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观演建筑室内设计的“境”营造
项目设计立意之造“境”阶段,即是对整体的设计立意、设计原则和设计方向勾勒出粗线条,营造出多维度、全信息、综合体验的观演空间。三维物理空间的物“境”、四维时空空间的易“境”、五维通感空间的心“境”、六维记忆与文化空间的意“境”、七维神性空间的化“境”乃至万维未知空间的探索。空间和场所要能有综合的物境、易境、心境、意境以及化境的综合感知需要结构构筑设计、平面功能梳理设计、空间层次设计、形态设计、照明设计、材质与色彩搭配、细节与符号设计等专业的设计环节作为物质基础。
2.3.1 剧院物理空间之物“境”
我国古代先贤老子认为一切皆由“道”所生。建筑和空间也一样,建筑的“无”也即是建筑空间,是天、地、物、人相互生发与融合的生命场所。建筑的“有”也即是建筑结构,是天、地、物、人协同构建的空间实体。建筑的“无”与“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西方科学认为空间即为物体存在、运动的(有限或无限的)场所,即三维区域,称为三维空间。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两者密不可分。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被称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则由“时间”度量。我们讨论的第一个层次“境”就是排除掉主观感受的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空间,也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进深、形状等表现出来的三维物理空间。之后就是在三维的基础上引入了“时间”概念,就是四维的时空空间。空间是一个抽象和外延广泛的概念。
(1)三维物理空间的物“境”
三维物“境”空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真实、客观的空间环境。中国古代用“开间、进深”一类的词来可观描述一个房间的基本三维尺寸。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对物体近大远小(缩短法)的观察体现在他们的写实派的风景油画上。意大利工程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是真正几何学意义上的透视法[Perspective,(图2-16)]的发明者。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均认识到三维空间客观存在的“性”与“量”。三维物“境”空间的另外一个的因素就是形状,根据鲁道夫·奥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的视觉知觉和视觉思维具备将看到的形体“简化”和“完型”处理。所以,人们看到一个空间或形体会“大体上”感知到它是球体的、立方体的还是圆柱体的。可见,尺度和形体构成了三维空间的两大要素。
图2-16 透视法(Perspective)
(2)四维时空空间的易“境”
时间是与空间相对的物质形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是度量运动和变化的尺度。有了时间才会有运动和变化,否则一切皆为静止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公元前470年)说过;“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释义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引申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中。我国的《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经典,汉字“易”就有变化、变动的含义。所以,我们所处的空间是时空交织、瞬息万变的空间。当人们行走于一个剧院的时候,眼前的空间场景随着时间顺序切换。人们观看演出的时候,随着一幕一幕的舞台布景的转换也能体味到剧情极具张力的时空转换(图2-17)。即便是我们在某一个空间驻足停留,我们也会通过外部环境、光线在一天中的变化感受到时空空间。不同单体空间的组合、空间层次安排、空间序列组织是时空空间的要素。如中国传统园林就完美诠释了步移景易的时空空间设计手法(图2-18)。
图2-17 舞台布景的切换带来戏剧时空转换
图2-18 “步移景易”的拙政园
2.3.2 剧院心理空间之意“境”
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构筑了各自的独特美学意境。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梁思成和林徽因针对建筑创作和品评提出了“建筑意”—“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地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这段诗性又富有哲理的文字揭示了建筑空间审美的独特性和魅力。
意境空间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里的空间。对它的研究更多是对审美主体而非审美对象的研究。正如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会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种族、文化宗教背景、受教育程度的观众一定会在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愉悦等审美心理过程和结构方面有巨大差异。故而,研究意境空间就需要从人主观生理和心理的通感效应,记忆与文化的熟悉而产生的温暖效应,对于深邃未知的心理敬畏效应来逐层递进地入手。
(1)五维通感空间的心“境”
观众对于一个观演建筑空间的体味和审美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对空间与环境的全信息的摄入和感知,人有“五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是,科学统计显示,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80%是通过视觉,视觉是人类最直观高效的知觉。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感官知觉对环境的主观建构。五种感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比如我们看见浩瀚的大海、听见呼啸的海浪声。有了这个感知经验后,我们关闭其中一个感官就会自动“脑补”出大海的全因素场面,这即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效应(图2-19)。又如,古代有“望梅止渴”的典故(图2-20),士兵们依据以往的生存经验,看到梅子后嘴里分泌唾液以缓解口渴,这又是味觉和视觉的通感。再如,小孩子看到毛绒玩具就会感觉到温暖柔软,这是她生活经验积累后的触觉与视觉的通感。观演建筑尤其要重视“五维、通感”空间心境的营造,以最为丰富的信息量营造生动、魅力的剧场空间。
图2-19 视觉与听觉的通感—青岛秀场
图2-20 “望梅止渴”—视觉与味觉的通感
(2)六维记忆与文化空间的意“境”
感觉和知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本能,让我们能感知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记忆与文化心理则是后天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渐积累和建构起来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到一个人的审美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他(她)原生家庭的环境、教育以及童年、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轨迹,大到一个族群和民族的群体无意识的文化特征、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等都与其生长栖息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2-21)。如因受到老(子)庄(子)之“道法自然”的天人观影响,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建筑空间审美更倾向于与自然“谦和”的相处,人们对含蓄内敛的空间序列比较容易接受。而西方以其理性主义、批判主义的文化基因,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均使他们的建筑有一种“傲立自然、改造世界”的姿态。这是两种不同的天人观、文化观和审美观,不能说孰优孰劣,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文化圈层,对文脉与文化语境关注是观演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维度(图2-22、图2-23)。
图2-21 上海船厂1862剧场改造—粒子化建筑/隈研吾
图2-22 波尔图音乐厅“傲”立于大地
图2-23 神圣的光从天而降—上海嘉定保利剧院
(3)七维神性空间的化“境”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着地球。但是,人类终究不是造物主。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对宇宙的了解甚至是对自己身体的了解还微乎其微。对于我们未知的万维世界,一定要抱持谦卑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处之,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以谦和的天人观营造我们诗性的栖居环境,尽量减少人工技术对自然的破坏,尽量让阳光、空气、鸟语、花香进入空间内部,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够和谐共生(图2-24)。
图2-24 万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