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粉刺性乳痈

【概述】

粉刺性乳痈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的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淋巴及浆细胞浸润、炎性肉芽肿为病变基础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或乳头溢液,化脓溃破后脓液中夹有脂质样物,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男性少见。相当于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

【主要病因病机】

1.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可致经络阻塞,气郁化火,乳头溢液。

2.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或继染邪毒,致气血瘀滞,凝聚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漏。

【辨证注意点】

1.粉刺性乳痈在溢液期、肿块期、瘘管期表现不同,临床上注意与相类似疾病鉴别。

2.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1)粉刺性乳痈溢液期(隐匿期)仅表现为乳头溢液者,应定期做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单孔明显溢液者可进行乳管镜检查,可提高与导管内肿瘤性疾病相鉴别的依据。

(2)粉刺性乳痈表现为肿块者,可通过乳房B超或乳房MRI帮助鉴别肿块性质;肿块针吸细胞学或组织病理活检虽有创伤,但能明确诊断。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发生在非妊娠期或非哺乳期的女性。多见单侧乳房发病,也有双侧发病者。偶发于男性。

2.大多数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刺样物质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

3.临床常分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瘘管期。起病突然,发展较快,肿块多侵及乳晕部,大多发生红肿疼痛,初期肿块质地偏硬,皮肤可有橘皮样变,容易化脓,化脓后易发展为多灶性。溃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或油脂样物质,久不收口。或反复红肿溃破,乳晕区病灶易形成瘘管,常与输乳头孔相通。

4.化脓时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局部切开排脓、穿刺等创伤性操作后,少数患者可出现双下肢结节红斑。

二、鉴别诊断

1.在粉刺性乳痈的溢液期仅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时,应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鉴别。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或淡黄色液体,乳晕部有时可触及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为单孔溢液,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孔内无粉渣样分泌物,肿块不会化脓。乳腺导管镜及乳头溢液涂片有助于鉴别。

2.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乳痈及炎性乳岩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3.粉刺性乳痈瘘管期与乳痨引起的瘘管相鉴别。

注意:粉刺性乳痈的诊断应综合病史、症状和辅助检查全面分析,强调在有经验的病理专科人员配合下,行针吸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未溃偏重于内治,已溃偏重于外治。溢液期患者,宜寻找病因,适当对症处理。肿块期以辨证内治为主,有望消散。若肿块化脓溃破,则以外治为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开、拖线、垫棉等方法综合治疗。

2.粉刺性乳痈乳晕区病灶溃后成漏,常与乳头孔相通,故在手术切开时应将通向乳头孔的瘘管切开,这是治疗的关键。

3.本病患者常因乳房内出现迅速增大的、质地较硬的肿块而就诊,若肿块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红肿并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溢液并有乳头凹陷,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常易被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结核等,而施以不恰当的治疗。当肿块性质不确定时,可先进行空芯针或细针穿刺病理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本病确诊及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的最可靠方法。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钱某,女,28岁。左乳结块肿痛2个月加重1周。2016年5月中旬,患者旅游回来后突然出现左乳外侧肿块,后逐渐增大,肿痛渐重,皮色转红。发病后1周曾做B超检查,当时仅提示乳腺增生伴导管扩张。后肿痛渐重,在外院予头孢菌素、奥硝唑静滴抗炎5天,疼痛减轻,但肿块不消。近1周来左乳肿块疼痛加重,入夜尤甚,皮色转红,发病以来无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患者先天性左乳头略凹陷,平素乳头孔内时有粉渣样物排出,味臭。育有1子,产后4年,曾母乳喂养4个月,当时左乳排乳欠畅,但无乳腺炎病史。平素月经规律,本次发病以来月经延后,经量减少,末次月经刚净10天。二便通畅。

查体:双乳不对称,左乳明显肿大,左乳头略呈一字型凹陷,左乳外侧可扪及肿块约8cm×8cm,波及外上、外下象限及乳晕区,质地偏硬,左乳晕外侧缘略高起,皮色暗红,触痛明显,有波动感。舌尖红,苔薄腻,脉滑。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先天性左乳头凹陷,平素乳头孔内时有粉渣样物排出,味臭,此次发病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出现红肿疼痛,病程较长,成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并结合专科检查情况,可初步诊断为粉刺性乳痈。可借助病理学检查以明确。

第二步:鉴别诊断。应与急性乳腺炎相鉴别,后者好发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多因乳汁郁积,外感邪毒而发,局部红肿热痛较剧,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脓肿切开排脓后可见脓液较稠厚,常夹有乳汁。还需与炎性乳腺癌、乳房部结核相鉴别。

第三步:进行辨证分期。患者乳头凹陷畸形,乳络不畅,分泌物郁积于内,致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局部触诊已出现波动感。舌尖红,苔薄腻,脉滑。故患者处于粉刺性乳痈之化脓期,证属肝经郁热。

第四步:进行必要的检查。可行乳房B超、MRI检查以了解病变的范围、深度及脓肿情况,还需进行血常规、催乳素等检查。必要时可行乳房肿块病理穿刺活检以协助诊断。

第五步:辨证内治。治拟疏肝清热,和营托毒。

处方:柴胡9g,黄芩12g,蒲公英 30g,白花蛇舌草15g,金银花12g,当归12g,皂角刺 9g,川芎 12g,陈皮 9g,丹参 15g,白芥子 15g,生山楂 12g。

第六步:辨证外治。肿块处外敷金黄膏以解毒消肿。可于左乳晕外侧缘波动感明显处先行切开引流,术后用药捻或纱条配合九一丹等提脓祛腐,引脓外出。若引流术后病变范围未能缩小,又出现他处成脓现象时,可进一步行切开扩创术。

第七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发病期间左乳避免外力撞击,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辛辣、鱼汤及海鲜等。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

(自拟医案)

【医案及经验方】

一、医案

陆德铭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章某,女,22岁。

初诊:患者右乳晕部肿块红肿疼痛明显,伴轻度发热3日。

检查:右乳晕外上方有一肿块,大小约3cm×4cm,皮肤焮红,按之微热,轻度疼痛,无波动感,乳头凹陷畸形,乳头孔常有臭味,粉渣样物排出,苔薄腻,舌质红,脉细数。此乃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瘀,结而成块所致,故宜疏肝清热,活血消肿。

处方:柴胡 9g,当归 12g,赤芍 30g,丹皮 9g,蒲公英 30g,半枝莲 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生山楂30g。

二诊:上方服用7帖,局部红肿不减且加重,按之已有波动感。即在局麻下手术切开,排出黄稠脓液约20ml,夹有粉渣样物。术后用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盖贴。经换药10日后局部红肿消退,创口脓水已少。此时,用球头银丝屈成弯形,自创口探入,从11点处乳头孔穿出后,用剪刀剪开管道,术后3日内用五五丹药粉撒于创口,棉花嵌塞,红油膏纱布盖贴。每日换药1次,至第7日腐肉脱净,肉芽新鲜,改用生肌散,红油膏纱布盖贴。3周后创口愈合。

按语:患者乳头先天凹陷畸形,乳络不畅,加之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凝,凝聚成块发为本病,郁久化热,蒸酿肉腐为脓肿,溃后成漏。治疗上内服疏肝清热活血消肿之品。而外治方面,脓肿已成,急当切开排脓,待红肿消退,病变范围局限后,再行进一步切开扩创术。本病形成瘘管后常与乳头孔相通,故在手术切开时应将通向乳头孔的瘘管切开。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外形改变少、疗效好的优点,宜首选。

二、经验方

孙红君经验方[孙红君.自拟消痈方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19例.四川中医,1996,14(7):40.]

功能:疏肝清热,和营消肿。

主治:浆细胞性乳腺炎。

组成:蒲公英 20g,金银花 20g,全瓜蒌 15g,丹参 15g,赤芍 15g,柴胡 10g,青皮10g,黄芩10g,生山楂10g,鹿角霜10g,甘草5g。

加减:伴高热者,加生石膏;肿块僵硬者,加山慈菇;脓成未熟者,加炮山甲、皂角刺;乳头溢血者,加仙鹤草、地榆炭;溢液为水样液体者,加薏苡仁、泽泻。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程亦勤、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