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有 头 疽
【概述】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主要病因病机】
1.外邪入侵
外感风温、湿热邪毒,以致气血运行失常,凝聚肌表而成。
2.脏腑蕴毒
情志内伤,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郁结,气郁化火;或房室不节,恣欲伤肾,劳伤精气,真阴亏损,相火蹈灼;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均能导致脏腑蕴毒,与外来湿热相抟而发本病。
3.素体虚弱
若阴虚之体,每因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若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使病情加剧,甚至疽毒内陷。可见正气虚弱,热毒的轻重,是有头疽顺逆、陷与不陷转归的决定因素。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辨别实证、虚证。
2.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消渴或其他慢性疾病。
3.注意辨顺逆善恶。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以中老年人、体弱或消渴患者多发,好发于项后及背部。
2.以顺证计,局部症状分为4候,每候7日左右。一候成形,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二候化脓,肿块增大,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状如蜂窝或莲蓬;三候脱腐,坏死皮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逐渐减轻;四候生新,腐肉脱落,脓液减少,新肉生长,逐渐愈合。
3.常伴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等全身症状,一二候症状明显,三四候逐渐减轻或消失。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根据病情做血糖、疮面脓液细菌或血培养及药敏及B超检查有助于脓肿形成的诊断。
二、与脂瘤染毒、发际疮相鉴别
1.脂瘤染毒
患处素有结块,与表皮粘连,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易局限,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约10日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2.发际疮
生于项后部,病小而位浅,多小于3cm,或多个簇生在一起,2~3日化脓,溃脓后3~4日即能愈合,无明显全身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强调整体与局部结合分阶段(四候)治疗。
2.外治中注意切口的选择,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瘢痕。
3.本病并发内陷证,多见于年老体弱者或有消渴者,提示脓毒血症,应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中医按火陷、干陷、虚陷辨证救治。
4.全身情况较差者,应予支持治疗,如补液、输血及纠正电解质紊乱。
5.忌挤压。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何某,男,57岁。2003年4月3日就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背部出现肿痛,同时伴发热,体温约38℃,外院查血常规示:WBC:14.1×109/L,N:82%。予青霉素等静滴治疗,症情未见明显缓解。来院时,患者发热烦躁,口干多饮,倦怠乏力,纳呆,大便燥结,小溲短赤。
查体:体温38.2℃,背部四处漫肿,质地尚硬,最大者约20cm×15cm,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黯,肤温高,触痛明显,肿块表面有数十枚脓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数。即刻查血糖示:18.1mmol/L;血常规示:WBC:18.1×109/L,N:80%。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背部有红肿结块,范围大,上有数十枚脓头,可以初步诊断为有头疽,并应与脂瘤染毒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了解患者感染程度及血糖情况,需要随时检测血常规、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尿酮、血酮,而且为了解患者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及糖尿病肾病,应查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同时需做脓培养+药敏、血培养+药敏,以明确致病菌。另外,为明确脓肿形成情况应做脓肿处B超,必要时应做血气分析等检查。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案患者肿块质地尚硬,故属初期。
第四步:辨证论治。患者为消渴病人,正气不足,阴液亏损,火毒炽盛,正不束邪,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气阴两虚无以酝酿成脓托毒外出,故疮色紫黯,脓腐难化;水亏火炽,火毒蕴结更盛,故疼痛剧烈;全身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均为火毒炽盛耗伤阴液之象。证属阴虚火炽,治拟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2g,竹叶12g,生石膏30g,紫花地丁草 30g,生地黄 30g,麦冬 12g,天花粉 18g,石斛 9g,金银花 15g,皂角刺 15g,生甘草 6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患部漫肿,脓头尚未溃破,用冲和膏外敷以围箍疽毒。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忌挤压;饮食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等刺激发物,以及甜腻食物;消渴者,给予糖尿病饮食;保持精神愉快,严防恼怒;避免房事;宜避风邪;睡时宜侧卧。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1.唐汉钧医案(《唐汉钧谈外科病》)
秦某,男性,76岁。1周前腰部出现一红肿结块,中央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微作,次日红肿增大明显,速去外院就诊,外敷千捶膏,症状未有缓解,随后出现39~40℃高热2日,又静滴头孢拉定2日,身热渐退,但红肿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脓头增多,则转至我院。症见腰部正中一红肿结块约12cm×8cm,中央高起,上有白色粟粒样脓头十数枚,脓出不畅,按之质硬,肤温高,触痛不甚;舌质红,舌苔薄腻,脉濡。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平时服用格列齐特。
治拟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处方:生地黄15g,赤芍10g,丹皮10g,金银花10g,鹿衔草30g,白花蛇舌草 30g,紫花地丁 15g,丹参 30g,苍术 12g,黄柏 12g,生薏苡仁 12g,生黄芪 30g,皂角刺10g,制大黄10g,生甘草9g。
外用:金黄膏、九一丹、5号药线。继续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
3周后红肿略有缩小,中央高突变软,有波动感,但脓出不畅。在局麻下行“十”字形切开扩创术,术后九一丹棉嵌,金黄膏外敷。又2周后,腰部红肿渐平,疮面脓腐十去七八,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濡。中药内服前方去苍术、黄柏,加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外用逐步替换成生肌散、红油膏。又随症加减治疗2周,病愈收口。
按语:此患者由于在外院已应用大量抗生素,虽然全身感染情况得到迅速控制,但造成局部疽毒内伏,僵而难化,成脓期延长。由于病位在下,当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金银花、鹿衔草、紫花地丁清热利湿,和营托毒;以黄芪、皂角刺透脓外出;生地黄、丹皮、丹参凉血活血化僵肿。外用5号药线蘸九一丹插入每个脓头以利提脓外出,同时加强降血糖治疗。3周后,僵肿逐渐软化,中央脓熟,再行切开扩创排脓术,毒随脓出而外泄,顺症用药,则疮敛病愈。
2.夏少农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奚某,女,70岁。
湿火攻于督脉,延及膀胱,湿热熏蒸,化而为毒,火毒上攻以致项后起发脓疹,“未脓先溃,未溃先糜”,红肿热痛,形成脑疽。刻下脓水虽少,但疮疡高凸质软绵,毒邪渐得宣化之机,不致散漫,但年高之体,仍防内陷。
处方:土黄芪 12g,皂角刺 9g,金银花 12g,丹皮 9g,赤芍 9g,白芷 4.5g,蒲公英30g,泽泻12g,米仁12g。3剂。
二诊:偏脑疽,脓泄邪化,源由湿火上攻督脉、膀胱经所致,当以清理。但脓是气血所化,治以扶正化邪。
处方:党参 12g,天花粉 12g,丹皮 9g,杭菊 4.5g,玉竹 9g,茯苓 12g,青蒿梗12g,白芍 12g。3 剂。
按语:脑疽,西医称痈,该病治疗失宜,每易造成内陷(败血症),内陷有三陷,火陷、干陷、虚陷,一般后期虚陷,易被忽视,认为脓腐已脱,可以无虑,殊不知“邪不去正不复”,往往由此造成死亡。
3.医案[阙华发,刘晓鸫,向寰宇,等.唐汉钧教授治疗重症有头疽的经验.陕西中医,2004,25(3):245-247.]
何某,男,51岁。住院日期:2002年7月3日—2002年9月28日。
患者于2002年6月初右背部无明显诱因突发一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兼作,家属自行挤压后红肿迅速蔓延,3日后出现恶寒发热,外院予静滴抗生素、中药内服外用等治疗无显效,肿势渐大,6月17日在局麻下行背部痈肿切开排脓术。入院时背部结块红肿热痛,伴发热(体温38.6℃),神疲乏力,口干多饮,纳呆,便秘溲黄。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查背部痈肿,大小约48cm×40cm,肤色暗红,漫肿,上有多个黄白色脓头,状如蜂窝,按之有黄色质稠的脓液溢出,中有约7cm×5cm大小疮面,脓泄稀少,质地较稀薄,疮内黄色脓腐较多,疮口基底肉色暗红,夹有黑色腐溃组织,背部呈皮下潜行性空腔。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3.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8%,淋巴细胞百分比7.2%;空腹血糖23.8mmol/L。诊断为有头疽、消渴。证属阴虚火炽之体,脏腑火毒炽盛,湿热壅阻,邪盛正虚不能托毒外泄。急则治其标,治标以固本,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的仙方活命饮加减内服。
处方:生地、全瓜蒌、生黄芪各30g,赤芍、皂角刺、生薏苡仁、半枝莲、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g,当归、丹皮、连翘、野菊花、制大黄各12g,黄连、白芷、生甘草各9g。在局麻下于背部痈肿下方做长度为3cm的“十”字形切口引流,予2号药捻蘸八二丹提脓祛腐,外用金黄膏,同时予人工胰岛素(24U-20U)控制血糖,青霉素钾、氨苄青霉素控制感染。
经治5日,疮面红肿热痛明显减轻,渗出减少,血白细胞计数7.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3%,淋巴细胞百分比14.3%;空腹血糖5.1mmol/L。停用抗生素,减量使用人工胰岛素(24U-12U),并以中药清开灵、莲必治、黄芪注射液等加强扶正清热托毒之功,诸症渐消,但背部切口上方局部红热高肿未退,触之波动感明显,提示有袋脓,于7月29日在局麻下在波动感最明显处做一辅助切口,与原背部下方切口贯通行拖线引流术,术后脓液畅泄,疮肿逐渐缩小,红热减轻,并于前方中加入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和胃,使气血充沛,化腐溃脓,载毒外泄。再2周后(8月12日)去除拖线,续用垫棉压迫法及绷带缠缚疗法,疮面逐渐愈合。但右背部疮面出现肉芽红润鲜活而高突,先后予平胬丹及3%生理盐水外敷后,胬肉渐平,疮周上皮爬生明显。以后渐减黄连、野菊花等清解之品,渐加太子参、白芍、丹参等扶正之品。9月27日,局部疮面愈合而出院,血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1%,淋巴细胞百分比 30.3%,空腹血糖 4.4mmol/L,尿糖(-)。
按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背部痈肿巨大,几近内陷危症,内治中除全程重用生黄芪30g以扶正托毒外,重视以中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注意对血糖及毒血症的控制,外治法则根据病程不同阶段及局部症状,选用外敷法、切开法、药捻法、拖线法、垫棉法等,方告痊愈。
二、经验方
姚玉堃用通托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活血通络,消积排脓。
主治:有头疽。
组成:生黄芪40g,大生地黄30g,当归尾20g,炙穿山甲15g,皂角刺15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赤芍15g,陈皮6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六应丸、六神丸、小金丹。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