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十一 气机论
气机,指人体气的运行机制。人体之气亦分阴阳,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在脏腑为脏腑之气,在经络为经气。人体气机主要表现形式为升降出入、开阖枢。
一、气的运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状态,阴阳之气的运动构成了生命活动
《孟子·公孙丑》云:“气者,体之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阴阳之气的动态平衡出入活动,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类证活人书》云:“阳根于阴,阴本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素灵微蕴》云:“故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卫也。阴能守则阳秘于内,阳能卫则阴固于外。”
《类经·疾病类》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灵枢·脉度》云:“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脉,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
《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二、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形式
人体后天之气的生成运行依靠自然界大气的交换和饮食精微的化生,饮食物化为精气之后,散精于肝以养筋,食气经胃的消化之后,浊气归于心以养脉,脉气循经运行归于肺,肺经呼吸后吐故纳新,输送全身,濡养皮毛;肺气与脉气相合,行气于五脏六腑。水液经胃的消化吸收后,精气上输于脾,归于肺,通调水道,浊气流于膀胱,水气与全身脏腑经脉相合,成为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充分体现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则化生疾病。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医门法律》云:“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三、气机升降
人体气机升降表现多种形式。
1.肺气下降,肾气上升
肺为华盖,其气以宣发、肃降为顺;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气、肾气的升降活动,是呼吸运动的正常保证。
《类证治裁·喘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医碥》云:“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肺司呼吸,气之出入于是乎主之,且气上升至肺而极,升极则降,由肺而降,故曰肺为气主。肾主纳气,故丹田为下气海,肺为气主,故胸中为上气海。”
《存存斋医话稿》云:“盖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原上际于肺,肺气亦下归于肾,一气自为升降者也。”
2.脾气上升,胃气下降
脾主运化,升精微物质以养周身;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供脾运化;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构成人体后天之本。
《明医杂著》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
《吴医汇讲》云:“求东垣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无形。其属土,地气主上腾,然后能载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谷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纳,纳则贵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
《孟河费伯雄先生医案》云:“脾为湿土,以升为健,胃为燥土,以降为和。”
《灵枢·四时气》云:“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3.肝胆气升
肝主疏泄,运化气血,以升为用;胆为少阳春生之气,胆气升以助脏腑气机运行。
《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类经·脏象类》云:“然东垣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4.清升浊降
清气指具有濡养人体作用之气,浊气指体内代谢后需要排出的物质;清浊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共同完成生命的代谢活动。
《医学入门》云:“清升浊降,六腑大源,实化饮消,五脏安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又云:“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四、出入
人体之气因分布部位和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概念,气运动状态各有不同,或出或入,共同构成人体生命的气机活动。
1.五谷之气
五谷经口而入,经食道入胃,腐熟而成五谷之气,经脾散精,供养人体,其运动形式以入为主,出气口,经脾以升。
《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2.宗气
宗气与大气相同,经肺宣发肃降完成气的出入活动,保证呼吸运动正常。
《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灵枢·五味》云:“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3.营卫气
营卫为人体血脉之气,为水谷之气、宗气所化生,循环出入于经脉内外,荣养人体,防御外邪。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营气》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灵枢·卫气》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灵枢·胀论》云:“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灵枢·痈疽》云:“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4.脏腑气
五脏六腑之气源于先天,与后天水谷精气和宗气交融,构成脏腑之气,其出入升降活动,成为生命活动的基础。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难经·四难》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顾氏医镜》指出:“《仁斋直指》云: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
《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5.经络气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十二经脉各有走行,气血在经络中出入,完成生命活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灵枢·逆顺肥瘦》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经脉》论述了十二经脉气的走行,如“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素问·骨空论》论述了任、督等脉的气行,如“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素问·痿论》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灵枢·逆顺肥瘦》云:“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灵枢·脉度》云:“ 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䀮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 而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