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血液净化患儿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负责教育家长及患儿遵守透析室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按时来院透析治疗。培训家长在透析间期对患儿的起居、饮食及体重进行管理。

(一)血液净化患儿的营养管理

1.血液净化患儿营养不良的常见病因

(1)摄食减少和厌食症。

(2)高分解代谢状态。

(3)炎症。

(4)代谢性酸中毒。

(5)血液净化相关原因导致的透析不充分、透析丢失等。

2.血液净化患儿营养评估

(1)膳食摄入(未来3天饮食记录法和过去3天饮食回顾法)评估。

(2)估计干体重以及按年龄计算的体重百分位数或标准差记分(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DS)。

(3)按年龄计算的身长或身高百分位数或SDS评估。

(4)按身高年龄计算的BMI百分位数或SDS评估。

(5)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按年龄计算的头围百分位数或SDS评估。

(6)血液净化患儿计算标准化蛋白分解代谢率(normalization protein catabolic rate,nPCR)。

(7)主观综合性评价(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

(8)营养状态的监测频率:血液净化患儿营养状态的评估应每月1次。营养状态良好且稳定的血液净化患儿每3~6个月评估1次。

3.血液净化患儿的膳食摄入营养治疗
(1)蛋白质摄入量:

1.0~1.6g/(kg·d)(据患儿年龄而定),高生物价蛋白质应为50%以上。

(2)能量摄入量:

总热量60~110kcal/(kg·d)(据患儿年龄而定)。

(3)脂肪摄入量:

每天脂肪供能占比为25%~35%。

(4)维生素摄入:

对各种维生素应予以适当补充,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合并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CKD患儿,应补充活性维生素D。

(5)肠内营养:

若单纯饮食指导不能达到日常膳食推荐摄入量,应给予适当的口服营养补充剂进行营养补充;若经口补充受限或仍无法提供足够能量,建议给予胃管喂食。

(二)容量管理

血液净化患儿容量管理的目标干体重为净化后可耐受的最低体重。应采取个体化措施,以保持血容量过多与净化时低血容量之间的平衡。

1.血液净化患儿容量的评估内容

(1)病史和体格检查透析间期体重的变化。注意体重与血压测定,进行肺部听诊及水肿体征检查。

(2)临床检验血清钠、血清钙及血浆钠尿肽浓度测定。

(3)可使用生物阻抗容积描记法、相对血浆容量监测、下腔静脉直径测定等较为精确的方法。

2.血液净化患儿的容量管理方法

(1)容量管理以控制钠盐摄入为主,限制水、钠摄入量。

(2)避免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以限制透析时超滤量。

(3)准确评估干体重,防止过量超滤。

(4)在数天到数周期间调整目标体重。

(5)难以降低目标干体重的患儿,可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频率。

(三)血管通路管理

1.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管理

(1)术前避免对腕部以上部位进行血管穿刺和采血。

(2)术后抬高术肢,促进血液回流,及时活动手指,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术后72小时可进行握拳锻炼,促进内瘘成熟。

(3)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患儿,如止血良好,术后可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形成,注意监测。

(4)术后8~12周,待内瘘成熟后进行穿刺透析。

(5)穿刺前检查内瘘区域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内瘘震颤及杂音情况,搏动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行超声或影像学检查。

(6)初期内瘘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内瘘首次使用或遇疑难情况时建议在超声引导下穿刺。

(7)血液净化结束拔出穿刺针后,压迫穿刺点15~30分钟。观察有无血肿,并注意观察内瘘震颤情况。

(8)每天对内瘘进行检查,包括触诊震颤、听诊杂音的情况,观察内瘘区域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异常搏动,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血液净化室的医护人员汇报。防止内瘘受压,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

(9) 3个月时进行内瘘超声检查,以及时发现狭窄、血栓及血管瘤等并发症。

2.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管理

(1)观察导管出口处皮肤有无红肿、分泌物、出血及渗液。

(2)观察导管外接头部分有无破裂、打折情况,管腔通畅程度,如果发现血流量不足或闭塞,要立即通过超声及影像手段判断导管内有无血栓及纤维蛋白鞘形成,及时行溶栓或换管处理。

(3)禁止将已经脱出的导管消毒之后再插入血管中。

(4)疑似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停止使用导管,进行血液和分泌物病原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经验性用药可选择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的抗生素。如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依旧不能控制,应拔除导管。

(刘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