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

规范急诊业务管理,强化急救治疗能力

一、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

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支持急诊医疗业务,具体功能包括院前急救、急诊分诊、急诊处置、急诊留观和急诊电子病历等业务,涉及救护车定位、移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主要用于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服务患者。

二、建设背景
(一)现状分析

国外在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建设方面起步早于国内,在发达国家,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的发展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系统应用较成熟,功能范围涵盖医院急诊科所有业务。

1.国外现状分析

(1)美国。哈佛医学院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从2012年起使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医院管理系统,利用一种被称作“SafetyPad”的应用程序接口,实现救护车和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信息连接。“SafetyPad”让BIDMC的医生在院内急诊科的显示屏幕上可以看到救护车上的患者数据,并且能将这些数据导入患者的电子病历中。医护人员可以看到患者的治疗方案、病史、用药史、心电数据和一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芝加哥、迈阿密和华盛顿等地区的急救人员也可以在救护车上通过移动设备访问SafetyPad,还能通过苹果iPad访问该系统。

(2)以色列。该国设有国家急救服务机构(Magen David Adom,MDA),通过MDA实现全国范围内通讯调度和医院信息联网,规范抢救行动秩序,实现院外院内抢救的衔接。官方于2016年10月开发了My MDA移动应用,支持在紧急情况下,伤员、患者或目击者可通过该应用程序迅速联系MDA调度员,预先加载医疗历史、药物过敏或其他产品过敏史、心电图结果、是否存在听力或语言障碍等任何希望与医务人员共享的个人信息。调度员可通过手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或追踪用户电话快速查看对方的位置,获得用户信息,并能接收发自现场的照片或直播视频,辅助决定如何指派救护车或人员,以及把用户送往哪家医院。

2.国内现状分析

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大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全面,但是国内在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应用范围较小。早期仅有个别医院自行研发了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效果也局限于医院内部,没有涉及院外急救部分。我国大部分医院仅使用常规门诊医生工作站来支持急诊科的日常工作处理,范围也只限于急诊、门诊部分,急诊留观和处置抢救部分文书仍然大量依靠手工操作,信息系统涉及较少。

目前国内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急诊拥挤现象严重,随着综合医院急诊服务的需求量持续增大,急诊区域患者流量过多,导致急诊拥挤。二是急诊科业务在院前、抢救、留观等业务环节中均存在手工记录等现象,容易发生记录少、乱等情况,且易丢失疾病及治疗信息,存在较大的隐患。目前国内已实施的医院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是针对普通门诊和病区管理进行建模和流程设计的,对急诊业务考虑的较少,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越来越凸显其必要性。

(二)需求分析
1.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协同需求

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诊是患者从紧急处理到紧急治疗的过程,精准的信息获取、高效的业务对接可以有效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和患者就诊满意度。目前国内医院院前急救病历和急诊病历大多为手工记录,患者信息不能实现连续管理。建立健全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可以有效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业务协同。

2.急诊分诊与精准诊断关系需求

急诊分诊是依据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评估等数据,来实现患者快速分流处置的过程。合理的病情分级、精准的分诊判断可以确保急诊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2012年9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WS/T 390—2012)明确了分诊程序、分诊原则及分诊应当记录的信息,对分诊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进行了规范。

3.急诊业务记录数字化处理需求

急诊业务处理过程中,大量院前急救、急诊分诊、处置抢救环节产生的病历、医嘱等信息数据仍然采用手工记录,医生和护士每天需要记录大量的医疗数据和护理文书,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并且容易在急救阶段产生差错,手工记录方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就显得较为落后。急诊业务记录的数字化处理应当整合医生诊疗活动过程中的急诊电子病历、急诊医嘱等资料,满足患者疾病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需要,提供病历书写编辑器、患者临床信息调用等功能。

三、基本原则
(一)急诊工作流程优化

急诊信息化是针对急诊“急”的这一特点,要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强化急诊业务协同能力,优化急诊工作流程是关键。

(二)预检分诊精准高效

急诊分诊是对患者进行急诊分级处理的前置过程,合理配置急诊资源,建立急诊分诊知识库,规范急诊患者信息采集,可以有效提升急诊分诊的时效性、精准性。

(三)急诊治疗决策支持

急诊治疗决策是诊疗处置的关键,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应当具备急诊数据分析,提供患者疾病诊断参考,辅助制定科学救治方案,提高急诊救治水平。

四、建设内容

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建设内容应当涵盖急诊业务全流程,主要包括院前急救、急诊分诊、急诊处置、急诊留观、急诊电子病历等业务。

(一)急诊医疗业务
1.院前急救

实现医院门急诊与院前急救机构(救护车)的信息对接,提供现场急救信息技术支持,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伤员及危重症患者送达医院前,提早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做好患者运送途中救治信息支持,并支持根据现场状况和疾病情况进行医疗处置指导。

具体功能:

医院门急诊与院前急救机构(救护车)之间信息交互和音视频联通、救护车定位、院前处置知识库等3项。

适宜技术:

①院前急救知识库。②移动监护及音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存储(含现场急救和转运过程)。支持高清视频编解码。③急救信息共享与协作。包括综合信息显示、SIP视频协作、信息交接等。④救护车定位。支持北斗、GPS系统。⑤行车路径引导。

业务流程:
图4-1 院前急救业务流程图
建设要求*:
表4-1 院前急救建设要求

院前急救在符合具体功能、适宜技术、业务流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具体细化功能如下:

(1)信息交互与音视频联通。灾难事件中需要快速作出需求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与传输是实现快速评估必不可少的新技术手段。将现场转运车辆图像及患者监护数据实时发送给医院急诊室。在救护车辆和急救医疗单位间实现信息交互,通过医疗监护信息对患者的全程监护,可以最大限度争取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救护车调度、院前急救工作的准确化、快速化和全程信息化,降低急救死亡率和致残率。①当有多个车辆需要远程医学指导的时候,提供根据时间先后实现排队功能。②开启会议时,可以同时获取包含患者基本信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患者的电子病历、当前救护车辆信息(包含随车人员、车辆的时间节点信息)。③提供医院专家信息编辑添加功能。④实现音视频控制,包括连接、禁言、静音、挂断等会议控制操作功能。⑤提供医院专家远程诊断形成指导意见的功能。

(2)救护车定位及路径规划。提供救护车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图数据支持百度、高德、天地图等数据图源。系统支持自动标注接车地址,GIS自动进行路径规划,并遵守最快、最短的原则进行路径推荐。

(3)院前急救知识库。提供院前急救知识库,可为使用者平时的急救知识学习以及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提供参考。

(4)航空救援。在救援过程共享患者的病史及病情变化信息,实时采集救治数据(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波形,机载电子病历,视频监控信息),通过在统一时间轴上传输至院内救治系统,在医院展现患者心电图体征波形与直升机运行轨迹,让参与救治的专家与医务人员提早掌握救援详情,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救治时间。

2.急诊分诊

依据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评估等数据,实现急诊患者的智能分级分诊。

具体功能:

基本信息获取、生命体征采集、急诊分级管理、病情评估模型建立、诊室分配、队列次序设置等6项。

适宜技术:

①患者身份识别。支持通过居民身份证、居民健康卡等身份证件进行识别,支持扫描腕带等方式获取患者身份信息。②患者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系统与生命体征监测设备通过接口连接自动读取监测数据(如心率、血压、体温、血氧等指标)。③急诊分级知识库和病情评估模型。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和患者主诉,系统自动给出病情分级建议结果。④二级分诊和队列调整规则。支持自动二级分诊,同时支持手工调整急诊患者队列次序和诊室分配。

业务流程:
图4-2 急诊分诊业务流程图
建设要求*:
表4-2 急诊分诊建设要求

急诊分诊在符合具体功能、适宜技术、业务流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具体细化功能如下:

(1)基本信息获取。当证件或卡通过刷卡设备时,急诊分诊系统通过调用刷卡设备厂商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实现快速读取居民身份证、居民健康卡、就诊卡等证件或卡的患者基本信息,减少人工输入数据的工作量。

(2)生命体征采集。急诊分诊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很多生命体征采集仪器,急诊分诊系统通过WIFI、移动网络、蓝牙及有线等连接方式与生命体征仪器数据进行交互,即时记录如血压、体温、心率、血氧、脉搏等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减少人工转抄数据的工作量,提高生命体征数据采集效率。

(3)急诊分级管理。内嵌病情分级知识库,提供常用主诉、判定依据集合,支持三区四级的分诊模式,实现急诊分级。

(4)病情评估模型建立。构建病情评估模型,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疼痛评分、昏迷评分及创伤评分等相关评分,患者主诉及症状的录入,实现患者病情评估,提高判断患者病情的准确率。

(5)诊室分配。对患者完成分诊之后,根据患者病情等级及症状,由系统自动分配诊室或手工进行分配诊室。

(6)队列次序设置。通过与医生叫号系统的对接,可自动完成患者就诊队列叫号,同时支持手工调整急诊患者队列次序。

3.急诊处置

实现急诊处方和检查、检验、治疗、手术等处置的全流程管理。

具体功能:

处方和处置录入、审核、分析等3项功能。支持急诊、检查、检验、治疗、手术等5种处方和处置类型的全流程管理。提供药物字典、检验检查字典、手术治疗字典、合理用药、医保控费等5种知识库。

适宜技术:

①医生权限管理。支持不同级别医生开立相应级别药物、检验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手术等医嘱信息。②处方处置规则知识库。包括药物字典、检验检查字典、手术治疗字典等。③处方处置审核知识库。包括药物过敏、合理用药、医保控费等信息提示。④处方处置信息共享。支持采用政府发布或指定的信息标准实现急诊处方处置信息共享和结构化处理,支持全流程关键节点数据采集和分析。

业务流程:
图4-3 急诊处置业务流程
建设要求:
表4-3 急诊处置建设要求
4.急诊留观

对留观患者实现病历、医嘱、会诊、转科、转院等处理。

具体功能:

留观登记、留观床位分配、留观病历书写、留观医嘱开立、核对及执行等4项。

适宜技术:

①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采集。支持急诊患者急诊留观全流程管理中关键节点数据采集和分析,直接引用患者基本信息、检验、检查结果信息等数据。②留观病历编辑器。支持结构化录入及处理、痕迹保留、医学矢量图和图形图像标注、多媒体调用、医学专用符号及表达式、留观病历模板等功能。③急诊留观知识库。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库、医学术语库、急诊分诊规则库,支持历史数据自学习。④留观治疗知识库。支持急诊留观患者各项临床治疗管理,包括医嘱、处方、检查检验与手术等。⑤留观病历信息智能查询检索。支持病历信息的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处理。⑥留观病历信息共享。支持采用政府发布或指定的信息标准实现留观患者处置信息共享和结构化处理。

业务流程:
图4-4 急诊留观业务流程
建设要求*:
表4-4 急诊留观建设要求

急诊留观在符合具体功能、适宜技术、业务流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具体细化功能如下:

(1)留观登记。提供留观患者出入登记管理,关联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在急诊科留观病历中,留观入出一般不超过3天。

(2)留观床位分配。支持会诊申请,诊断应该包含普通诊断、疑似诊断和主诊断。支持会诊状态查看及会诊评价,需要与住院会诊系统对接,能够自动计价、生成医嘱。

(3)留观病历书写。实现抢救区床边数据的高效自动获取,能够自动生成抢救护理记录单。支持医嘱的校对和执行,保证诊疗安全和高效。可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模板的定制,降低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支持医嘱校对和执行。提供模板,用点选的方式,快速录入观察项。可支持通过简单点选,录入出入量。可支持通过简单点选,录入导管信息。病情记录,对于护士重复书写的护理措施、病情记录和交班报告等文字段落进行模板化的统一定制,减少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规范医疗文书记录。自动汇总抢救期间从床边设备采集到的呼吸、监护等数据,以及医嘱执行情况。支持体温单显示及打印。护理评估,如疼痛评估、导管滑脱风险评估等,具体评估单格式根据科室需求定制。

(4)留观医嘱开立、核对及执行。采用移动终端执行医嘱的增加、修改、删除、保存、核对、立停与执行等过程。提供符合急诊留观区域特点的定制化需求模板,便于护士完成对留观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

5.急诊电子病历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支持病历书写及时、完整、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初诊电子病历、复诊电子病历、急诊电子病历、电子传染病报告、电子出生证明和电子死亡医学证明等。

具体功能:

病历书写、疾病诊断(ICD-10)录入、处方和处置录入、信息引用(包含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检验信息、处方处置信息、知识库等)、智能提醒、模板管理、病历质控、患者诊后去向管理等8项功能。

适宜技术:

①病历书写编辑器。支持结构化录入及处理、图形图像标注、多媒体调用、医学专用符号及表达式等功能。②患者临床信息调用。直接引用患者基本信息、检验、检查等数据。③临床医学知识库。如诊断和鉴别诊断库、医学术语库、电子病历模板库、病历质控规则库等,支持历史数据自学习。④医学矢量图。方便医学图像的查看、处理。⑤痕迹保留。支持病历内容历次修改痕迹保留。⑥病历信息智能查询检索。支持病历信息的多角度、多维度分析处理。⑦病历信息共享。按照国家相关信息标准实现病历信息共享。

业务流程:
图4-5 急诊电子病历业务流程
建设要求:
表4-5 急诊电子病历建设要求
(二)未来展望

在未来,急诊数据将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在诊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进行预警提醒,以便及早干预和阻断疾病发展进程。在诊中对急诊信息进行系统评估,形成科学诊断决策,提升患者管理的速度、精度和效率,最终可以减少诊断失误,改善临床结果。在诊后通过对离院数据进行持续跟踪分析,降低患者二次病发引致意外发生的风险。

五、建设方法
(一)建设策略

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项目通常主要由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管理部门支撑,联合医疗系统服务提供商共同建设,急诊科及相关科室提供业务指导,满足急诊医疗信息管理需求。系统功能选型既要符合医院整体信息化规划,亦需充分考虑急诊科室的特殊性,并突出其“急”的业务需求特点,确保项目的实施与目标相适应。

医院急诊信息管理的建设要符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国卫办规划发〔2018〕4号)、《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国卫办规划函〔2016〕1110号)、《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WS/T 390—2012)等相关规定,符合医院急诊科管理理念。急诊管理流程需符合医院急诊科管理制度,软件的应用要贯彻和执行医院急诊科管理理念,围绕急诊业务的“急”这一特点进行科学管理,使急诊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对院前急救、急诊分诊、急诊处置、急诊留观和急诊电子病历等实现全面管理,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和急诊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二)应用技术

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发展趋势,选择相应的技术实现,以满足医院发展需求。主要包括:系统开发语言(如Java、.NET等)、主流关系型或非关系型数据库、应用系统架构(如B/S、C/S等)、消息交互机制(如消息队列、Socket等)、移动智能终端(如Android、IOS等)应用开发、条码、二维码、无源RFID识别。

(三)建议建设模式

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顶层设计的原则,在系统建设之前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开发团队及实施团队,以完成系统的持续推进。建设模式可按照组织建设模式、技术模式、系统演进三大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过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明确业务需求以及功能,明确软件运行需具备的软硬件配置要求,明确各业务模块之间的对接,在完成系统的人员组织结构之后,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将大的业务系统划分成各个模块化的子系统,如急诊相关基础数据、各子系统的运行日志监控、用户权限管理,各子系统的负载均衡处理、各子系统的上线部署、系统整体安全设计等。

急诊各个具体应用之间避免不了数据的共享,采用开放式应用编程接口(Ope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Open API)的模式,不仅快速打通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而且能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急诊业务扩展需求。传统的应用模式是一个团队以项目模式开发完整的应用,开发完成后就交付给运维团队负责维护。模块化应用架构则倡导一个团队应该如开发产品一样,负责一个模块完整的生命周期。模块化应用架构主张将组件间通讯的相关业务逻辑放在组件端而非放在通讯组件中,通讯机制或组件应该尽量简单及松耦合。整体式应用往往倾向于采用单一技术架构,模块化应用架构则鼓励使用合适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任务。每个模块化应用可以考虑选用最佳工具完成,模块化应用更注重快速更新,因此系统的设计会随时间不断变化而演进,同时模块化应用的系统结构,为系统长期演进打下坚实基础。

(四)未来建设模式

未来急诊信息管理建设流程将利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新型技术,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让患者得到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未来的建设可从疾病的预测、诊疗、跟踪三个主要方面来开展。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依托急诊患者的连续生命体征数据、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数据和电子病历进行数据分析,将可以开展患者疾病的预测分析,实现发病的预测与用药的监控。急诊治疗过程可以使用智能辅诊系统来实现精准决策支持,可以提升患者管理的速度、精度和效率,最终减少诊断失误,改善临床结果。在患者离院后,通过构建病情健康恢复模型,实现对患者进行持续跟踪,预期会降低高危疾病再发或引发并发症的风险。

六、建设流程
(一)建议建设流程

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医院总体战略指导下的持续改善的发展过程,必须以医院战略目标为核心,通过业务分析,明确急诊业务需求,建立医院急诊业务模型与信息系统模型,促进医院急诊业务流程优化与服务整合,实现医疗急诊业务的信息化建设。

1.建设范围

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范围包含两大部分:业务建设部分及技术建设部分。业务建设部分包括院前急救、急诊分诊、急诊处置、急诊留观及急诊电子病历等业务的建设。技术建设包括网络及安全建设、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准备及相应软件的安装设置、各终端硬件(台式机、手持设备、智能设备)的准备及相应软件的安装等。

2.技术选择

为了使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更快完成部署、更灵活应对急诊业务的快速变化与扩展,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平台架构设计作为基础、子业务采用微小化服务的架构方式。子业务模块采用Linux操作系统,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Mysql作为系统数据库,并采用Docker的部署方式。前端采用Web、C#等开发技术,后台采用Java开发技术。

3.系统设计

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为提高急诊科的运行效率,充分合理利用急诊资源,需完成院前抢救、急诊分诊、急诊处置、急诊留观、急诊电子病历等业务应用的协同设计,同时需要与HIS、检验、PACS、药房等现有系统进行无缝对接。

4.系统开发

在开发人员充分理解急诊业务流程和需求之后,开发团队全面进行系统的开发,对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成系统级开发和业务模块级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证各个子业务模块化应用与整体系统之间顺畅调试运行。

5.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保证任何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测试人员就需及时介入,并在系统不断调整过程中及时跟进。在测试人员充分了解业务及系统运行需求后,需及时准备好测试用例,一旦系统开发完成,测试人员应搭建好测试环境,采用各种测试方法验证系统是否完成相应的测试指标,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反馈给相应人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归档,直到系统全部测试完成。

6.试运行和交付

待系统测试工作全部完成之后,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试运行过程中,需准备好网络、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各终端设备等硬件设备,同时在各服务器及终端上严格按照步骤部署好相应的系统软件及相应的设置,以便完成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同此时,需完成对系统的各角色使用完成相应的系统使用培训,以便更好完成系统的运行目标,缩短系统上线的运行周期。在系统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确定整个系统运行流畅,即可完成系统的正式交付。

(1)网络环境准备。要实现急诊医疗信息管理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急诊科有线网、无线网及物联网网络的畅通。因急诊科终端的类型比较多,包括PC、PDA、移动推车、蓝牙智能设备、监护仪等,要保证各个设备的数据正常传输,需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

(2)硬件环境准备。根据选择的产品,与施工方充分沟通,准备好项目建设所需的硬件环境,包括培训环境、测试环境、上线环境所需硬件设备。包括以下内容:

培训环境:培训服务器、培训客户端(兼容性好)、条码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扫描枪、手持终端等设备。

测试环境:测试服务器、条码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扫描枪、手持终端等设备。

上线环境:正式服务器、客户端、条码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扫描枪、手持终端等设备。

(3)软件环境准备。系统实施所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中间件、WEB应用服务中间件、桌面管理软件、杀毒软件。

(4)基础数据维护。急诊科系统涉及的基础数据较多,如患者信息、检查、检验等,这些基础数据是保证急诊医疗信息管理运行的根本,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每条数据,做到数据的准确,完整。在此期间,要求每部分初始化数据都必须有专人负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5)业务数据对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预留专用数据接口,易于扩展,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此外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将原来纸质化、分散的信息数据集中起来实现共享,提高了数据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传输自动化,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以便为急诊科资源的配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6)产品操作培训。系统管理员、业务骨干操作人员的培训贯穿于基础数据录入、数据测试和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这些人员在参加数据录入、数据测试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系统的基本应用,也目睹了系统正式运行之后的常见错误现象和解决办法。在系统试运行期间以及系统正式上线以后,这些参加数据录入和数据测试的人员将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帮助指导急诊科室人员在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上完成本职工作。

培训对象——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

培训目标——掌握并熟练使用及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熟练使用管理工具,了解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熟悉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要求,掌握系统各模块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7)业务操作人员。能独立操作并会使用本岗位涉及软件的各种功能。

7.运维保障

在系统正式交付之后,应制定完备的运维保障方案。如建立统一的维保电话及网络联系方式,当系统出现故障或系统使用者有疑问时能及时联系到系统开发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如通过电话或网络方式不能解决的,需及时派遣相关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处理。同时需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系统的持续正常运行。无论是远程支持、现场支持还是定期巡检,都要做好运维记录。

(1)远程支持。针对日常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医院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热线电话进行技术咨询或对产品提出意见和建议,施工方需提供7×24小时响应服务。

(2)现场支持。如果出现的问题远程无法解决,施工方需提供现场支持,安排技术人员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测,对系统存在的潜在安全或故障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3)定期巡检。施工方需定期对用户系统进行例行检查,尽量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将至最低,充分发挥和利用在以往其他项目中所积累的经验,采取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8.规范建设流程

前期规划时,着眼全局,要设立较高的信息化目标,立足于“优化业务流程和改进管理体系”,将急诊医疗业务信息作为医院的重要业务进行管理,以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及急诊医疗服务水平,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严格地按照系统工程的规范来实施项目管理,科学地划分工作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规定明确的任务、起点和终点,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检查目标,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要有专家小组进行评审,只有评审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所有这些工作,可以通过严密的实施方案加以详细地控制。建议建设流程见图4-6所示。

图4-6 建议建设流程
(二)未来建设流程

未来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建设流程,将在强调急诊业务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更多新型技术,变革信息系统建设。采用混合云的架构方案,在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借助公有云服务架构模式,通过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医学科研机构,同时引入私有云架构模式,对于敏感数据实施限定范围保护。打造公有云和私有云结合的混合云架构模式,兼顾共享和隐私,实现数据安全和开放科研的融合。通过接入人工智能医疗平台,提供虚拟化环境下的基础功能配置、开源代码共享,可快速实现急诊医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部署、测试、试运行,便捷实现业务功能的扩展、删减,待医院方面确认无误后,支持系统移植,从而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七、建设关键点
(一)院前急救数据交互

急诊过程中院前院内的数据交互,可保证危重患者得到提前诊治指导及充分准备的救治处理。保持院内急诊科室与院前救护车的良好数据交互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点。

(二)分诊信息快速获取

分诊过程中信息的获取速度影响后续治疗服务的开展,可以借助无线射频识别、语音信息识别、传感器等实现患者基本信息、体征信息、主诉信息的快速获取,为急诊患者的分诊提供全方位、准确的信息。

(三)分诊信息精准判断

分诊判断的结果直接作用于治疗行为,通过病情分级知识库和病情分级模型,可对急诊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并实现预警服务,为患者提供下一步就医流程的用药准备、诊室准备、手术室准备等服务。

八、建设注意事项
(一)规范急诊数据标准

急诊业务系统应当采用规范统一的设计标准,遵循国家和行业发布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既着眼于信息交互的规范安全,又兼顾效率问题,实现急诊业务系统全流程标准化数字化管理。

(二)急诊信息互联互通

急诊信息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转院转科基本处于单向流转,信息系统衔接基本处于断层,建立健全急诊病人信息的全业务流程管理,可以形成全流程的信息反馈,提高急诊信息的利用率,有助于强化整体急救抢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