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亲邻篇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外。急需他人照应的时候,邻居尤其是对门,自然是最为便捷的。因此,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应该是人际关系中分外重要的一个课题。
初一儿,拱脊儿
每年的正月初一上午,是直系亲属和本家、邻居拜年的日子。一大早,一家人即穿戴一新,先给直系亲属中的长辈拜年;早饭后,挨家挨户给邻居中的长辈行礼。旧时拜年一般行跪拜大礼,20世纪50年代以后,除给直系长辈行跪拜之礼外,一般是拱手作揖或者是“说说都有了”。长辈们则早早备好香烟、瓜子、点心以及压岁钱等,送给前来拜年的晚辈,以表达对晚辈的亲爱和新年的祝福。
亲戚巴哩亲戚富,邻居巴哩邻居穷
亲戚之间,血脉相连,遇到困难,可以互相帮衬,自然是盼望对方富了。而邻里相处,唇齿相依,理应互相关心。如果巴着邻居贫穷甚至出事,则纯粹是“羡慕嫉妒恨”在作怪。
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姑姑是父亲的一母同胞,舅舅是母亲的一母同胞,都是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不管来往密切不密切,这种血缘关系都是无法割断的,应该珍惜和呵护。
外甥是舅家的狗,吃饱就走
人常说,“舅甥如父子”,这是就血缘关系而言的。事实上,外甥与舅舅之间更多的是亲戚关系。外甥到舅舅家走亲戚,“吃饱就走”也是很自然的事。但不能擦嘴忘恩,毕竟舅甥之间有着浓浓的血脉相连。
外甥想妗子,想起来一阵子
外甥和妗子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毕竟是至亲,妗子是母亲娘家最近的人。所以,对“妗子”一般尊称为“舅母”。至于“外甥想妗子,想起来一阵子”,更多的是用于讽刺那些凡事忽冷忽热的现象,而不是真正概括“妗甥”关系。
舅甥如父子
舅舅是母亲的兄弟,享有和母亲一样的地位。舅甥之间,如同父子,故有舅甥如父子之说。
外婆抱外孙儿,不如抱草墩儿
旧时,中州农村一些连凳子都置办不起的穷人家,用麦秸编成“凳子”,称为草墩。这样的草墩自然不是什么值钱货。“外婆抱外孙儿,不如抱草墩儿”,显然是说外婆抱外孙儿是不值当的。因为旧观念里,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外孙儿更是外姓人,这种落后的封建观念应该摒除。
是亲三分近
既然是亲邻,不管是亲戚还是邻居,不管是远亲还是近亲,心理上自然先有三分亲近,互相关照自在情理之中。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旧时交通不便,身处异乡的人见了老乡,便如同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亲人,以至于热泪盈眶。
亲不亲,故乡人
故乡是永不磨灭的生命烙印,是渗到骨子里的浓浓亲情。因此,对故乡人,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这实际上是对故乡的亲近。
和尚不亲帽亲
僧帽是佛教的标志性穿戴。作为和尚个人,也许互不相识,但只要看到头上戴的僧帽,想起共同供奉的佛祖,思想感情便自然亲近起来。可见,共同的信仰是根植于感情深处的纽带。有什么样的信仰,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同人和人生。
三年不走近,是亲也不亲
就像地上的路,长年没人走自然长满荒草一样,亲戚之间如果长年不走动,久而久之,亲情也就淡了。
亲戚走到初七八,死气豆腐老豆芽
按照中州传统习俗,每逢春节,亲戚之间要互相拜望。有些人家亲戚较多,从正月初二一直走到初七初八,以至于过节前准备的豆腐馊臭了,豆芽也长老了。一句民谚,把春节时的热闹和亲情渲染得活灵活现。
擀薄切窄,不怕添客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州农村粮食紧缺,家里来了客人,擀面条就是最好的招待。如果做捞面条,自然要多费面,所以只好把面条擀薄切窄,下到锅里做成糊汤面,这样可以多盛几碗,也算是一种无奈的变通吧。
前人不走,后人不忙
家里来了客人,尤其是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来客众多,免不了互相寒暄。但只要有人告辞,其他客人便会随之辞别。这是从众效应在社会礼仪中的体现。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中州农村有“走亲戚”的传统,每年麦收后和春节期间,亲戚之间要互相拜望。拜望时一般都要带礼物,不带礼物叫“空揸手”。至于礼物多少,则视各自的经济条件,一般是心意到了即可。
客走主人安
家里来了客人,主人自然要热情接待,家庭的生活秩序往往会围着客人转。客人走了,主人的生活才会回归平常,故有“客走主人安”之说。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
老人到了七十岁,即为“古稀之年”。亲戚们担心老人身体突然出现意外,一般不挽留七十岁以上的客人在家住宿。至于“八十不留饭”,则纯粹是一种提醒,没有八十岁以上的客人登门而不管饭的。
“卯”一亲不“卯”一邻
这里的“卯”,在豫西方言里指“忘记”“漏掉”的意思。家里有了喜事或需要和人分享的东西,可以漏掉亲戚,但绝不能漏掉邻居,因为“远亲不如近邻”。
家有恶狗,咬断四邻
家里养了一只见人就咬的恶狗,谁还敢登你家的门呢?当然,容易破坏邻里关系的不只是狗,还有其他值得警惕的因素。
一家不知一家,和尚不知道家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就像和尚不了解道士一样,邻里之间,尽管近在咫尺,但各有各的生活。因此,要互相体谅,互相帮衬。
皇帝还有几家穷亲戚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富的也许会辈辈富,但穷的绝不会代代穷。何况有亲戚这一层关系连着,怎能嫌贫爱富呢?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以利益为纽带。尽管古往今来,不乏乐善好施之士、博爱持平之人,但嫌贫爱富的现象也不可否认。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贫穷”始终是人际交流的一大障碍。要想拓展交际圈子,就必须从丰富自己的精神、物质基础入手,让自己成为一块有价值的“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