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见恶性肿瘤诊疗指南·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胃肠间质瘤影像诊断

影像学方法选择

【注释】

a.胃部病变通过低张充盈等手段充分扩张胃壁,突出病变显示,肠道病变无需充盈;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诊断。不建议腹部CT平扫检查,如有CT增强扫描禁忌,建议MRI检查[1]

b.腹部MRI作为CT增强扫描禁忌或怀疑肝转移时进一步检查的手段,可疑肝占位者推荐采用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可提高肝转移诊断的敏感性[2]

c.详细描述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的影像学征象特征,具体内容见附表5。

d.影像学测量肿瘤大小可作为简单的危险度评价标准,一般胃部以5cm为界[3],小肠以3cm为界[4]。近期研究指出通过纹理特征及组学分析可为危险度评估提供新指标[5]

e. PET/CT[6]及MRI扩散加权成像(DWI)[7]可为GIST危险度评价提供辅助指标。

f. GIST治疗后体积缩小不明显或以坏死、囊变为主要征象者,建议参考Choi标准(附表6)[8]。目前证据表明Choi标准仅适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患者,在舒尼替尼二线治疗的应用尚存争议[9]

g. PET功能成像SUV值可为GIST疗效评价提供辅助指标,并可早于形态学改变之前,通过检测肿瘤内部代谢改变而早期预测疗效[10]。但受限卫生经济学因素,目前仅作为CT评效受限病例的备选手段。

h.小样本研究显示,影像学功能成像参数如MRI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11]、双能CT显像的碘浓度值[12]可辅助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