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的误区:你改变了,孩子真的会改变吗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但很多父母却未必能够理解它的真谛。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这种“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
意识到了自身对孩子的影响,有不少父母醍醐灌顶,立志要做新时代的好家长,成为孩子心目中最亲密的伙伴、最完美的父母。既然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那么,一定要弥补自身的缺点,要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提升,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这看起来当然很好,但是,很多问题也就产生了。
有的父母告诉我:“我希望孩子作息规律,于是我每天早睡早起,很少在外应酬,按时回家;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阅读的人,于是我疯狂买书,有时间就读书;我希望孩子多运动,于是我每天早起坚持晨练,周末也会参加各种户外运动。我本想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结果却发现,孩子对我所做的一切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
很多父母开始质疑“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的正确性,“我按照专家的建议,给孩子做好榜样,但孩子却没有半点改变,我真的失望透了”。甚至有的家长觉得自家孩子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看到上面这些例子,不知你作何感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作为父母,我们是否真的静下心来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当我第一次听到家长的这种埋怨时,我发现他们的话里带着浓浓的功利性和极度的心理不平衡。他们的潜台词是“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呢?难道你看不到我为了当好家长,付出了什么吗”。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我爱你有多深,你就应该爱我有多深;我为你付出了,你也应该为我付出。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亲子关系更不是如此。
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从他出生那天起,妈妈就再也没有工作过,而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他身上。结果,他读到初中就再也不愿意去学校,因此辍学了。
得知消息,常年在外工作的父亲骂妈妈没用,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做些什么,全职在家教育孩子,竟然把孩子教育到了辍学的地步。
后来夫妻二人离婚了。离婚后妈妈把这一切不幸归因于孩子,跟孩子说:“这么多年,妈妈为你放弃了工作,放弃了社交,最后连你爸都离开我了,结果你这么不争气!你就没有一点内疚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孩子歇斯底里地冲着妈妈吼道:“你口口声声说是为我付出了一切,你觉得是我把你害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可你什么时候考虑过我的感受?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件商品,被你们交易来交易去。现在投资失败了,回过头来怪我了。你们根本就不是真的爱我,都是为了你们自己!”
妈妈听完这番话,顿时感到很震惊。
在母子的这段对话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字眼就是“交易”。什么是“交易”?等价交换,以物换物。我给你东西,可以,但前提是你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要想让我白给,不可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多少人是这个样子的?要想我带你旅游,可以,拿你好的考试成绩来换;要想我给你买礼物,可以,按照我说的去做;要想去做任何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先把我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在这份爱里,掺杂了太多太多的条件。
当然,我们不是说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激励孩子,但是当这些激励变成了交换,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染上了功利主义色彩。
什么是付出?真正的付出,是我对你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上,什么是真正的“身教”?
真正的身教是一种自我完善,着眼点是自我成长,而不是去改变孩子;真正的身教,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那个会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自己;真正的身教,是“我享受作为父母的角色,我希望和你一起成长,变得更好”。
所以,孩子不会被强制改变,只会被影响。你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还是在试图强制改变孩子,孩子一定能感受得到。当你的人格魅力不足以影响孩子的时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做得还不够。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主动改变,就如同我们自身的改变一样,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他需要我们的理解、包容、鼓励和陪伴。
所以,请重拾你的耐心,不要太着急,也不要太功利。如果你还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