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IP孵化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用IP思维孵化IP

新IP思维其实是把IP看成一个蛋,而孵化IP的过程就像孵蛋,这就是“IP养成模式”。

IP从一个自属知识产权开始,破壳而生,逐步成长。大部分的蛋没落了,但总会有一些蛋成长起来,获得跨产业的、源源不绝的收益,发展为长期的品牌,而不只是一个内容作品,甚至成为超级IP。

IP创造与传统创作最本质的区别是,在IP创造中,情感定位、世界观、角色成型于故事之前,往往是先有角色的定型和宏观背景的设定,然后再延展具体的故事

但这种作业方式,与国内大多数的内容公司或企业的IP开发是很不一样的。后者更愿意只考虑“怎样讲个好故事”“拿出大部分成本请明星”“尽快让营销数据好看起来”。这就注定了即使作品畅销,成为超级IP的基因仍然不足

IP孵化其实是产品思维和资产培养,与传统创作不一样。

传统创作的生意模式是“销售播映版权”,主要靠这一条腿走路,必然追求快钱。由于不追求长远可续的、以IP为中心的多元化经营,所以也就不追求IP文化价值的独特性,自然很难在将来发展成超级IP。

比如,传统的影视大作品如果用的是公共文化IP,像《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都更喜欢直接照搬原名。真人版《西游记》大电影已经拍了三部,名字分别是《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都没有起新的名字,虽然编撰了新故事,有大量新视觉效果,却没有打造自己的新文化符号体系

而在新IP思维下,如果改编《西游记》,首先在名字上就会改为《大圣归来》,这样就能形成自己的独特专属IP。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特意突出了“魔童降世”这一独创的名字,而且在剧情上出现了“灵珠”“魔丸”等全新的名词概念,并作为主导。

这是因为,在新IP思维下,非常注重IP文化符号系统的独特性和专属性。因为只有拥有自己专属知识产权的文化符号体系,IP才能长期发展,才有可能成为超级IP。

最近看到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漫威电影略带贬义的评论:“有人问了我一个关于漫威电影的问题……在我看来,它们更接近主题公园,而不是我一生都熟悉和喜爱的电影。

其实斯科塞斯没有说错,虽然略带贬义,却点透了一个本质:

IP开发,更像开发主题公园

所以,IP开发非常需要主题公园式的产品思维,要在体系搭建和用户情感连接上用心和下功夫。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要有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即IP的主题公园式设定,包括从情感定位到世界观、哲学观的搭建,以及角色的深度设计,而故事是为此服务的

国内众多的所谓“大IP烂片”,是当成“快餐”将就做出来的:有一个看起来还可以的故事,再请大量明星参演、花钱去把画面做得很漂亮,以为这就是在做超级IP,其实仅仅是数据和流量的叠加。

真正的IP作品,与一般的“爆米花式”娱乐作品并不一样。后者由于系统不完善、定位不强,不可能有长久的跨界文化力。

流量叠加不等于超级IP

IP热非常有利于泛IP大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导致了急功近利。尤其是,各种超级IP速成法层出不穷,一种速成的方法就是流量叠加,而且不是做加法,是做乘法,让流量乘以流量。从IP到超级IP,仿佛只是咫尺之遥。

但是,这些所谓的速成超级IP的影视剧或电影,生命周期往往都非常短暂,几乎都是在热度还没有消退时,衍生品营收就已经急速下落,连一个能持续跨产业发展的都没有

同样的泡沫也出现在企业的IP化营销上。前几年,经常有一些企业或营销类公司做出了一点点IP化营销成绩,就说这是一个超级IP的案例,而几年过去,现在也都无声无息了。

其实,这些的本质都是“忽悠”,不可能真正孵化出超级IP。

怎样才能孵化出超级IP呢?首先要去除虚妄、回归根源,看看超级IP的本质,才能知道发展的方式。这是我对从IP到超级IP发展的描述:

IP的初级阶段是知识产权

高级阶段是超级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