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新生儿过渡时期
分娩过程中独特的生理变化对于复杂的人类生理本质来说是一个奇迹。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显著的独特变化,如内环境与器官功能的变化(即出生时呼吸的出现,以及胎儿生后的循环过渡,肝、肾、肠功能的迅速成熟)及代谢过程的重建。无论成熟与否,所有新生儿都必须经历这个快速过渡时期。临床医师必须具备将这些正常生理变化与疾病状态区分开来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救治那些过渡延迟或过渡期缺失的患儿。无法正确识别异常过渡期将会导致患儿出现并发症,或者给健康者带来危害。
随着娩出及脐带的夹闭,新生儿的心血管系统在瞬间发生转变,即由胎儿时的低阻力平行循环转变为新生儿时期的高阻力连续系统循环。胎儿循环与新生儿的连续系统循环不同,后者是低氧血经由右心回流至低阻力的肺循环系统,而含氧血从左心射出至高阻力的体循环中。胎儿循环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平行系统,含氧血(25~30mmHg)从胎盘经由肝脏的静脉导管回流至右心,这些血中仅10%~20%(仅能满足肺的发育及代谢)灌注至肺,其余大部分血由右心室经开放的动脉导管射出,绕过肺循环至主动脉及全身,并且最终回流至胎盘进行再循环。尽管胎体同时接受来自于两侧心室的血液,但以来自右心室的血液为主,射出的血量占混合输出总量的65%。左心室输出的20%的混合血液主要分配至大脑,3%分配在心肌,其余10%血液经主动脉至全身。胎儿循环的特点是高阻力肺循环,其维持有赖于肌性动脉的收缩(继发性低血氧张力和内源性化学介质的复杂相互作用)和低阻力的胎盘循环。随着呼吸的出现、低阻力胎盘功能的撤除、肺血管阻力的急剧下降,以及体循环阻力的增加,胎儿循环功能性地转变为成熟的循环体系,这种转变以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功能性及永久性的关闭为特点。而以上这些变化被认为是由抗肺动脉血管扩张的高氧环境、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缓激肽及前列腺素)的释放及缩血管物质的减少所介导的。研究表明,在新生儿出生时,不利的环境条件和疾病状态可以改变这种正常的过渡,并导致持续胎儿循环,即以高肺血管阻力、低肺血流量、动脉导管或卵圆孔持续不闭合及低循环氧分压为代表的循环体系。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这种循环状态会导致持续缺氧和死亡。
出生初呼吸建立时,空气进入肺泡,肺泡张开。1/3的肺液经产道挤压,由口鼻腔排出,2/3的肺液由肺泡进入肺周围的淋巴管。新生儿最初的啼哭及深呼吸所产生的力量足以帮助排出其肺泡及气道中的液体。在刚出生时的最初几次呼吸中,新生儿很快将肺从充满液体的状态转变为气体交换的器官。许多因素参与了有力的自主呼吸,如寒冷、触觉刺激和化学感受器等。经过几次的初始呼吸运动后,肺内液体被清除,肺膨胀至接近正常。患儿的热量转变必须有保温措施的协助。尽管出生于湿冷环境的应激有助于最初的呼吸运动建立,但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温措施,患儿的内部体温将会下降2~3℃,使正常的转变过程受到威胁。随着呼吸的建立,新生儿依靠自身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肺小动脉扩张,肺血流增加,血液流经肺部吸取氧气,动脉导管关闭,血氧含量升高,有充足氧含量的血液回到左心,经主动脉泵入全身组织,所携带的氧供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存所用。
由于生产过程会显著影响胎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小时密切监护出生的新生儿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已经把分娩的应激和刺激与涉及大量交感神经兴奋的外科手术做了比较,正常足月顺利分娩新生儿的心率突然增加至160~180次/min,并可持续到分娩后1小时。而这一阶段(第一次活跃期)会出现许多生理现象,如迅速的不规则呼吸(持续60~90分钟)、短暂快速的鼻翼扇动、主动啼哭、警觉试探性行为、自发惊恐和拥抱反射、震颤、肌张力增加及不自主运动等;这一反应性和警觉性增加的阶段过后,患儿便进入无反应期或睡眠期,并持续1~2小时,此时,患儿的皮肤为粉红色,心率减慢至120~140次/min,呼吸频率约为40~60次/min,偶有肌肉抽动,而后又将迅速恢复睡眠。在生后2~6小时,新生儿再次开始活跃(第二次活跃期),出现心动过速和快速呼吸(>60次/min)。在以上所有阶段中,新生儿若突然出现皮肤颜色、肌张力的改变,心率小于100次/min或超过160次/min,出现不规则呼吸或呼吸暂停均可视为异常。因此,临床医师必须充分认识新生儿过渡时期的各种变化,以便将疾病状态同正常转变准确地区分开来。
新生儿窒息、产妇麻醉药物应用、早产、冷应激和酸中毒等因素均可引起正常过渡期延迟或缺失,从而导致持续性的胎儿循环,即以心动过速、低氧分压为特点的循环状态,此时便需要通气支持。必须严密观察所有患儿,必要时辅助支持以确保其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每一个患病新生儿都应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保温(通常用辐射加热器),并轻柔地为其清理气道。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密切观察分娩新生儿以使其度过过渡状态,直到生命体征稳定。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异常改变均需要立即治疗,以避免持续胎儿循环状态的发生。
一、转运中新生儿正常体温的维持
转运过程中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新生儿保温。通过提供保温和尽量减少热损失以保持患儿的温度在正常范围,是患儿生存必不可少的环节。实施新生儿转运的人员应该对患儿体温调节的过程、热损失的机制有清楚的了解,并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保持患儿温暖及处理冷热应激所造成的后果。
(一)新生儿和成人之间体温调节的差异性
在正常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必须通过热传递从机体向环境散发,因此,维持产热和散热平衡对于保持新生儿正常体温来说尤为必要。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新生儿产热增加;与成年人不同的是,新生儿暴露于冷环境时的寒战对于其产热是一个无效过程。新生儿产热主要是依靠棕色脂肪组织代谢实现,这种独特代谢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棕色脂肪在妊娠26~30周时开始在胎儿体内储存。棕色脂肪一旦被利用将不可再生。这种代谢过程具有氧依赖性,氧化功能的紊乱将会削减新生儿对冷应激的反应能力。
新生儿独特的生理特点会导致过度的热损失,以致其难以在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稳定和正常体温。基于其体表面积/体重的比值较大,新生儿的散热面积相对更大。此外,新生儿脂肪代谢保温作用较弱,且无法通过改变姿势的运动在冷应激中维持体温。由于脂肪组织更少,早产儿在这种过度的热损失中面临更大的风险。随着胎龄的逐渐减小,患儿机体的总含水量由足月儿的69%增加到极低出生体重儿的86%。这就增加了热量蒸发损失的概率,尤其是在超早产儿。
(二)中性温度及核心热损失的机制
适中的环境温度是指新生儿在外界环境中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保持热平衡所必要的温度范围。新生儿周边环境的温度,无论是温床还是转运保温箱,都必须保证能为其提供一个适中的环境温度(通常为33~36.5℃),这就是中性温度,确保新生儿的正常体温保持在36.5~37.0℃。一些患儿,即便为其维持适中的温度环境仍不能保持热平衡,属于高危热不稳定群体,包括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以及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或其他类型疾病的患儿。单纯的体温不稳定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表现。
在转运过程中监测患儿的体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应保持在36.5~37.0℃,有四种散热方式,包括辐射、蒸发、传导、对流,必须对这些散热的机制加以控制,以减少新生儿的热丢失。热辐射过程中,热量将由一种物体传递给放置在其附近的另一种相对较冷的物体。患儿在一个开放的加热器中会通过附近任何较冷的物体表面散失热量,如窗户、墙壁。转运车辆特别是救护车,隔热效果很差,转运保温箱就需要额外增加产热,这样也就增加了电消耗,并且降低了电池使用时间和寿命。在低温条件下,将患儿从医院转移到转运车时,患儿会产生突然的体温降低,即使用双层的转运保温箱,患儿仍会通过保温箱壁散失热量。
(三)冷热应激对患儿的影响
在患儿转运过程中,出现冷应激并不少见,通常是由于转运人员往往把最初的工作重点集中于复苏措施和转运程序而有所忽略所致。冷应激是指皮肤温度低于36℃或直肠、腋窝温度低于36.5℃。冷应激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灌注不足、手足发绀、嗜睡、皮肤湿冷、拒食、呼吸和心动过缓等。冷应激还可引起低血糖、呼吸窘迫、持续性酸中毒、低灌注状态、凝血障碍、休克、缺氧和死亡。一旦察觉冷应激,复温过程便应立即开始。但是应注意快速复温会增加氧耗且可能导致呼吸暂停。因此,除了要密切监测保温箱温度和患儿体温,还应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和动脉血气分析。
(四)在转运过程中维持体温和减少热损失的方法
1.转运中通用的保温方法
在患儿转运过程中,应由新生儿转运保温箱来保证合适的环境温度。多数转运保温箱可以容纳体重小于5kg的患儿。所有新生儿都应放在转运保温箱中转运,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从同一医院同时向两家或两家以上医院转运患儿并使用相同的保温箱或辐射加热器,在设备可能不够用的情况下,如果患儿临床上情况稳定而不需要额外的氧气或通风设备,在转运车内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并且可随时监测心率及呼吸频率,能保证无创性供氧,那么使用汽车座椅转运新生儿也是允许的。如果身材适合并且不影响保温箱的气流流通,把双胞胎放在同一个保温箱里也是一种选择。
在装载患儿前,保温箱应先预热,使其内部空气温度接近于中性环境温度。表4-1用于指导如何预热保温箱。在寒冷天气下用转运工具转运患儿时,保温箱的使用可减少热量损失。镀铝的反光片材料可以进一步帮助减少热量损失。毛毯可以放在保温箱上来保暖,大多数医院也是这样做的。但不论是用何种材料的东西覆盖,在整个转运过程中必须保持箱内患儿有足够的可见度,以便对其进行观察。
表4-1 正常体温新生儿的保温箱初步温度设定建议 *
*假定条件:环境相对湿度约为50%,救护车温度25~28℃,出生体重<1 500g的患儿采取措施防止热辐射损失。若无环境加湿设备,则每个体重组分别加1℃
由于头颅占了患儿很大一部分体表面积,商业生产或自制帽子的使用也可以大大减少热量损失。含有聚氨酯材质的帽子甚至可以进一步减少蒸发性热损失。任何可用的材料,如毛巾或窗帘,都可以被改制为可使用的帽子。如果是用自制帽子,在帽子内层加上塑料包裹膜可提高其有效性,尤其是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
为了更容易且持续地观察患儿的肤色、呼吸、静脉注射状况、监控指标的变化及患儿活动情况,多数患儿在转运保温箱内是不穿衣服的。冷应激,如腹壁缺损、极低出生体重儿或在保温箱加热时电池失效,可使患儿处于高危状态,在保温箱内给患儿加盖毛毯可减少热量损失。小毛毯的使用不应干扰暖空气的正常流动。用柔性铝包制成的商用毛毯可以减少辐射热损失,但是显著降低了能见度。临床情况稳定的正常足月患儿在院外出生时便可以使用这些物品。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透明塑料包裹也能有效地减少蒸发和对流的热量损失,并且降低了蒸发失水导致昏迷发生的可能性。尽管透明塑料必须被分离或折叠后才可使患儿进入,但它并不干扰患儿的可见度。将一个极低出生体重儿用塑料膜包裹到颈部还可以降低热量损失和失水性昏迷的发生,同时可以保证患儿的能见度。有机玻璃隔热可减少热量损失,但限制了医护人员观察患儿的情况,并且在一个转运保温箱内运用相当笨重。
2.极端温度环境下的保温方法
在极端寒冷的环境温度下,化学加热包可用于预热转运保温箱。使用化学加热包时,不能将其直接放在患儿的皮肤上,因为一些加热包可以加热到40℃,存在使患儿娇嫩的皮肤大面积烧伤的可能性,把加热包放在患儿和毛毯之间可以减少烫伤的危险。必须连续监测使用加热包的患儿温度,至少每30分钟检查一次皮肤的温度,如果皮肤变红,就应该移除加热包。使用装有温水的外科手套也可能会造成患儿烫伤,应避免使用。为满足在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温度调节需求,转运车辆本身内部的温度应保持在25 ~28℃。在寒冷的环境温度下,转运车辆的加热器应该持续工作,以防止冷却。所有的门和窗户应该关闭直到卸载保温箱之后。在温暖的环境下转运应防止过热,也可能是某些状况下应当注意的问题。热应激能增加心率、呼吸频率、氧消耗、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不显性失水。外周血管舒张可能会导致低血压。此外,热应激可能会引起高渗性脱水或中暑,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由于热应激会增加新生儿的代谢需求,增加氧和热量消耗,因此热应激一经发现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外部热源故障时,应立即从保温箱中抱出患儿并把患儿放在另一个保温箱中。如果患儿的体温是37.5~39℃,应去除所有衣服、帽子或毛毯等,并将其放到一个敞开的房间里直至体温下降。如果温度超过39℃,可用大约35℃的温水为其擦拭,直至皮肤温度低于38℃。打开保温箱门可以降低内部空气温度;然而,保温器内的温度探测器可能会探测到此时温度低而增加产热,从而抵消了这种冷却方法的作用。
二、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大多数患儿需转运到上级医院,但他们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所以必须给予静脉输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体液平衡的管理需要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不显性失水对体液平衡的影响巨大,肠外液体与电解质的慎重管理对转运是否能成功完成至关重要。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通常会发生细胞失水。因此,最初液体疗法的目标是保持正常血清电解质浓度,同时保证机体能耐受这种细胞失水。通常液体管理标准为60~90ml/(kg·d)时便能耐受这种收缩性的细胞失水。10%葡萄糖溶液以4~6mg/(kg·min)的速度输入,将使血糖保持在60~120mg/dl这个期望值范围内。患儿如果出生时体重不到1 250g,通常不能忍受10%葡萄糖溶液,应选用5%葡萄糖。不管选择哪种浓度的葡萄糖,都应在转运过程中监测患儿的血糖浓度。通常没有必要在转运期间补充电解质,如钠、氯和钾等。补钙对于降低患儿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是必要的,可以为其提供2mEq/100ml的葡萄糖酸钙。
出生后液体疗法的目标是纠正液体和电解质损失并维持液体平衡。补液量为90~150ml/(kg·d),补充钠[2~3mmol/(kg·d),氯化钠]和钾[1~3mmol/(kg·d),氯化钾]是必要的。
精确计算补液速度和准确估计失水速度在转运过程中至关重要。补液的速度(ml/h)=(公斤体重×24小时预计所需液体量)÷24。
例如,如果一个患儿在出生时重为2.6kg,预计所需的液体体积为80ml/(kg·d),那么输液率按计算便为8.7ml/h。即:(2.6×80)÷24=8.7ml/h。
作为对患儿做进一步管理的指南,在患儿转运期间不断监测液体疗法的情况也至关重要。由于输液异常症状既不具体也不敏感,而且往往实验室监测在此时都不可用,协助指导新生儿的液体管理,将主要以患儿出生时体重、孕龄和疾病进程为主。此外,转运团队所收集的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对于评估患儿进一步的液体和电解质管理非常有用。出生体重和孕龄的准确记录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重要信息包括有关孕产妇病史、尿液和大便的记录,可识别的损失的估测(如大便、胃内容物、呕吐物),不显性失水的有无的估计等也十分重要。
转运记录中应该准确地记录转运过程中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总液体摄入包括转运前在转出医院给患儿的液体量及随后在转运途中每小时给予的总液体量,都应记录在案。此外,应记录大量药物的给药方式;若转运前患儿做肠内插管管饲喂养,应记录母乳喂哺量。排出量包括尿液、胃呕吐物和血液损失,应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湿尿布应标记其干重,折叠并捆绑,在抵达转入医院时再次称重。
新生儿转运的成功实现有赖于对新生儿独特生理及不利转运环境的充分了解。新生儿期迅速的生理变化包括温度、睡眠状态和呼吸等。新生儿期这一过渡时期还往往会受到各种疾病状态、环境条件和治疗情况等因素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常使转运过程变得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