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肺功能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强化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
肺功能检查是医学计量检测,多种因素如检查仪器、检查环境、指导者素质、受检者的依从性及配合能力、检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等都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质量控制是避免检查结果误差、保证检查结果准确的必要措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是肺功能检查的生命线。因此必须通过培训学习和制度规范,提高临床医师和肺功能检查人员对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检查中贯彻实施肺功能检查的各项质量控制措施。
(一)选用合格的肺功能仪器并强制校验
对于肺功能仪器检测的主要指标如气体流量、容积、呼吸时间、气体压力、阻力以及气体成分等,其量程、精度、重复性、零位计算标准、误差允许范围等质量控制标准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我国已颁布有相关标准,应保证肺功能仪器的这些参数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控制标准。
仪器校准是用于保障肺功能仪器检测准确的关键程序之一,包括流量/容积校正、检测气体浓度校正和压力校正等。应使校正后的实际检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缩小到可接受范围,避免仪器出现过大的系统误差。仪器校准需使用特定仪器如校准定标筒或标准成分和浓度的气体。校准过程需符合规范,并对校准结果进行登记备案。
(二)创建良好的检查环境
肺功能的检查环境可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巨大的,但却往往易被忽略。应注意以下各项因素:①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场地不宜过于窄小;②室内的温度、湿度应当相对恒定;③肺功能室内环境宜安静,因检查人员需指导及不断提醒受检者检测的动作,嘈杂的环境不利于受检者的配合,易影响检查结果。
(三)提高检查人员的素质
肺功能检查人员(医师、技师、技术员、护士等)应经过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具备呼吸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掌握各检查项目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质量控制要求。同时,工作人员应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取得受检者的信任与配合。在指导受检者检查的过程中应适当运用动作、语音,或配合使用动画演示来提示、鼓励受检者完成检查动作,必要时需身体力行予以动作示范。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努力程度及配合与否应作出迅速判断,最好在检查中能实时观察受检者的流量或容积图形(流量-容积曲线和时间-容积曲线等),检查后能迅速读取数据,并判断其变异,以了解实验的重复性,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这一点对检查的高质量保证很重要。
(四)规范化培训肺功能检查人员
肺功能检查专业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与肺功能检查的质量密切相关,规范的专业培训会造就高质量的肺功能检查结果。一旦肺功能检查质量不佳,就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导致对疾病的误诊漏诊,妨碍肺功能对呼吸疾病的诊治和临床评估作用。因此,必须强调,进行肺功能检查操作及报告分析的技术员、全科医师和护士,均应接受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培训。自2015年起在全国广泛开展的“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万里行”活动显示,经规范化培训后检查人员对肺功能检查的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及结果判读水平都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应该持之以恒,提高肺功能检查的质量和临床应用水平。
(五)鼓励受检者良好的配合
肺功能检查与其他检查相比的特别之处,在于绝大多数的检查均需要受检者的良好配合,否则不能进行或检查结果不被接受。因此,在检查前技术员需耐心、仔细、全面地向受检者介绍试验的目的、方法,让受检者了解整个检测过程(步骤、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等),以取得受检者最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检测前让受检者在旁观摩或观看视频录像等有助于其了解试验过程和加快试验的进度,提高受检者配合的质量。
(六)制定肺功能室的工作规范和守则
肺功能室均应根据肺功能检查指南及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其“肺功能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包括仪器校准程序、肺功能检查程序、检查项目顺序、检查结果评价标准、正常参考值来源、异常数据处理原则,以及突发医疗事件处理流程等。此外,肺功能室应设有专门的登记本记录仪器的日常使用情况、系统的异常问题、处理手段以及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情况。肺功能仪器每天的校准报告均应存档。
(七)组建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中心及大数据分析中心
随着肺功能大数据建设及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日趋成熟,肺功能检查报告可将检查结果上传云端,进行远程分析中心判读及签发报告。这可能特别有利于协助基层医院及技术员对肺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因此,要求技术员对物联网医学技术的熟悉和掌握,能及时和有效地上传检查结果。
目前国家科学技术部已立项通过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核心单位为基础,建立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中心体系,并指导其网络单位,采用统一标准的检查方法和流程,对各合作单位的肺功能检查进行检查、监督、复核和指导,整体提高肺功能检查的质量,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二、肺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
(一)选取恰当的正常预计值
肺功能检查的结果是否正常,需与正常预计(参考)值进行比较。而选取恰当的预计值是提高正确诊断的必要措施。可参考相似条件的正常人(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种族、工作强度等相同)或所推导的预计值,或选用其他预计值并加上适当的矫正系数。选用预计方程时应注意该方程检测的年龄范围,超过该范围误差增大。应尽量避免年龄范围的外推。如果受检者的年龄或身高超过了参照人群,在诊断时应注明。我国多中心研究协同完成的4~80岁全国肺功能正常值可供参考。
(二)结合临床准确解读肺功能检查结果
肺功能检查后即可得到检查结果,但如何评估结果并将结果和临床诊治相联系,是肺功能检查能否真正应用于临床的关键。肺功能诊断应首先回顾及评价检查的质量。目前一些肺功能仪器已有自动质量控制分析软件协助,但仍需要检查人员结合检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给出真实的判断。只依靠计算机自动给出的评价虽然较为方便,但却容易忽略质量评估。单纯依靠数据结果作出临床决定是常见易犯的错误,通过实时监测肺功能图形能准确和及时地对肺功能检查的质量好坏进行判断。结果解读结合检查图形(如流量-容积曲线、时间-容积曲线等)也能确保良好的检查质量。
如受检者此前有肺功能检查的记录,将各次检查结果进行纵向对比也是确认质量控制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能了解肺功能的变化情况。肺功能检查结果评估后应及时向临床医师反馈,切记不能脱离临床资料单独解释肺功能检查结果。
三、肺功能检查的安全性
(一)检查对受检者的直接影响
除食管球囊置入等少数检查外,肺功能检查大多数是非侵入性的检查,只要严格掌握肺功能检查的指征,实验技术人员经过良好的培训,使用药物方法恰当,以及对受检者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大多数肺功能检查都是非常安全的,也因此在临床和科研中被广泛应用。但是,部分肺功能检查由于需要受检者的努力呼吸配合、吸入支气管刺激剂、剧烈运动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给受检者造成一定的不适,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肺功能检查前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检查的禁忌证,以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由于肺功能检查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肺功能室最好设在易于抢救受检者的地方(如靠近病房),并注意配备监护和抢救设备。
(二)肺功能检查中的交叉感染和污染
常规肺功能检查时,受检者的呼吸道须与肺功能仪器的呼吸检测管道相连接,并要求受检者从这些复杂的呼吸回路与设备中进行最大努力地吸气与呼气。检查过程常常引起受检者咳嗽,故受检者用力呼气或咳嗽时的唾液、痰、飞沫、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等极易喷洒、黏附及沉积在检查仪器的表面或呼吸回路中,造成仪器的污染。当受检者用力吸气时,又有可能把沉积在仪器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吸入呼吸道,这就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最有可能通过这两种途径污染的是接口器及最接近受检者的阀门或管道表面。肺功能室工作人员和受检者均是交叉感染的高危人群。
要注意区别对待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受检者和易受感染人群,前者包括结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性感冒、肺部感染等,后者包括有免疫力低下或免疫抑制者如肺囊性纤维化(CF)、艾滋病(AIDS)、化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术后等。
肺功能室和感染控制部门应提高预防意识,肺功能室应配备空气通风、过滤、消毒的设备。肺功能室要加强通风和空气过滤,工作人员注意勤洗手,定期清洗、消毒与晾干仪器,延长患者间的检查间隔时间,以及使用一次性呼吸过滤器等,这些都是有效预防肺功能检查引起交叉感染的措施。在受检者与肺功能仪器之间放置有效的呼吸过滤器,不仅可保护受检者,防止呼吸回路中沉积的微粒被吸入;同时也可保护整个肺功能仪器的呼吸回路,防止受检者呼出气中所含的微生物对仪器造成污染。尤其目前传感器安装的地方越来越接近受检者,过滤器亦可为这些易损的部分提供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卫生措施应成为肺功能室每天工作常规的一部分。
(郑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