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
卒中正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长的费用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是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3月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发表的对2007—2018年间中国卒中疾病负担和防治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多重对比和全面分析,显示每年我国有超过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在我国疾病谱中卒中位居首位,在过去20年间我国卒中患病率明显上升,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致,而与发达国家相反。
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可以说“时间就是大脑”,其治疗时间窗窄,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院前延误导致AIS患者不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可开展溶栓和(或)取栓治疗的医疗机构是造成AIS救治慢、救治少以及溶栓率低最重要的原因。
公众教育尤为重要,患者及公众引起的院前延误主要体现在对卒中症状认识匮乏和未能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为使急性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要让公众能够迅速识别卒中;研究显示公众对急性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CASPR)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3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4.3%上升至28.6%,因此开展更多形式的教育,使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宣传、微信、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等。例如,制作和宣传方言版“中风120”及静脉溶栓视频,旨在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卒中急救相关知识。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提高卒中早期识别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目的是减少院前时间延误,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日本一项纳入6 780例AIS患者的登记研究显示,无论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的患者临床预后更好,3个月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