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瘅
【概述】
外感风热、温热病邪,内舍于心;或因手术等外伤,正气亏虚,邪毒内侵,损伤心之肌肉、内膜,以发热、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主要病因病机】
1.热毒之邪袭表侵肺,肺卫受损,宣肃失司,热毒侵心,心气被遏或心阳受损而致病。
2.手术外伤,邪毒乘虚而入,内淫于心,心神受扰,心脉受损。
3.饮食不洁,脾胃受损,内生湿热,久而化毒,入侵心肌,以致为病。
【辨证注意点】
心瘅一证,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之别,故临证当注意区别。急性期病势凶猛,变化多端,多数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而痊愈,少数患者会因病情加重而死亡,故及早诊治是辨治的关键。
急性期多为热证、实证,辨证重点在于区分风热与温毒,因极易传变,尚须注意亡阴亡阳之变。
慢性期,由于病延日久,耗气伤阴,心脉受损,以虚证为主,病位在心,但尚可延及脾肾。所以辨证重点在于分清气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定位,同时注意虚实夹杂之候。
心瘅患者大多会伴有胸闷、心慌的症状,故辨证可同时参照胸闷、心悸等篇。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感冒、风湿等疾病过程中有无胸闷、心慌、气急等症状,结合心脏有关听诊,有无心律不齐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功能、血常规、血清细菌学、血清病毒学检查),以及早明确心瘅的诊断。诊断明确后,对病情严重者,须加强心电监护和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以防急变,同时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分辨急性期与慢性期
三、急性期辨证分型
急性期根据热毒轻重及有无伤阴表现,分病毒侵心型与邪热伤阴型。
注意:急性期的心瘅证,除辨证论治外,尚须根据胸闷程度、心率快慢、心律不齐的具体情况,适当对症用药。
因急性期极易发生急变,若临证时发现患者有神志改变,大汗淋漓,口唇发绀,肢冷脉微等症,需防止肾阳虚衰,阴竭阳脱,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四、慢性期辨证分型
慢性期以虚证为主,当辨别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定位。
注意:慢性期因气虚、阳虚而致水湿不运,易产生痰湿;因气阴两虚,心阳不振,血运不畅而易产生瘀血,故虚中夹实者不少。因而在扶正补虚同时,勿忘祛邪,如化痰理气、活血通脉等,均为常用之法。且慢性期常多型兼见,故不可拘泥于某一证型,常需灵活应用。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李某,女,32岁,初诊日期1997年12月30日。低热、心慌不宁、胸闷持续2天。据述,2周前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当时有发热、鼻塞、咽痛等症,自服感冒药后热势稍退,但仍觉咽喉不适,同时出现心慌胸闷等症,伴口干、夜间盗汗,午后面易升火等症。查心电图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肌抗体(+),病毒学检查(+),舌红,苔少,脉结代。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者系青年女性,2周前有感冒病史,目前发热未退,而出现胸闷、心悸不宁等症,结合心电图、心肌抗体(+)及病毒学检查(+)等,说明风热之邪已侵及心脏,故诊断为心瘅。
第二步:辨急性期与缓解期。
患者起病较迅速,心慌胸闷,时间为2天,心电图提示有明显心律失常表现,说明病情变化较快,已侵及心脏,而且2周前有明确外感史,故由此判断此属急性期。
第三步:辨热毒轻重及有无心阴受损表现。
患者2周前曾发热,但势不高,且用药后已转为低热,无烦躁出血现象,而伴有鼻塞、咽痛,说明为风热外袭,非温毒内侵;同时患者又伴有口干、盗汗、午后面易升火,舌红,苔少,脉结代等心阴不足之象,此乃风热未清,心阴不足型。
第四步:做相关检查。
1.因患者有心律失常,必要时做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了解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2.为了了解心功能情况,可做心脏超声。
3.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以防急性期迅速出现变证。
第五步:治疗。
从上述可知,该证属邪热未清,心阴不足型,治当育阴清热宁心。
处方:玄参15g 麦冬10g 芦根15g 黄连5g 金银花15g 板蓝根20g 生地黄20g 白芍15g 北沙参20g 苦参片15g 娑罗子15g 甘草6g
(自编医案)
【医案、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
一、医案
朱某,女性,32岁,2016年9月2日初诊。2年前患者于肺炎高热后出现胸闷心慌阵作,时有胸中隐隐不适,持续时间长则数小时短则数分钟,当时于外院就诊,查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早;心肌酶谱正常;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予抗感染、营养心肌治疗后胸闷心慌明显减轻,仅于感冒或劳累后较易出现。近1个月患者于劳累后咽痛,胸闷心慌症状再次出现,伴有午后低热,体温波动于37.2~37.5℃,倦怠乏力,心中烦热,口干欲饮,活动后易出汗。患者胃纳一般,小便可,大便偏干,夜寐尚安。舌红,苔薄少,脉细数偶有歇止。体检:心率92次/min,心律不齐,期前收缩1次/min。证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治拟益气养阴宁心。
处方:生晒参9g 麦冬9g 五味子6g 炙甘草6g 桂枝9g 生地黄9g 熟地黄9g 火麻仁15g 大枣9g 全瓜蒌12g 玄参9g 青蒿15g 煅牡蛎(先煎)15g
服14剂,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2016年9月16日,上方见效,胸闷心悸较前减少,咽痛低热消失,腰酸较明显,乏力稍改善,口干缓解,汗出较前减少,夜寐安,胃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
处方:2016年9月2日方加桑寄生12g,杜仲9g。
服14剂,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2016年9月30日,患者基本无胸闷心慌感,夜寐安,胃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腻,脉细齐。继续门诊随访,随证加减,患者症情控制稳定。
按语:此案患者初发胸闷心慌症状起于2年之前,当时因感受外邪犯肺,累及心君。虽经治疗,但未根除,每于感冒或劳累后诱发,证属心肺虚弱,气阴两虚之证,治疗时当分清有无兼见外感表证。此例病患虽有低热咽痛,乃气阴两虚所致,故治疗宜益气养阴为主,兼顾宁心。处方时选用生脉散与炙甘草汤加减。汗为心之液,但其汗出与气虚不能固表和阴虚逼津外泄有关,故敛汗不应作为要务,酌情加用煅牡蛎,一则宁心定悸,一则收敛止汗。患者阴虚而致心中烦热,青蒿可清退虚热,现代药理研究青蒿确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这也体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思路。二诊时患者腰酸明显,为肾虚之象,“腰为肾之府”,加用杜仲、桑寄生以补肾健腰。
二、常用中成药
(一)风热型
板蓝根颗粒、银翘片、双黄连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
(二)温毒型
清开灵注射液。
(三)慢性期
1.益气养阴
生脉饮。
2.养阴清热
天王补心丹。
3.益气养血
归脾丸。
4.疏肝理气
逍遥丸。
三、经验方
1.蒋氏宁心汤[《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4):30]
功能: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主治: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组成:玄参12g 麦冬12g 炙甘草12g 生地黄10g 玉竹10g 黄精10g 柏子仁10g 首乌藤20g 五味子6g 琥珀末(另吞)2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
2.屠氏养心汤[《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23(1):15]
功能:益气养血,育阴宁心。
主治:气血亏虚、心阴不足型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处方:黄芪 20~30g 太子参 20~30g 丹参 20~30g 瓜蒌皮 20~30g 淮小麦20~30g 麦冬12g 炙甘草9g 五味子6g 桂枝6g 远志6g 大枣7枚磁石30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
3.解毒清心汤[《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15(3):35]
功能:清热解毒,养阴安神。
主治:急性期温热病毒内侵于心。
处方:苦参15g 大青叶15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丹参15g 太子参10g 麦门冬10g 石菖蒲10g 柏子仁10g 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