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唐僧”再世“忙”“忘”“盲”“茫”的人生路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似乎都会有一段迷茫期。故事中的主人公就困惑于:是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是继续活成别人心目中的样子。特质因素论所提出的自我概念(即我们用来形容自己的事物)四大“主角”即将闪亮登场。
玄奘万里西行取经结束,已经过去1374年了,按照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师徒五人早已位列仙班: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悟能被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无论是真实历史还是神话,故事早已完结,未料……
“哇哇哇……”
产房传来一声声婴儿的哭泣声,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从那一刻起,命中注定了一场新的西行将要来袭。
……
我叫唐轩臧,小名唐唐,1981年1月出生在中国内陆的一座“林城”——贵州省贵阳市,此时的中国刚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作为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人,犹如“小皇帝”般地被家人宠爱着……
80年代的中国,物质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我的父母是典型的“50后”,他们这一代人对饥饿的恐惧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寻找稳定的“铁饭碗”,成为那代人的价值追求,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对后代的教育。我们已然成为“铁饭碗”观念引领下,逐渐陷入“迷茫”的一代人……
童年时光,虽然短暂,但还算幸福无忧……除了上托儿所(80年代的幼儿园)被占据的时间外,我最深的记忆有两个:一是因为父母需要上班,自己经常会被反锁在家里面,一个人待着(那个年代,似乎家家户户都这样),偶尔偷偷看一下动画片,直到父母下班回来,拿着各种体育装备(跳绳、乒乓球拍……),到楼下的篮球场,召集一帮同样命运的小伙伴们享受玩耍的时光;二是每到周末,父母就会带着我,一家三口去周边各大景区或公园游玩并享受各种美食。那是我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日子。
小学时光的到来,就开始让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了。虽然也感觉是被反锁着的,不同的是,从“家”这个环境到了“教室”这个房间。虽然都是被关着,状态却不同,在家还算自由自在,到了教室,许多莫名的规矩开始出现……
“一、二、三”,老师时不时地喊着口令。
“小手放在小腿上,不许说话不许动”,全班需要边齐声喊,边齐步做。
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来读书学习,除了感觉老师非常严厉,必须服从外,没有任何动力可言。只知道父母要我好好读书学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因为无力抵抗,所以我也只能默默承受着。
在中国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是很难放松的,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似乎都不允许学生不优秀,而优秀的标准非常单一,就是学习成绩好。因此,在课堂上,你需要踊跃发言,争取各种表现机会。这也成为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印象分,更成为家长会上的“证据”。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而今这一观念更是越演越烈,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被各种文化课辅导、艺术特长班等充实着,父母一句“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成了绑架孩子言行的“枷锁”。
自开始上学以来,我似乎只为争“一口气”,因为我就是世人所说的那只“笨鸟”,学习总是慢别人半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年级学习“单双数”和二年级学习“认钟表”。
一年级时,学到“单双数”部分时,看着同桌总是用复杂的两位数来区分,自己也跟着模仿,没想到同桌是为了向老师表现,而我却成了“抄袭者”。
二年级时,“认钟表”成了我人生当中学习的第一大难关,在这个分了12个格的圆盘上,我始终无法区分“分针”和“秒针”,经常在半夜熟睡中被母亲叫醒起来认表……
回想起这些过往的点滴记忆,自己都有些嫌弃自己的“笨”了。
人虽“笨”,但却没影响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也不知怎么回事,虽然学习过程有些痛苦,但是我的考试成绩也算过得去,基本没掉下过全班前10名,按照世俗标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加上我平日小嘴很甜,所以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非常喜欢我,也总安排我担任各种班级职务: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小组长、课代表……
即便如此,我也逃不过世俗的“比较制度”,似乎总会有一些“不那么努力,成绩还依然优秀”的比较对象存在于世。
中国人似乎习惯活在各种“比较制度”当中,拿自己跟别人比,如果比不过,就拿亲戚朋友跟别人比,如果还是比不过,等有了孩子,就拿孩子来比,如果孩子也比不过,这个孩子就会被“教育”,最常用的语言莫过于“你看人家某某某……你看你……你需要更努力,才能赶上或超越某某某”,多么恐怖的“教育绑架”,这也是许多中国孩子没有“自我”的根源,总是被期待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你看,某某家的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妈妈总在说。
“唐唐虽然很努力,但是就是没有某某某(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成绩好……”邻居们也会议论。
“我们也要努力,考上好大学,让他们另眼相看……”妈妈似乎也被打击到,鼓励我说。
此刻的我,人生中似乎第一次燃起了学习的动力,也有了“被规划”的目标:不能让别人小看,更是为了让父母“有面”。
大多数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孩子,都是为了这样“一口气”活着。有的孩子扛住了,而另一些则就此放任、没落。
好的师生关系,为我创造了许多好的运气。
“小升初”那会儿,数学是我的相对弱项。六年级的某一天,教数学的黄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每天会给我讲一套试卷,为我开了为期一学年的“小灶”。
“中考”前夕,面对数学和物理两个弱项,教数学的班主任周老师和教物理的徐老师,也是经常单独为我在办公室“开小灶”。
“高中”时期,又遇到教物理的班主任张老师……
虽然高考经历了第一次的挫败,但是因为有了“贵人”老师们的相助,基础教育阶段,在学习方面,我也算“平稳”地度过了。第二次高考,最终进入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最强专业——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这口气,也总算是吐了出来,为父母挣回了“面子”。
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社会学习生涯理论和偶发事件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约翰·克朗伯兹(John Krumboltz)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一切幸运之事都绝非偶然。所以,一个人能遇到属于自己的贵人,一定是他身上有深深吸引人的特质。他进一步指出,这五类人,最容易遇到贵人:一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事情的人,二是以弹性的态度调整应对的人,三是以好奇的态度寻找新学习机会的人,四是以冒险的态度带来新可能的人,五是以坚毅的态度面对挫折的人。因此,不要总是怪生活中无人相助,其实只是你不够努力罢了。
虽有贵人相助,但一直以学习为借口而被长期压制的“自我”,也终于开始爆发了。
“我是谁?”
“我为什么要努力考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我要做什么?”
……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这一个又一个的疑惑开始逐一来问候我,一团乱麻般地把我层层缠绕,思考了许久也未果。最后也只能带着这些疑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我选择心理学专业,是为了将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我读心理学,是希望能够科学地探查人的内心世界。”
……
班上的许多同学在第一次班会课上都在攀谈着自己的专业理想,轮到我后,我顿时语塞了。我是被调剂过来的,我并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也不知道它到底能干什么,我就想当一名中学老师,所以填报专业的时候,我只填写了数理化,可惜没被录取。
除了专业学习,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体验机会的。社团、学生会就这么闯入了我的世界。由于对未来充满迷茫,我更有了把自己成天“泡在”各种工作和学习中的理由,开始用忙碌来麻痹自己,迷迷糊糊间就来到了大三的暑假(画外音:此时正值2003年的7月)。而今,一个无法再逃避的选择摆在了我面前:是考研还是就业?如果选择考研,是继续读本专业还是换专业?如果就业的话,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呢?
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在于任务的要求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也就是理想和现实不吻合,让我们感到了焦虑和不安。但是为什么许多人明知道问题存在,却还是不愿意改变呢?那是因为改变的恐惧大于维持现状的痛苦。毕竟改变本身带给我们的感觉,有可能是一种进入新冒险的兴奋、雀跃,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怀疑、不确定感。因此,只有当改变的恐惧小于维持现状的痛苦时,改变才会发生。
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几日,依旧思索无果。这时才发现,高考以前总在干预我做决定的父母,在上大学以后,终于开始把决策权交给我了,我也变得更加迷茫。因为除了自己,再也没有人会为我的决定买单了。
我们的人生总逃不过“忙”“忘”“盲”“茫”这四个字。我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拆解。四个字,每个字都带一个“亡”字。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亡,并非死亡的意思,而是“逃”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日没夜地忙于工作或学习,我们的“心”就在逐渐逃离,即“忙”;慢慢地,“心”就被甩在了后面,于是我们就忘了内心的需要,即“忘”;再之后,连眼睛也被甩到了后面,以至于看不到方向、出路,即“盲”;最后,便如同陷入一眼望不到边的汪洋中,“心”和眼全都被抛到了后面,即“茫”。这似乎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先是“忙”,然后“忘”,之后“盲”,最后“茫”。
“寒窗苦读16年,先给自己放个假吧!”内心深处突然蹦出来一个声音。
是啊,16年来,没日没夜地只为了“学习”二字,该放放假了。
我开始背起行囊,远离城市的喧嚣,选择去离家百余公里外的外婆家散心。这里可是回归宁静大自然、洗涤心灵的最佳去处。
外婆家坐落在山林之中,家门口就是荷叶池塘。高考结束的这个时节,正值荷花盛开,湖面上,一片片碧绿托着数个“少女”粉红的面颊,真是美极了!
在外婆家苏息,我除了环池塘漫步外,去爬原生态山林,享受纯天然氧吧的滋养,也是每日休憩的常规项目。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
直到某一天,整片山林被乳白色的浓雾慢慢笼罩。
半睡半醒间突然听见有人在我脑子里说话:“如果你按下这个神奇的按钮,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你希望自己的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接着,我下意识地按下了梦中的那个按钮……
清晨,当我从睡梦中醒来后,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房间的屋顶不再是水泥钢筋结构,而是悬梁吊柱的木质结构,周围的家具也变得格外古朴简陋。我猛地起身,发现自己睡的床也变成了简易木板,怪不得会感到有点腰酸背痛的不适感,再看看身上,一身睡衣变成了素衣。
到底发生了什么?外婆呢?我正在疑惑之际,突然传来“砰砰砰”的敲门声……
“师父,您起床了吗?我们要赶路了。”门外有人轻声说道。
师父?赶路?谁是“师父”?难道是我吗?赶路?是要去哪儿?
“砰砰砰”,又是三下敲门声,“师父”,门外的人又叫了一声。
我也顾不了多想,赶紧起身开门。
门一打开,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只人形高的猕猴,冲着我微笑着。
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下,着实有些害怕。
“师父,我们要出发了,三位师弟已经在寺院门口候着了。”这只猕猴又开口说道。
“还有三位?”我小声嘀咕着。
“是啊,师父,悟能、悟净和敖烈早就起来,收拾好行李等着了。”他又回应道。
“悟能、悟净、敖烈,那你是?”我继续追问。
“我是悟空啊。”他眨着眼睛,抓耳挠腮地说着。
悟空、悟能、悟净、敖烈,这不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吗?难道我穿越了?我什么时候收了这四个徒弟,西天取经不是早就结束了吗?
因为被催促着,已容不得我多想,就这样师徒五人出发了。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悟空是猴,悟能是猪,悟净是妖,敖烈是马,而我居然成了“唐僧”。
难道这就是我内心希望的生活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唐僧,这一生你一定要收四个徒弟:葛悟空(人格)、瞿悟能(兴趣)、竜敖烈(能力)和嘉悟净(价值观),且需要通过“西游”,才能成就圆满人生。
这也是“职业指导之父”、美国著名的社会改革家、特质因素论提出者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核心观点,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晰而务实的了解后,我们才有可能评估出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前景。所以,我们经常自问着:“我是谁?我已拥有了什么?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怎么能做到与众不同?我要往何处去?我该如何到达目的地?我怎样度过我的一生……”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
不信,你接着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