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自己喜欢的味道”的判定表
虽然苦味和酸味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指标,但如果只以此为判断标准的话,就很难遇到自己喜欢的“世界上最美味的咖啡”了。
因此,本书将用四个象限来表示味道的判定标准。参考这四个象限,让大家把握咖啡的味道,并能高效地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
本来,咖啡有专业人士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指标,但是本书将尽量使用人们都能理解的味道表现形式,以便大家更容易抓住味道。为了了解自己喜欢的味道,你可以以此作参考,将其当作“味道的路标”来活用。
请先看图2。横轴表示“酸味和苦味”,纵轴表示“浓度的高低”。对咖啡味道有很大影响的是“烘焙程度”,极端地说,烘焙程度会决定咖啡是变苦还是变酸。
苦和酸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味道表现形式,至少和“这咖啡有茉莉花的香味”这种表现形式相比,是客观上更容易判断的指标。
其次,客观上较容易判断的指标是“浓度”。正如字面所示,浓度就是指“浓还是淡”,所以液体的浓度也是很容易判断的指标。浓度对咖啡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与酸味和苦味并列,是重要且明确的指标。
然后,根据浓度、酸味和苦味的组合而变得显著的是“余味”。因为将余味作为味道的指标也很普遍,所以人们把余味分为“清凛”“浓郁”“清爽”“醇厚”四种。另外,无论哪种味道,适度地搭配在一起的话,就构成了图表中间的“平衡”。
“清凛”的定义是酸味值和浓度都高,“浓郁”是苦味值和浓度都高,“清爽”是酸味值和浓度都低,“醇厚”是苦味值和浓度都低。
也就是说,根据酸味和苦味与浓度高低的不同组合,产生的余味会发生变化。例如,喜欢余味浓郁的咖啡的人,有必要瞄准②周边来调整咖啡的口味。
具体来说,要选择烘焙程度深(=苦味)的豆子,而且颗粒要细(=浓度高),这样的话,就可以更加接近余味浓郁的咖啡了,关于这种技巧稍后会详细说明。
正如前一节所说明的那样,根据生产国、品种等六个要素的不同,味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追根究底,可以根据喜欢何种程度的“清凛”“浓郁”“清爽”“醇厚”的口感来做区分。
也就是说,用这四种余味来作味道的判定基准比较方便。
为了邂逅自己喜欢的咖啡,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喜欢的味道语言化。为此,本书将以大家所熟悉的常见的表现形式作为基础味道的指标。
那么,以四种余味为判定基准,如何调整出自己喜欢的世界上最美味的咖啡呢?让我们从下一章开始分阶段进行说明吧。
用风味来描述复杂的味道
在葡萄酒和巧克力的世界里,人们会将食材的味道描述为“有着让人联想到……的味道”。咖啡也一样。
例如,有用“像茉莉花一样的味道”来描述的咖啡,也有用“像草莓一样的味道”来描述的咖啡。
如果用专业术语来说,评价咖啡味道的方法叫作“杯测(cupping)”。
简单说明一下如何确认咖啡粉的香味。注入热水,确认从杯测碗(品味儿专用的容器)中升起的香味,取下上面的澄清层,从热的时候一直品味到冷却时,并评价其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要用被称为杯测汤匙的大勺子啜饮,将咖啡含在口中使其雾化,然后细细地品评,连最细腻的味道也不遗漏。
在咖啡专卖店买烘焙咖啡豆的时候,你可能看到过写着“巧克力般的味道”“茉莉花一样的味道”的商品说明卡,这是根据杯测评测出的风味侧写。
它们并不是真的在贩售加入了巧克力和茉莉花香料的咖啡,而是在贩售能让人联想到这些香味的咖啡,这是一种描述手法。
较常用的香味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水果系
·花香系
·巧克力系
·坚果系
·香料系
水果系、花香系容易让人感觉到“清凛”“清爽”的口味,巧克力系、坚果系和香料系容易让人感觉到“浓郁”“醇厚”的口味。
水果系和花香系的香味之所以容易让人产生“清凛”“清爽”之感,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容易让人联想到酸味的香味,因此更容易从烘焙程度较浅的豆子中感受到。
另外,让人联想到花香味的化学物质被认为是挥发性高的物质,烘焙越深就越难感受出来。
巧克力系、坚果系和香料系的香味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浓郁”“醇厚”的风味,而烘焙程度变深后,所产生的苦味和香味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类似巧克力和坚果的香味。
另外,关于香料系的香味,根据生产国和生产加工方法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咖啡经常被当作香料系香味的典型。
买豆子的时候,如果因为风味说明感到烦恼,就可以结合烘焙程度,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类推味道,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同样,对于想学习风味表现的人来说,在掌握了与烘焙程度相应的风味倾向的基础上,类推风味的方法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