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恽
〔正宫〕双鸳鸯
柳圈辞[1]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2]。
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3]一杯。说似碧茵罗袜客[4],远将愁去莫徘徊。
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不似汉皋空解佩[5],归时襟袖有余香。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
注释
[1]柳圈辞:这首套曲有六支曲子,采用同一曲调,歌咏同一内容,描写的是“柳圈”的事,也就是描绘了一次在水边嬉戏游春活动。
[2]湘东:湘水,代表春愁。
[3]酹:这里是洒酒于江,表示一种祈祷。
[4]罗袜客:指曹植《洛神赋》中所歌咏的那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水女神。
[5]不似汉皋空解佩:这里引用了郑交甫皋台下遇二仙女的故事。
鉴赏
这首套曲描写完整细致。第一支曲子中“暖烟……细条”,写春风和煦,桥边的杨柳发出了嫩芽,人们心情也很好,所以出门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表现了春意盎然,冰雪消融,每个人都喜上眉梢的情景。第二支曲子中“野溪……玉圈”,写野外的小溪边,丽人清脆的歌声在上空形成了好似碧玉的光圈,婉转动听。“解……樽前”,写人们在吉祥的春日里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希望幸福和美妙常伴。第三支曲子“问春……晓风”,将暮春赋予了诗意,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欲送……湘东”,或许春天是要和流水一起飘到湘东去吧。“一环清影”将柳圈在水上漂流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第四支曲子写的是人们在江边祭奠的情景。“步春……一杯”,描写人们沿着溪边,欢喜地追逐着水上漂浮的柳圈和落红。面对着失去的一江春水,洒一杯清酒,许一份祝愿。“说似……徘徊”,写人们向洛水女神祈祷,带走忧愁。第五支曲子写的是人们春禊归来,袖子上还沾有余香的情景。“秉……殃”,描写人们手中拿着鲜花,俯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满怀憧憬地送走烦恼和忧愁,迎来吉祥和幸福。第六支曲子写在赏春的宴会上人们其乐融融的情景。“醉……千”,写人们满心欢喜,把酒言欢,流连忘返。“说与……中传”,写作者因为心情很好,所以文思泉涌,在宴会上即兴挥笔作曲,记录春禊的情景。
〔正宫〕黑漆弩
游金山寺[1]
苍波万顷孤岑[2]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3]。金鳌头[4]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5],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
[1]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建于东晋,唐起得名。
[2]岑:底部窄小而高耸的山。
[3]天竺:这里指雄伟的佛寺。
[4]金鳌头:指金山。
[5]蛟龙虑恐下燃犀:意为兴风作浪的蛟龙在忧虑,害怕有人燃着犀牛角深入水中,照出它们的形相。
鉴赏
这首曲子通过描写金山寺气势恢宏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曲子开头“苍波……天竺”,总写山势,在一片苍波碧水中,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卓立超群。将金山寺安置在“苍波万顷”的浩瀚背景之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金鳌……浓绿”一句作者形象地描绘出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是“金鳌”吸收江山精华的结果,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曲的下阕描写了作者游金山寺的情景。“蛟龙……如屋”,写金山寺高大挺拔,倒映在水中,深不可测。作者引用“温峤燃犀”的典故,一方面是说江水极深,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风急浪高。“任夕……不足”,写景色的雄伟壮丽激发了作者游赏的热情,所以即使是风急浪高,夕阳下的船只纷纷返航,作者也不急于回家,而是尽情游览,任由船在夕阳下漂流。
本曲的语言将散曲口语化的特色与诗词的韵味融为一体,自然流畅,雄劲豪放。
〔仙吕〕后庭花
晚眺临武堂
绿树连远洲[1],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2]翠满楼。木兰舟[3],彼汾一曲[4],春风佳[5]可游。
注释
[1]洲:水中高出的小块陆地。
[2]烟霏:形容云烟弥漫之貌。
[3]木兰舟:这里泛指装饰精美的船。
[4]彼汾一曲:指汾河湾。
[5]佳:好。
鉴赏
这首曲子是一首登高赏景抒怀之作,写于作者出任平阳路总管之时。因为是登高远眺,所以曲中出现的多是远景。前两句“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写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直延伸到河中的小洲,远处的青山正巧压在绿树的枝头。“青山压树头”,用视觉改变了远山的位置,仿佛它恰好长在树木之上。下面两句“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写夕阳下临武堂的景象。当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高城之上时,登城远望,只有远处的临武堂隐隐约约地出现在云烟苍翠的绿野之中,作者在这里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三句抒发了感慨。“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赞叹汾河湾春景的美好。临武堂周围的景致如此美妙,使作者不禁动情,想划着小船,沿着这汾河流水,一览沿岸美妙迷人的春色。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一
平湖云锦碧莲秋,香浥兰舟透[1],一曲菱歌满樽酒。暂消忧,人生安得长如旧。醉时记得,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
注释
[1]香浥兰舟透:带着花香的露水沾湿了水面的船。
鉴赏
这支曲开头两句“平湖……舟透”,景中含情,同时还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作者泛舟于平湖之上,看波光粼粼的湖面,一片碧绿,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一曲菱歌满樽酒”,写听着那随风飘荡的悠扬的采菱歌,作者酒兴大发,满斟而饮,仿佛飘飘欲仙了。“暂……旧”两句,笔锋一转,写作者泛舟平湖,饮酒助兴,只是为了暂时忘掉忧愁,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人生一世,怎么能够永远年轻,永不衰老呢?于是作者只好以“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的自嘲作罢。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二
鉴湖[1]秋水碧于蓝,心赏[2]随年淡,柳外兰舟莫空揽。典春衫[3],觥船一棹[4]汾西岸。人间万事,暂时放下,一笑付醺酣。
注释
[1]鉴湖:即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南。
[2]心赏:指心情愉悦。
[3]典春衫:这里是指倾其所有,尽兴一游。
[4]觥船:即大船。
鉴赏
本曲作于作者任平阳路总管之时。曲子通过描绘平湖美景,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前三句“鉴湖……空揽”,写面对眼前景物的心境。鉴湖景致虽美,却不能亲眼去看,只能在心中欣赏,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欢畅的心情也就渐渐淡化了。但是,汾西、平湖的景色如此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使作者禁不住要乘着柳堤外的兰舟,好好去饱览一番。接下来两句“典春衫,觥船一棹汾西岸”,写欣赏汾西之景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觥船一棹汾西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船的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出了赏景心情之急切。最后三句“人间……醺酣”,直抒陶醉的心态。美好的景致使主人公将万般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作者及时行乐的情怀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曲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字简洁雅致。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三
平阳好处是汾西[1],水秀山挼翠[2]。谁道微官淡无味?锦障泥[3],路人争笑山翁[4]醉。西山残照,关卿[5]何事?险忙杀暮鸦啼。
注释
[1]平阳好处是汾西:平阳,因在平水(今汾河)之阳而得名。汾西,即汾水之西,在平阳城西郊。
[2]挼:涂抹。挼翠:形容山色青翠,好像涂抹上了颜色。
[3]锦障泥:垫在马鞍下面的锦制马鞯子。
[4]山翁:指晋代名士山简,这是作者的自指。
[5]卿:这里指下句的暮鸦。
鉴赏
这首曲子情景交融,写于作者任平阳路府判官之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汾西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开头三句“平阳……无味”,借景抒情。汾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让人心旷神怡,精神饱满。生活在这种美景之中,就算做一个小官,位卑人轻,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锦障……鸦啼”,描绘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场景:作者一路骑着马,欣赏着美景,洋洋自得,而路上的行人看到作者这般,却都笑他疯癫痴傻。作者以无情的暮鸦象征不能理解他的行人,流露出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四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1]。入手[2]风光莫流转,共留连[3],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4],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
[1]练:白色的绢绸。
[2]入手:到来,来到。
[3]留连:指因留恋而徘徊不去。
[4]信美:确实美。
鉴赏
这首曲子通过对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曲子开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景图。“采菱……横练”,营造了一幅烟波缥缈的采菱场景。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采菱人的声音隔着烟波隐约传来,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写法,增添了曲子含蓄美妙之态,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入……面”,写作者面对如此美景,不禁由衷地感慨:但愿眼前如此美好景致不要那么快消逝。曲子的前五句,集中笔墨描绘了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而后三句笔锋一转,情感急转直下:“江山……归年?”江南虽然美,但终究不是我的家乡,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去呢?这里诗人借用典故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慨:“问何日是归年”,可见这种乡愁在作者内心扎根之深。
这首思乡之作,写得婉转曲折,以乐景写哀情,感人至深。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六
秋风湖上水增波,水底云阴过。憔悴湘累[1]莫轻和。且高歌,凌波[2]幽梦谁惊破!佳人望断,碧云暮合,道别后意如何。
注释
[1]湘累:指屈原。
[2]凌波:指水中女神。
鉴赏
这首曲子作者借屈原惯用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因被发放出京,不被重用而怀才不遇的哀怨与苦闷。开头“秋风……阴过”,描写一阵秋风拂过碧波荡漾的湖水,投映在湖水中的白云的影子也悠然荡漾,暗示了“流水无情”的含义,从中隐隐透出一股寂寞难耐的意味。从而引出了下文的劝慰:“憔悴……高歌”,是说,面对如此旖旎的风光,憔悴的诗人啊,请你只管放声高歌,不要再苦苦地低吟了!“凌波幽梦谁惊破”,一句作者发出疑问:湖水中女神的美梦有谁能惊破呢?对美人的倾慕之情一时难以平抑,只好寄情于幻想。最后三句“佳人……如何”,写盼望佳人到来,然而,直到夜幕降临,佳人也杳无音信,失望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作者只好虚设了一个相会的场面询问对方分别后的离情别绪。“道别后意如何”,以幻想掩饰自己内心的苦闷,这就使情调更为凄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越调〕平湖乐
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鳌头[1]游赏,浣花风物[2],好个暮春初。
注释
[1]鳌头:是作者自称。
[2]浣花风物:此处指春日游赏。
鉴赏
此曲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作者当时在平阳时所作,曲子描写当地春游的风俗,抒发了作者的欢愉之情。开头两句“春风……千柱”,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满湖春水,两岸柳色苍翠,在万绿丛中,隐现着飘荡的秋千。接下来三句出现了游赏的群众,“两……处”,三月七日那天,人们都出来游湖宴饮,湖边呈现出一派欢欣热闹的景象,作者不禁陶醉在这欢乐的场景之中了。一个“斗”字,表现出竞赛的激烈,“万人呼”写出了观赏者的热烈情绪,“出没”二字衬托出了划船者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气势。曲子的前五句是对景物、场面以及人物的客观描写,最后三句则表现作者游赏的主观感受。曲终“好个暮春初”,点明时令,照应了题目,表现了作者观赏时的欢快心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1]
社坛[2]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3]。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4]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5],不羡日夕佳。
注释
[1]尧庙秋社:尧庙,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城南十里。秋社,是古代祭祀土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2]社坛:社日的祭坛。
[3]多稼:指丰收。
[4]壤歌亭:尧庙中建筑名。
[5]致有:尽有,有的是。
鉴赏
这首曲子描写了丰年社日民间的喜庆活动。“社坛……多稼”,写祭祀活动告一段落,乌鸦归巢,祭民们自己的节目便开始了。他们举杯欢饮,心满意足地看着丰收的庄稼。“霹雳……如画”,乐声奏起,人们载歌载舞,笑语连连。“笑喧哗”表现出村民们无拘无束的欢快气氛,也烘托出在丰收之年,人们生活的称心美满。“山如画”则是人们因喜悦而产生的感受。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尧庙秋社之后村民们开展娱乐活动的欢乐场景。“朝来……夕佳”,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此处空气清新宜人,跟陶渊明那“山气日夕佳”的隐居之所有可比之处,但是其中韵味深长。作者化用王子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高雅淡泊的心志,自己只愿做一名高洁洒脱、无为而治的小官,不一定非要隐居山林。
本曲以尧庙秋社的欢庆活动为背景,对活动场面进行了描写,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同时,抒发了主观感受。曲中用典颇多,语言晓畅又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