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神经保护药
一、概述
神经保护治疗是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的死亡,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目前对于神经保护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神经保护药能够减少神经细胞在病理状况下的应激反应,降低炎症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从而挽救神经细胞,保存大脑结构和功能,治疗和改善脑卒中预后。
急性缺血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并导致一系列缺血瀑布反应,膜去极化,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离子通过NMDA/AMPA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大量进入细胞内,激活蛋白酶、脂酶、各种激酶、核酸酶和一氧化氮(NO)合成酶,释放自由基,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同时,再灌注伴随的炎症反应、白细胞黏附和侵入、细胞因子作用等,将进一步加强缺血的破坏作用。缺血还启动细胞凋亡过程,引起钙内流增加和细胞死亡。
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针对上述诸多环节的神经保护药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目前认为神经保护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阻止钙内流;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调节微血管炎症反应等。目前评价最多的神经保护药是电压和受体介导的钙通道阻滞药及直接抑制氧自由基介导细胞损伤的抗氧化剂,保护缺血性脑组织的措施包括兴奋性氨基酸的突触前调节,使用钙通道阻滞药、腺苷酸增强剂、多肽生长因子和阻断细胞凋亡的介质。
遗憾的是,几乎所有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有效的单一神经保护药,其临床试验却无效或效果很差。这与种属差异、药物作用靶点、干预因素、微环境、效果评价等不同有很大关系;其次,缺血后级联反应是一个复杂、多途径、多因素的过程,涉及多种病理机制,各种机制互相作用。使用一种神经保护药难以起到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或许采用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即同时或序贯作用于不同靶点的神经保护药,可能收到更好的神经保护效益。而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自由基反应是造成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因此,目前神经保护药的联合治疗的药物方案多选择针对上述任何一个环节的药物联合其他神经保护药治疗。
二、常用神经保护药
1.钙通道阻滞药
缺血性损伤使钙浓度急剧升高,引起一系列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病理性反应,造成细胞骨架崩解,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
在早期与近期的动物实验研究均显示出其具有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尤其是与甘露醇、胞磷胆碱、胱天蛋白酶(caspase)-3抑制剂等联用时,其结果均显示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脂溶性钙通道阻滞药——尼莫地平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既可抑制Ca 2+向细胞内流,也可抑制细胞内Ca 2+释放,使Ca 2+浓度保持一定水平;尼莫地平的扩血管作用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对脑水肿有防治和治疗作用。
2.胞磷胆碱
胞磷胆碱促进脑梗死后细胞膜磷脂再合成,消除蓄积和游离的脂肪酸,使破坏的细胞膜结构修复,增加突触胞体磷酸化,恢复线粒体功能,减少乳酸产生,有利于改善微循环,增加供氧和能量代谢,有助于改善病灶以外的继发性全脑代谢,减少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脑损害,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研究表明胞磷胆碱对于脑梗死以及脑出血治疗均有效。脑梗死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脑出血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脑梗死时加用胞磷胆碱,日剂量1g组比0.5g组疗效好( P<0.05)。
3.自由基清除剂
甘露醇是作用较强、较经典的自由基清除剂,在临床中应用较多。目前动物实验结果已显示,甘露醇和其他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可以使神经保护作用增强。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也逐渐在临床开始使用,比如依达拉奉。依达拉奉是目前唯一通过Ⅲ期临床试验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的机制为: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以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脑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损害症状等神经保护作用。同以往的神经保护药相比,依达拉奉能抑制由水溶性或脂溶性触发的磷脂性胆碱脂质体膜的过氧化作用;同时,其作为一种水溶性药物,血脑屏障穿透率约为60%,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依达拉奉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预防和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依达拉奉与尿激酶合用,可通过减轻脑缺血组使用尿激酶溶栓后的基底膜损伤,减少脑梗死面积,从而加强溶栓治疗后的脑保护作用。已有临床研究对比了常规治疗与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显示依达拉奉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4.生长因子
近来神经保护研究领域开始重视“神经血管单元”这一概念,强调将血管内皮、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以生长因子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实际上就是对这一概念的具体运用,是目前神经保护药联合治疗的热点。神经生长因子是发现最早、研究最为透彻的神经营养因子。研究发现,在大鼠局灶缺血模型中,神经生长因子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联合应用能发挥更大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应的药物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也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吴倩等的研究中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疗程组、长疗程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短疗程组在确诊第1天起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内注射,疗程7天,长疗程组给药疗程35天。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MMSE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短疗程组MMSE量表评分、简化FMA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疗程组MMSE量表评分、简化FMA评分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长疗程应用较短疗程应用更能明显受益。
除此之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Liu等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联合治疗对脑和肢体缺血后细胞的存活和功能恢复有协同效应,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合用增强了Bcl-2蛋白的表达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促进血管新生及骨髓干细胞和内源性神经祖细胞向缺血区域的迁移、分化。
5.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具有广泛的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其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拮抗兴奋性神经毒性:GM1是目前公认的一种EAA受体过度激活拮抗剂。通过有效阻止Ca 2+内流、抑制谷氨酸对蛋白激酶C的激活、拮抗NMDA受体过度激活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②抑制细胞凋亡:GM1可通过抑制caspase-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激活IP3激酶等多种途径,抑制神经细胞凋亡。③活化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除本身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外,GM1也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及其m RNA的表达,诱导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并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二聚化,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转化生长因子相互作用来增强其效应。
王雪睿等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评价国产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分别给予试验组( n=70)和对照组( n=72)国产和进口GM1注射液100mg,连续使用14天。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国产GM1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进口GM1注射液一致;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和第1次、第2次发病对疗效没有影响。提示无论男、女,中青年、老年人,发病在24小时之内或之外以及第1次还是第2次发病都可以使用国产GM1。
(王长连 黄品芳 马春来 张 婧 齐晓涟 林翠鸿 易湛苗 卢海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