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经典理论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素《问》运气七篇类编

五 运 行

导读: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首:“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故将《五运行》篇作为七篇大论之开篇。

原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17条)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18条)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19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注释:

①五常:梅花本《黄帝内经素问》:“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也。”《汉书·艺文志》云:“五行者,五常之行气也。”

②天地之门户:张介宾:“予尝考周天七政躔度,列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娄,四月入胃昴毕,五月入觜参,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张;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于轸,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虚危,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分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导读:

本文开篇即论“首甲定运”,提出天干化运(中运)和地支化气(司天)。

文中指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为十天干化运。“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为十二地支化气。

文中指出了天地运行、阴阳升降与自然气候的关系,寒暑交替等自然现象是天地运行、阴阳升降的外在表现。回答了三阴三阳与五运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指出:“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文中进一步转载了《太始天元册》五气经天文。作者认为,五气经天是五运(小运)所见二十八宿之天象。五气是五行之气,即五运(小运),苍天之气为木运,丹天之气为火运,素天之气为金运,黔天之气为土运,玄天之气为水运。《素问·五运行大论》在论述了天干化运、地支化气之后,接着论述五运(小运)的二十八宿天象。

《太始天元册》以二十八宿为参照坐标,已经认识了五气经天。古人对二十八宿认识悠久,据考证据今约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太始天元册》已经认识了天地阴阳升降规律,提出了“天地门户”的概念。

传统对五气经天的解释:“丹天之气”,为红色,是火行所属的天气;“黅天之气”,为黄色,是土行所属的天气;“素天之气”,为白色,是金行所属的天气;“玄天之气”,为黑色,是水行所属的天气;“苍天之气”,为青色,是木行所属的天气。

王冰《玄珠密语·五运元通纪篇》云:“自开辟乾坤,望见青气,横于丁壬,故丁壬为木运也;赤气横于戊癸,故戊癸为火运也;黄气横于甲己,故甲己为土运也;白气横于乙庚,故乙庚为金运也;黑气横于丙辛,丙辛为水运也。”

丹天之气,经由牛、女、奎、壁四宿。丹,即红色,在五行属火。其相对应的是戊癸所在的方位,所以“戊癸化火”,主火运。黅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黅,黄色,在五行属土,对应甲己所在的方位,所以“甲己化土”,主土运。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四宿。素,白色,在五行属金,对应乙庚所在的方位,所以“乙庚化金”,主金运。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玄,黑色,五行属水,与丙辛所在的方位相应,所以“丙辛化水”,主水运。苍天之气,经由危、室、柳、鬼四宿之上。苍,青色,五行属木,对应丁壬所在的方位,因此“丁壬化木”,主木运。

刘温舒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论五天之气第十一》曰:“盖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五气分流,散与其上,经于列宿,下合方隅,则命之以为五运。丹天之气,经于牛、女、奎、壁四宿之上,下临戊癸之位,立为火运。黅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四宿之上,下临甲己之位,立为土运。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四宿之上,下临乙庚之位,立为金运。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四宿之上,下临丙辛之位,立为水运。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临丁壬之位,立为木运。此五气所经,二十八宿与十二分位相临,则灼然可见,因此以纪五天,而立五运也。”

刘温舒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作五天气图,是对《素问·五运行大论》所引《太始天元册》文的示意图,而非真实的《黄帝内经》时代的二十八宿天象图,《汉书》载冬至在牵牛初,《后汉书·律历中》云:“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牵牛八度。”《大衍历议·日度议》云:“歆以太初历冬至日在牵牛前五度。”而刘温舒所作五天气图,冬至在虚宿。

王友军研究认为,五气经天是在黄白交点退行周期中取观察者视角的月亮经天轨道变化规律。“丹天之气”,并不等于“天之丹气”,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指的是天道之方位,而非气之颜色。故五天者乃因见月行所出黄道之五方不同,地之五行成运即不同,故名五天统运,而非因气之显色而命五行之属。

原文: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20条)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21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导读:

天地乃万物之上下,阴阳在其间运行不息。上为司天,为天气;下为在泉,为地气。在讲完天干化运、地支化气、五运(小运)天象之后,本段以司天、在泉论述了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

研究天气运行要以面北观,研究地气运动要以面南观。所谓面南、面北,非面向南北也。面北是先天之象观,源于河图、先天八卦的方法;面南是后天之象观,源于洛书、后天八卦的方法。要以动态思维研究天地之运行,后世刘温舒以平面图示天地运行,混淆了面南、面北观,虽然理解比较直观,但不是深入研究,会误导许多初学者。

面北命其位所得为不同年份的司天之气运行规律: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左右运行,循环往复。面南命其位所得为不同年份的在泉之气运行规律: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与司天相对应。下文“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左右为司天在泉之气的运行规律,故云“阴阳之道路”。

如果单从司天之气看天地运行,与每岁中客气六步规律一致。在一岁之中,如果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则其左右间气分别为少阴君火、太阳寒水;与之对应的在泉之气是少阳相火,其左右间气分别为阳明燥金和太阴湿土。这样就构成了一岁之中六气客气的运行规律。

因此,此段话从如上两个方面理解均符合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

原文:

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22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注释:

①相遘:互相交合。

②不当位:不和谐。

导读:

天地运动,司天、在泉之气上下交流,寒暑更易,天地之气相合则气令调和,人体健康,不相合则气令不调,人易发病。

关于当位、非位、不当位:《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当位:即岁会,是指中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如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六十甲子年中共有八年:丁卯、戊午、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乙酉、丙子。

非位:岁不与会,天与之会也,曰天符,指中运与司天之气五行属性相同。如土运之岁,司天为太阴;火运之岁,司天为少阳、少阴;金运之岁,司天为阳明;木运之岁,司天为厥阴;水运之岁,司天为太阳。六十年中有十二年属天符年:戊子、戊午,戊寅、戊申,丙辰、丙戌,为中运太过与司天之气同化;丁巳、丁亥,乙卯、乙酉,己丑、己未,为中运不及与司天之气同化。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以非位区别不当位。

不当位是指司天在泉天地之气不和谐。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上文“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天地之气相得却发病的原因在于司天、在泉之气的不和,如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火克金,故可致气令不和,人体可能发病。

原文: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23条)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24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注释:

①周天: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天气右行,地气左行,以日月行星二十八宿为参照物,历经一岁约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把每天分为1°,一岁为365.25°,完成一周天。《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成岁。”

②七曜:指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

导读:

承接上文,指出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司天右行,在泉左行,左右周天,循环往复。天垂象,地成形,观象以知天地。

原文: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25条)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26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导读:

本段论述了六气相胜对地之影响。指出寒暑六气升、降、出、入为万物化生的条件,提出了“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的道理。

太虚之中,地在人之下。寒暑往来,六气运动,万物化生,应之于大地。方药中先生指出:“寒胜则地裂”,其“裂”字不合实际,可能是与下句中“火胜则地固”中之“固”字互误,因此拟改为“寒胜则地固”。这就是说太寒冷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地冻过甚的现象。“火胜则地裂”,就是说太热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干裂的现象。

原文: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30条)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31条)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32条)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33条)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霧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34条)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35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注释:

①兼:并也。《白虎通》云:“脾之为言并也,谓四气并之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②□:阙文。张介宾补为:“其用为藏”。

③□□:阙文。高士宗补为:“气令严贞。”注云:“严寒贞固,故其令严贞。”可以补为严寒。

导读:

论寒暑燥湿风火六元,与人相合。以五运阐释天、地、人万物相应之道,以六气与五方、五味、五脏、五体、五性、五德、五用、五色、五化、五虫、五政、五令、五变、五志等相联属,体现天人相应,五行生克规律。

以东方为例说明:在东方天生风,天风生地木,地木生酸味,酸味养肝气。筋为肝所主,酸味物质养筋,肝藏血以供养心。天道玄奥,人在自然,大地生化。五味由天地化生,探索自然,增长智慧,玄奥的宇宙产生神明,生化产生气机。

天运行化生风,大地草木萌生,人体筋脉舒弛,气和性柔,肝气萌动。春天温煦,天地温和,万物萌动,大地青青,生长茂盛,毛虫繁殖旺盛,阳气敷散,时气宣发。若有变化,和风变为狂风,可以摧毁万物。春天宜酸味以养,人的情志易怒。过怒可以伤害人的肝脏,悲伤可以克制;肝为风伤,燥金可以克制;过酸可以伤筋,用辛味可以制酸。

原文: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36条)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37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注释:

①五气:五运之气。

②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五运之气与其所行时令不相应,就是邪气;若其行与时令相应,则为正气。

导读:

本段探讨了正气和邪气,运气与时令相合为正,不相合为邪。正与邪的区别在于五运是否与时令相应,气相得则病轻,不相得则病重。

正气:在《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之外的其他篇中为真气。《素问·离合真邪论》云:“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七篇大论提到了正:《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云:“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素问补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后世遂形成了以正气代替真气的概念。

原文:

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38条)

《素问·五运行大论》

导读:

本条论述五运(中运)太过、不及的乘侮规律。五行乘侮是以岁运太过、不及为前提,运气理论中的乘侮关系是指太过、不及年份的运气特点,其表现出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说明人体感受邪气的发病规律。

全篇导读:本篇原以“五运行大论”为篇名,提出天干化运、十二地支化气的内涵,提出了五气经天理论说理五运(小运)天象,说明天地上下(司天、在泉)运行规律。

阐发六气运行规律,认为寒暑六气升、降、出、入为万物化生的条件,探讨了运气与时令相合为正,不相合为邪,气相得则病轻,不相得则病重,并以五运、六气与五方、五味、五脏、五体、五性、五德、五用、五色、五化、五虫、五政、五令、五变、五志等相联属,体现天人相应及五行生克规律。论述了五运(岁运)太过、不及的乘侮规律。

该篇实为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础入门,从首甲定运,到天干化运、地支化气、五气经天(小运)、司天、在泉、天地三阴三阳运行顺序、立年知气,再到风寒暑湿燥火六元与人和万物相合及发病之机,论述了天、地规律及天人相应规律,概念清楚,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