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战:光线与色彩技巧揭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摄影的基础——曝光

摄影中的“曝光”,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调控相机镜头光圈的开放口径、快门的开放时间、感光媒体的灵敏度三个变量,让物体的光成像被感光媒体记录下来。

光量由光圈、快门、感光度三个变量控制。光圈控制通道的大小,快门控制通光的时间,感光度控制感光的效率。曝光参数之所以是变量,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光照条件不尽相同,必须通过调节光圈的大小、快门时间的长短、感光度的高低,以适应光线的变化,允许适当的光量通过镜头到达感光媒体,才能生成足够清晰、符合视觉要求的图像。

光圈是镜头上一个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和放大的孔,尽管现在的自动对焦镜头是通过机身来完成调节光圈的,但光圈本身一直在镜头上,是镜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快门是相机上一个可以开合的装置(某些摄影系统上设有镜间快门,这里忽略)。“门”字好理解,也很形象,但“快”字则容易引起误解。实际上,相机的“快门”时间既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短到数千分之一秒,长到永不关闭。只不过傻瓜相机的快门速度通常固定为大约1/125秒,所以在大众的印象中,拍照总是在一眨眼间完成的。

“感光媒体”听起来似乎比较深奥,其实它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小名叫“底片”。数码相机的底片是光电传感器(如CCD、CMOS等),这是一种可以反复感光的材料,用于代替传统的胶卷。由于材料、感光和显影的过程不同,数码传感器的成像效果和胶卷也有差别。

光圈的看家本领是调节进光孔径大小;快门的独门绝招是控制时长,那么,底片(传感器)又凭什么跻身于“曝光三常委”之列呢?原来,它握有感光度的“独家专营权”。感光度就像电压或水压,由它控制感光的效率。我们会在胶卷盒上以及数码相机某个按钮旁看到三个醒目的字母——ISO,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感光度做的量化规定。紧随ISO的数值(如100、200、400…)增大,底片(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加大。说明一下,ISO感光度原本是针对胶片的感光效率而定,数码相机生产者为了方便用户理解,也将传感器的灵敏度等效转换为胶卷的感光度。

在相同的曝光条件下,假定感光度不变,那么光圈越大,所需的快门时间就越短;光圈越小,所需的快门时间就越长。

在光线充足或相机可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应尽可能使用低感光度(ISO100~ISO400之间)。这是因为提高感光度会使图像产生更多的噪点,而噪点就像美女脸上的麻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受欢迎的。

在弱光环境下,如果不能加大光圈或降低快门速度,为了保证底片充分感光,我们往往不得不将感光度提高。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用高感光度。

光圈、快门与ISO的组合,是拍摄者的取舍,最终要考虑的是图片质量的均衡

光圈:f/5 快门:1/200s 焦距:190mm 感光度:ISO1600

光圈除了控制进光量,同时还影响景深。所谓景深,就是从焦点处到前后成像清晰的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如果相机与被摄物之间不是相对静止的状态,快门速度就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较快的速度可凝固移动物体的瞬间,比如溅起的水花、腾空的运动员,甚至飞行的子弹等;较慢的速度可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比如魅影般的行人、丝绸状的水纹、画出圆弧形光轨的星星、拖着长长尾巴的车灯等。通过控制快门开放的时间,能得到各种妙趣横生的画面,记录人类用肉眼无法直接感知的奇幻世界。

假如运动中的物体不够亮,它们将在照片中“离奇失踪”。利用这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长时间曝光模糊掉运动的物体,滤掉不想要的元素,比如把海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虚化掉,让他们从画面上消失。

烈日下,121秒的曝光使得移动的人群没有在相机感光元器件上留下痕迹

光圈:f/26 快门:120s 焦距:18mm 感光度:ISO100

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了曝光。如果将完成一张照片的曝光过程比作接满一盆水,光圈、快门、感光度分别对应龙头粗细、放水的时间、水压,你是否恍然大悟?

聪明的读者可能要问:我们可以对水称重,也可以计算它的体积,而光却“来有影,去无踪”,比空气更加难以捕捉,如何知道应该控制多少光量以及如何确定它已经被我们控制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测量光的方法,找到进入神秘光学世界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