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本草经》浅释

一、问曰:如何解读《本草经》书名的内涵?

答曰:这是一个涉及文献考据与中国医学历史的题目,因为《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药名均以马继兴辑本为蓝本)为医道之载籍中最古之作,且原书已佚。故此处只能就“神农”“本草”“经”三个名词作说文解字的浅析。

神农,传说中的古帝,又称炎帝,烈山氏,与伏羲、燧人同为三皇。相传神农氏教民众农耕,尝百草而治众病。故《历代名医图赞》载:“仰惟神农,植艺五谷,斯民有生,以化以育。虑及天伤,复尝草木,民到于今,悉沾其福。”(引自张岱《夜航船·卷十四·历代名医图赞》)。

冠“神农”之名的古籍仅为此书。《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药,每药必经由祖先千锤百炼,反复验证而确立之。正如清·邹澍《本经续疏》云:“阴阳纾敛,期之以时日……何况取以研核物之形色气味,用以衡量人之强弱疾厄,自宜积岁月乃得要领,以故历数十年始增一物,更千百年得一会归。不然,周秦以上三百六十五味固托始神农,汉魏以下,迄于齐梁,药物已倍,何不闻又有神农耶?”由此可见,书冠“神农”至少有两义,一是首倡医药,记载了古圣(夏、商、周)治疗众病之艰难历程,非寻常本草之说或杂学所能比拟;二是托圣之名,借以确定书之神圣地位。

当然,“神农”虽说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也不同于神话虚构。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神农尝草而作《本草经》,实无可考,其为开天明道之圣人所传无疑。张仲景,华元化起而述之,陶隐居之说不诬也。汉时去古未远,二公为医中之杰,遵所闻而记之,谓非神农所著可也,谓为神农所著亦可也。”

“本草”一名始见于《汉书·郊祀志下》,但《汉书·艺文志》仅记黄帝内外经,无《本草经》。此说明《汉书》成书之时,班固、班昭兄妹可能尚未见过《本草经》原书,有待考证。

早在西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就有“本草待诏”之官职。“本草”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的名称,也是相关著作的通用名称,即记录、研究药物的专著皆称本草,并沿用至今。《帝王世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至于本草的具体含义,正如五代·韩保升云:“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引自唐慎微《证类本草·卷第一》)。

“经”,即经典。经者,径也,有路径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载:“圣哲彝训曰经。”在佛学经典中,视“经”为法本,为涌泉,为绳墨,为恒常(不变)等。说明经典之神圣与权威。《本草经》之所以以经名,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三百六十五味药是周秦以前世代祖先的实践经验与总结,才有“五药养其病”的归纳(五药是指草、木、虫、石、谷,见《周礼·天官》)。正如唐慎微云:“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

二是《本草经》文字精确,言简意赅。药止三百六十五味,每药主治不过三四证,及六七证而止,古圣洞悉所以然之妙,而得其长,此非世俗诸书所能及。文字统计佐证:《本草经》四卷共20 946字,每药字数少者仅11字,最多115字,平均50字左右。

总之,上古圣人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性,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始有生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