听别人直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因此,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并不多。而像《论语》上所说的“人告之以过则喜”的情况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恐怕也只有子路、孔子等大圣人才能有此雅量。正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样,逆耳的忠言“是处在高温状态下的金子,它很烫、很热”,只有那些十分了解你的人或者内心修养十分深厚的人,才会忍受那种切肤的灼痛,捡起那金光闪闪的金子。

所以,我们在提出忠告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毕竟,忠告再有价值,如果对方不接受,也是惘然。如果我们不论对象、不分场合、不选时机、不讲方法地乱提一气,那么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帮助作用,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引发矛盾与冲突。

有“心计”的人,当遇到不必要的争论时,会很快地避开它!像避响尾蛇和地震一般。因为他们懂得,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使自己丧失朋友,还会浪费自己大量的时间。

有一次小望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席间有一位年轻人在说明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但他为了夸耀自己的博学,还念出了这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不过,这位年轻人却搞错了,他所念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长干行,而他却误以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可能因为这首诗蕴含的感情深厚,害得他误会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

也怪小望年轻气盛,又认为中国文学是他的特长。为了夸耀这点,他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纠正那人的错误;可是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那人反倒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就在小望和那位年轻人争论不休时,恰巧小望看见他的大学老师坐在隔桌,小望的这位老师是专攻唐代文学的博士,于是小望和那年轻人去见他的老师,并请他当裁判。小望和那位年轻人都把各自的论点说完,老师却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在盖着桌布的桌下,用脚轻踢了小望一下,态度庄重地对我说着:“你错了,那位先生说的才对。”

当天晚上小望回到家里越想越气,这时,小望的老师打来了电话,并对他说:“你今天说的那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一点也没错。”这时小望纳闷了,老师接着说:“你说的一切都对,但我们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种场合给人难堪?他并未征求你意见,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与他争辩有何益处呢?在社会上工作别忘记这点,永远不和人做无谓的争论。”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陷入争论当中去,即使您是对的。在争论中,没有人能够获胜。

为了追求真理,交流时发生争论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倘若仅仅是为了争论而争论,却是不必要的和得不偿失的,是对双方的极大浪费,包括时间和精力,甚至会使你失去朋友。

在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因为个性好强,总爱与人争辩,所以经常和同僚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因此处分了这位军官,并说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话:

“凡能成功之人,必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与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毋宁让路于狗。因为即使狗被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争论中获得好处——那就是避免它。避开它!像避响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争论的结果总使争执的双方更坚信自己绝对正确。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使你丧失朋友,还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无谓的争论呢?

1.找出共同点

有的争论,到最后双方发现其实彼此的观点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去为此而争执不休。因此,在最开始就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既能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又有利于找到灵活解决的方法。

2.欢迎不同的意见

人的思维不可能是绝对完整和全面的,总有一个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忽略,那么,有人给你提出来可谓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你真的应该衷心地对他说谢谢。不同的意见绝对不是引起争论的好理由。

3.答应考虑对方的观点

有时,不妨答应考虑对方的观点。因为对方提出的观点极有可能存在正确的一点,如果暂时不能做出判断,那么就应该答应再花时间多考虑他的观点,防止自己犯错,也让他人觉得受到尊重,争论就不可能发生了。

4.不要急于为自己辩护

最基本的生理反应,就是自卫。当一遇到对抗或者是攻击的时候,直觉就会让你首先要去自卫,要为自己找理由去辩护,这就是争论的开端了。因此,应该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说不定就真的能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不要急于作出第一反应,这种冷静是最好的。

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有错,绝对不要再试图为此而掩盖或找理由开脱,那只会欲盖弥彰。诚实地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请求他的谅解,别人是无法拒绝的;也就会解除他的武装,使他不再步步为营,也就能让你继续冷静地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而不至于争论起来。

大智若愚,方能左右逢源

现实生活中,大智若愚型的人不很常见,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无论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作为杰出人物都是令人敬仰的,也是受人欢迎的。通常,他们看起来对别人毫无戒心,都是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极具亲和力的。

在国外,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是大智若愚型老板的典型人物;在国内,香港的李嘉诚是其代表人物。他们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始终面带父亲式的微笑;基本形体语言是端坐、平视;常用口头禅有“行、看着办、好”等等。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说,商人总是深藏其宝物,从不轻易外露;品德高尚的君子虽有才德,外表却显得很愚笨。必要的藏锋收芒、锐气内敛是大智若愚者的共同特征。

大智若愚,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表现的是灵活性。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和权势,一定要糊涂。而“明”表现的是原则性,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灵活性与原则性高度结合,则可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在生活中,真正的聪明人,遇到任何事绝不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他们总是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其实这样的人往往心知肚明,他们以非常规的手段,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个很穷困但很精明的孩子。镇上的人喜欢捉弄他,经常把一枚5分和1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哈里逊总是捡那枚5分的。

有一天,一个妇女问他:“为什么你不捡1角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更值钱一些吗?”

“我当然知道,”哈里逊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了那枚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这就是哈里逊的聪明之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向他看齐——不要l角,而取5分钱!

的确,如果他选择了1角,很明显,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角!但他拿5分,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比当日其他的人拿得还多!

哈里逊捡钱的行为似乎表现了他的“愚蠢”,但他让镇上的人有兴趣扔钱给他,却显示了他的“大智”。这种“大智”深藏在“愚蠢”的表现形式中,看起来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为如此,人们又禁不住要钦佩哈里逊的机智和聪明了。

大智若愚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笨,其实,这是他们的一种韬晦之计,也就是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常常以装疯卖傻、装聋作哑来蒙混对方,这种假作不知、假作不为、假作不是的做法,会给人以一种与世无争、弱而无能的印象,这样就避免了引起注意,不使人把自己当做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用假装糊涂来绕过难点的最聪明的办法。

在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公司,花3万美元,买了一艘已经使用了27年的旧货船,开始了经营船队的生涯。

当时世界航运界通行按照船只航行里程计算租金的单程包租办法,世界经济又处于兴旺时期,单程运费收入高,一条油轮跑一趟中东可赚100多万美元。

包玉刚却不为暂时的高利润所动,坚持他一开始就采取的租金低、合同期长的稳定经营方针,避免投机性业务。这在经济兴旺时期不免被认为是“愚蠢之举”。

许多同行都劝包玉刚不要“犯傻”,改跑单程,包玉刚却大智若愚,因为他明白,要迅速发展必须依靠银行的低息长期贷款,而要取得这种贷款,必须使银行确信你的事业有前途,有长期可靠的利润。

于是他把买到的第一条船以很低的租金长期租给一家信誉良好、财务可靠的租船户,然后凭这长期租船合同向银行申请长期低息贷款,用这笔贷款再去买船。正是靠着这种低调做事的方式,包玉刚只用了2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有名的船王。

在历史上,耍小聪明的人吃尽苦头,误了终身;而那些大智若愚者却成就了大事,铸造了人生的辉煌。在这一方面,东方的大智慧和西方的大智慧是完全一致的。

藏得住,喜怒不形于色

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并不存在,他们只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而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换句话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用以控制对手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对手就难以钻空子了,否则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唐代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城府极深,具有笼络驾驭部下的过人本领。

唐玄宗宠信重用藩将安禄山,此人大奸似忠,貌似粗犷,内有计谋。表面上给人一种憨厚忠直的印象,骨子里却狡诈多端。安禄山想方设法讨取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权位日高,架子也大了起来,渐渐不把朝臣们放在眼里。除了在玄宗面前假装恭顺以外,对其他人都傲慢无礼。这种情况早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李宅之后,长揖拜见,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也不动声色,只是用两只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安禄山见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李林甫转身告诉下人,有事去宣召王珙大夫进见。王珙进屋之后,刷刷刷地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礼参拜,十分谨慎小心,诚惶诚恐,好像很怕说错一个字、迈错一条腿似的。当时王珙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是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号人物,从来都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见王珙对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惧,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虽然没去补拜大礼,也立刻恭谨起来,不敢出大气。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说话。他把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都说得十分透辟,全说到安禄山的心里去了,安禄山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也让李林甫含而不露地点出来,立时汗流浃背,衬衣湿得粘在身上。这时,李林甫脱下自己穿着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用好话安慰他一番。从此,安禄山虽然经常侮慢别的朝廷大臣,却非常惧怕李林甫。

每次来京城,他都要小心谨慎地拜谒李林甫,每次交谈,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面容改色,汗流浃背。在范阳时,每当有使者从京城归来,安禄山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李林甫说他什么了,如果有褒扬他的话就满心欢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话就用手摸着额头说:“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祸就要临头了。”安禄山怕李林甫竟怕到这种程度。李林甫也看出安禄山已蓄反心,但觉得自己死前可保无忧,反正安禄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享受荣华富贵,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还顾得上管它呢?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终未敢作乱。

李林甫晚年与杨国忠争权,杨国忠背后有杨贵妃撑腰略占上风。当时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风中之烛。听说李林甫已经生命垂危,杨国忠心中暗喜。为了探听虚实,就亲自去李林甫家中问候。不知为何,李林甫虽然病容憔悴,但目光还是那么尖锐,杨国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软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病床前。李林甫见状,流下两颗泪珠,说:“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必当宰相,以后我的家事就要托累你了。”杨国忠早领教过李林甫的厉害,深知此人狡猾奸伪,惧怕李林甫设计诈骗,所以非常紧张,满头大汗,竟半天不敢说话。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窥豹一斑。

不过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如果做得过了头,也会引起别人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劝进者络绎不绝。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据说,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向袁世凯探听虚实。袁世凯装得一本正经:“华甫,你我是自己人,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除非为儿孙打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带残废,老二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能够承担重任吗?而且,中国一部历史,帝王家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为儿子打算,我更不忍把灾害给他们。当然皇帝还可以传贤不传子,但总统同样可以传贤,在这个问题上总统与皇帝不就是一样的吗?”冯国璋听后插言道:“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

袁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坚定地说:“不,我决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我叫他在那里置了一点产业。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冯国璋听了袁世凯如此诚恳和坚实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了。

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连声说:“冯华甫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向来喜欢让部下猜测自己的心思,由于城府过深连心腹大将有时也难以领会他的真实意图。冯国璋自恃跟随袁世凯多年,他把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冯国璋回南京不久就听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冯不禁跳起脚来发火说:“老头子真会做戏!他哪里还把我当作自己人。”从此与袁世凯分道扬镳,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心如止水的人的,没有喜怒哀乐只能是“植物人”。

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其实蛮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某个人的观感,当人面对他时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但在复杂人际交往中,喜怒不形于色,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召来无端之祸。因此,高明的掌权者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自己的情绪,以免被人窥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越是精于此术的人,城府便越深。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这种方法称为“大智若愚”、“大动若静”,这是上司用以控制下属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