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职场精英的工作习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误区3 整理各种看似重要的资料

“幻想”会多出23%的无用资料

我们对资料制作做了相关调查,普通员工给出了以下回答。

“不好好做资料,可能会惹上司发火。”

“制作资料,是为了全面细致地传达信息。”

“想把所有看似重要的信息一网打尽。”

“把可能会问到的内容提前准备到资料里。”

比如管理会议上,很多人都会鼓足干劲制作资料。但是,努力完成的资料中,20%的资料在管理会议上派不上用场。在员工达800名以上的67家公司里,为了1小时的董事大会,参会员工会花费70~80个小时来准备资料。而实际上别说讨论了,压根儿都没涉及的资料就占了23%,用来准备这些资料的时间算是白白浪费了。

幻想制作庞杂的资料就会得到好评;为制作资料加班到深夜;沉浸在资料做完后的充实感中,而实际上却根本用不上,也不会得到认可……这就是普通员工的工作常态。

93%看似重要的资料其实都没必要

我们在3家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业客户公司中,检验了看似重要的资料以后是否真能派上用场。这3家客户公司力推无纸化办公,开设了减少保管纸质资料的专题项目。刚开始很多员工反对无纸化办公,项目推进了一两年也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借由单位变更、部门调动等办公室搬迁的机会,他们把以后可能会用到的看似重要的资料贴上标签,检验1年内会不会用到。调查对象是720套多达1.2万张的资料,结果是93%的资料连碰也没有碰过,更别说派上用场。看似重要的资料,在保管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下,成了占用空间的元凶。

得到认可的不是努力而是成果

20年前我还是个小销售员时,有一次,为了争取到一笔大的订单,我用PPT制作了提案资料,参加投标。在第一次审核中,对方负责人对资料内容看都没看,就开始数资料页数。然后告诉我:“比其他公司少了50页,请重新提交!”上司了解了事情缘由后,非但没有批评那个对资料内容连看也没看一眼的负责人,反而对我大发雷霆,埋怨我做的资料页数少,还给我下达了重量不重质的指令:“你要是真心想拿下那个订单,就倾注全部精力多做些资料!”

我确实想拿下那笔订单,于是通宵熬夜重新制作资料,第二天再次提交,才终于得以进入下一个筛选阶段。20年前,评价员工仍普遍倾向于看努力程度,而非成果。在大型企业,为这种评估制度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中老年员工比比皆是。

20年前日本公司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拥有“言听计从”的下属。在那个重批量生产的年代,按照上司指示去做,销售额就会一路上升,所以,那时要的是对上司或公司的一颗忠诚的心。如果有大量按照指示行动的工蚁,公司就赚到了。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和人事考核挂钩的是对公司有多大的忠诚度,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心血。以至于现在很多业务员一听到这句话就头疼:“你们自己思考,自己去做。”

如今,我们进入了所谓“故事消费”时代,购买的不是商品功能,而是从这个功能中产生的价值和体验,顾客诉求变得更加复杂难辨。因此,这就要求现场员工把握市场需求,迅速填平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落差。不仅需要提供商品,还需要提供解决顾客问题的方案和创新方法。

公司考核开始侧重于成果,单单靠通宵苦战很难得到认可。

另外,受工作方法改革相关法律影响,给加班员工评分较低也确是实情。在各公司广受赞誉的精英员工,靠的是在更短时间里持续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