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1.1 前期准备
1.1.1 志愿填报的重要性
俗话说,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只是预赛,报志愿才是决赛。在各种文体比赛中,只重视预赛而轻视决赛的选手是没有的。而面对高考,轻视报志愿的却大有人在。为了高考,家长和孩子拼搏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无怨无悔,但是报志愿,如果平时没有任何准备,只花费三周(从高考结束到提交志愿表)甚至一周(从出分到提交志愿表)的时间就进行填报,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每年都会有高分考生因为志愿填报不合理,导致录取不理想,不得不高分低就,甚至无奈地被复读的现象发生。
据某知名网站最新调查显示,在涵盖考生、家长、在读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的3646人的调查中,61.5%的人认为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对高校和专业不太了解;70.7%的人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或者不感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感到失望。不少人反映: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感觉所学专业很难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原因如下:
其一,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填报志愿时,学生、家长往往借助于“报考指南”中的信息来了解学校和专业,但是,相关介绍过于晦涩艰深,很难看明白;而高校招生网站上的简介只有赞誉之词,没有涉及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果去求助自己比较熟悉的中学教师,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解答,因为中学老师对一些常见专业如中文、法学等,尚能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但对其他专业则难述其详;甚至咨询在大学工作的亲戚朋友也不能得到肯定的答复,因为现在高校的专业太细、太多了,大学教师往往只能对自己熟悉、关注的领域给出建议,其他领域的也不甚知情。报考志愿时这种信息严重不足的状况,使得考生和家长盲目选择专业,导致部分考生进入大学后有种上当被骗的感觉。
其二,不少考生在志愿填报方面没有自主权。由于学生高考前集中精力搞学习,没有关注志愿填报的问题,所以填报志愿时往往家长说了算。而家长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只能单纯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者只能根据专业名称进行猜测,从而导致填报时的盲目性。此外,还有部分考生,在就业前景与兴趣爱好之间难做抉择,只好服从父母心愿,放弃自己的坚持和理想。使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产生错位,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三,志愿无奈被调剂,使得学生学了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的专业。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仍单纯按分数的高低来录取,对考生其他指标基本不参考。因各专业名额限制,部分排名靠后的考生会被调剂到其他专业。使不少人调剂专业与所报专业相差甚远。多数学生可能因一分之差,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里煎熬四年。
其四,转专业也不是易事。大学各专业名额有限,学生转专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少高校要求成绩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而若该学生在本专业成绩靠前,其所在院系很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限制其申请。即使申请成功,准备考试仍需花很多时间精力,加上转专业后还可能背负精神压力,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承受。目前一些大学效仿西方国家,安排学校公开日,让有意报考的学生了解该校的办学模式、设施环境及课程设置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是要想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
综上所述,如果志愿填报不好,考生不能正确对待,就会消极怠惰,荒废学业,虚度光阴。不少学生频频挂科,甚至拿不到毕业证,令家长和学校甚为遗憾。反之,如果家长能够运筹帷幄,在志愿填报上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那么即使在考分差强人意的情况下,也能报得好,考生就能事半功倍甚至逆袭人生。
大学是考生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是今后就业乃至事业的重要起点和基础,这一步走得是否恰当,往往影响考生的终身甚至影响到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为填报志愿付出努力无论如何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又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首先,要认识到填报志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对孩子的未来发展的规划,对孩子性格、爱好、特长的了解,涉及对全国千余所高校、几百个专业如何取舍的问题,更涉及面临众多选择如何做出正确决策的问题。对这个工作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要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要尽早开始关注、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高考志愿填报工作量大、任务繁杂,以本科为例:考生一般需要填报一本、二本、三本等几个批次的志愿,每一批次至少要考虑5所院校,每所高校又至少要填报6个专业,如2018年,湖南考生一本批次要填报60个专业,浙江考生甚至达到80个。在短时间内,考生及家长要对这些高校有大致的了解;要吃透、读懂、弄通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要查询、分析这些学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并预测当年分数线等,其工作量及难度可想而知。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所以一定要尽早做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第三,志愿填报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与未来人生方向一致性原则 考生对今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人生靠什么立足,应该有个大致的方向,不能“为上大学而上大学”。社会科技和信息发展极快,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向专业社会发展,尽早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一个好的专业能使你一辈子具备了生存的技能。好专业比学校名气更重要。
② 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原则 专业选择应尽量与社会需求挂上钩。对于理科考生,工科类专业就业面较广,学生毕业后的可塑性与再选择空间也较大;而对于文科考生来说,工商、管理、外语、法律、财会、新闻等实用性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例如,考生报考语言类专业应持谨慎态度。外语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个使用工具,而很难成为一个专业含量高的职业。很多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会选修第二专业,如工商管理、媒体传播、财务会计等,就是因为担心只凭外语将来找不到理想工作。
③ 自主选择与家长意见相结合原则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的经验丰富,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也当仁不让。其实考生大多十七八岁,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对社会,尤其是对自己想上什么学校及专业,有一定的认识。高考志愿填报的目的是上大学读书。书是由考生去读,如果他不认可、不感兴趣,是不利于他学有所成的。在志愿填报这个事关孩子理想与前途的事情上,应该以考生为主,家长只起参谋、辅助的作用,绝不能越位,更不可包办代替。
④ 与个人天赋和兴趣相结合原则 适应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天生我材必有用”。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专业选择离不开个人兴趣的支撑。家长不能越俎代庖,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实现的人生梦想强加给子女。个人兴趣如果能够与现实的社会需要相一致,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考生也应该明白,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适合自己。如计算机专业非常热门,但如果不是你的特别爱好,千万不要趋之若鹜,否则学起来也是受罪。在专业选择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功。
1.1.2 如何做准备?
1.1.2.1 了解招生政策
① 学习普通高校招生政策规定,关注报考条件、优惠政策;
② 研读《招生简章》,了解招生计划、招生要求、录取方式等信息;
③ 经常浏览教育部、考生所在省的招生考试官方网站,掌握招考动态信息;
④ 收集并研究最近三年的本省高考录取分数线、院校排名等资料。
1.1.2.2 对考生做全面分析
① 考生最好做一次性格测试,职业测试,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走向;
② 对考生的身体条件要有清楚的认识,明确自己的适报专业和限报专业;
③ 家长和考生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种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④ 跟踪考生的学习成绩,分析本人在同科类考生中的相对位次,初步筛选意向大学和专业。
1.1.2.3 搭建志愿框架
① 根据个人喜好、未来发展方向、身体条件,确定求学城市;
② 根据自己性格特点、优势专长、学业成绩初选专业;
③ 根据自己的成绩等级、家庭情况、确定的地域选择学校;
④ 研读所选学校的招生简章,做进一步分析。
1.1.2.4 问题简答
全国共有多少所高校?多少种专业?
教育部2020 年6 月30 日发布了最新的全国高校名单
①大学共有3005 所:
a.普通高等院校2740 所,其中:本科院校1258 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 所;
b.成人高等学校265 所。
②专业共有1250 个:
a.本科专业703 个,其中新专业31 个(与新兴产业相关);
b.高职(专科)专业765 个。
(以上数据未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
什么样的人才具有报考资格?
①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a.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b.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c.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②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a.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b.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c.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区)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d.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e.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2020年招生新动向有哪些?
2020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动向
(1)2020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正式落地。在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框架下,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四省市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实行方案,具体如下:
(2)浙江调整新高考改革方案,平稳中不断完善。
2020年6月,浙江省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调整,坚持了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之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具体见下表。
完善改革试点方案的具体措施
(3)新高考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全面带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新高考改革地区均以专业为核心进行志愿填报,为保障录取工作,促使各高校不得不合并专业,进行大类招生,以确保生源充足。大类招生,无意间推动了大类培养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展开。
以浙江为例,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1023所本科高校中,有326所采用了大类招生,占比将近1/3。
然而,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比例差异较大,高水平高校采用的范围更广。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高校中,90.48%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用了大类招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为67.35%,而采用大类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仅有23.9%。
(4)高校加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遏制功利性选科倾向。
新高考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权,但却遭遇学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为扭转这种情况,第三批启动的8省市均采取了限制选择的“3+1+2”模式,即考生必须在物理与历史中限选一门。此外,教育部也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加强了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各地教育部门也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专业要求,加强对选科科目的限制,以最大程度遏制这种功利的选科倾向。
(5)优化综合评价招生,高考成绩占比明显提升。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因为其复杂性,一直在审慎推进中,总体上占比还比较小,在最早实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综合评价招生规模近两年变化不大,较为稳定。在2020年新高考落地实施的山东,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数为1880人。
据统计,2020年在上海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各高校,高考成绩占比普遍从2019年的60%提高到了85%,在浙江、山东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部分高校,高考成绩占比也达到了85%或70%。
特殊类型招生新政策
(1)开启强基计划,终止自主招生。
2020年1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决定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备受公平争议的自主招生正式取消,这项实施16年的招生改革政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2)进一步缩减艺术类招生校考专业范围。
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中,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不再组织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省级统考所涵盖专业的校考。
对于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教育部取消了对“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降低文化成绩录取要求的优惠办法。
(3)加强体育类考试兴奋剂检查,高水平运动队部分项目逐步停招。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多个文件,对2020年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进行了调整规范。
① 加强对体育类考试的兴奋剂检查。《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增加了兴奋剂检查的相关条款,体育专项考试将进行兴奋剂检查,兴奋剂违规或拒绝检测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提出,体育类考试中要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宣传,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中要加强兴奋剂抽检。
② 规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中提到,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要重点加强对在户籍地、学籍地以外省份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以及在集体或团体项目比赛中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的资格审核;在高水平运动队考试中,组织游泳、武术、跆拳道、击剑、棒球、射击、手球、垒球、橄榄球、冰雪、赛艇等11个项目统测,各地各校不再组织统考、联考、校考。
③ 对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进行优化布局调整,部分项目逐步停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中提到,举办橄榄球、龙舟、棋(牌)类、定向越野、手球、垒球、射击、赛艇、攀岩、健美操等10项生源不足或能从普通在校生中选拔培养的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要逐步停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向足球等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项目进行调整,2021年前要全部停止招生或调整到位。
(4)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资格。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起,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
目前,仅有四类学生仍具备高校保送生资格: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
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数开始大幅缩减,从每年拟录取6000余人,下降至2000人左右。2020年,全国仅有51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2042人,为历年来最低。
继续开办第二学士学位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这是自去年教育部宣布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后,再次恢复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士学位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根据现行规定,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未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仍按本科毕业生对待。第二学士学位和全日制专升本一样,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历学位。
2020年度共计497所高校,3426个专业通过备案。
高职百万大扩招任务完成,明年将继续扩招100万
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计划,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轮大扩招。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扩招共116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有19个专业大类。招生规模的扩大,倒逼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驶入“快车道”。2019年,“双高计划”“1+X”证书制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一步,也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契机。2018年12月,教育部开始布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2019年至今,教育部分两批公布2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更名为大学。
出国留学增速趋缓,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第一留学目的国美国增长几乎停滞。近十余年来,中国赴美本科留学人数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2015/2016学年已经跌破了10%,2018/2019学年更是跌至0.2%,近乎停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甚至短期出现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一方式引进了大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多样化供给,也促进了我国本土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学生不出国门享受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1979年至1980年,我国政府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先后签订了“加强部分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4个项目,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合作办学项目。时至今日,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近2300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近1200个,广泛分布在28个省(区、市)。
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也在不断探索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8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便是我国对中国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大胆尝试。这8所大学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办学模式, 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生效,民办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为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教育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各地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
转设路径有三条:
(1)转为民办。办学协议完善,办学主体间权利义务划分清晰,办学条件达到本科高校设置标准的独立学院,可转设为独 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2)转为公办。无社会举办方(指由公办高校单独举办,公办高校与学校基金会、校办企业、学校附属医院、校友会或学校工会等下属机构合作举办,以及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 办,下同)或社会举办方拟退出举办、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办的,鼓励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3)终止办学。已停止招生,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转设,或举办者主动提出且条件具备的,终止办学,撤销建制。
2019年招生新动向有哪些?
2019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2017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顺利启动。2019年4月,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第一批综合改革省市:上海、浙江(启动时间:2014年;实施时间:2017年)。高考科目设置“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科。上海高考总成绩660分;浙江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二批综合改革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时间:2017年;实施时间:2020年)。高考科目设置“3+3”模式。3门必考+3门选考,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750分。
第三批综合改革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启动时间:2018年;实施时间:2021年)。高考科目设置采取“3+1+2”模式,不分文理科,“3”为全国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高考总成绩750分。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与“双万计划”
卓越拔尖计划实施已经整整十年,从2009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教育部先后联合13个中央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治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
2019—2021年,教育部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个计划可以概括为一个总体部署、三项核心任务、一次质量革命。一个总体部署,就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三项核心任务是,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
一是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金专建设计划。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面向全体高校、全部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在不同类型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二是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我们说的金课建设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包括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具体任务是建设3000门左右线上“金课”、700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线下“金课”、1000项左右虚拟仿真“金课”、1000门左右社会实践“金课”。
三是建设26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我们说的高地建设计划。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7个学科建设。2019—2021年,建设约60个左右文科基地、200个左右理科和医学基地,分年度实施。
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师范生“公费教育”
从2007年起,国务院决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截至2017年,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经报国务院批准,于2018年7月30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施行。至此,实施了11年之久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迎来了“升级版”。
实行范围: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履约任教年限:由10年改为6年以上。政策调整将惠及10万名左右公费师范生。任教6年刚好能完成小学6年、初中或高中3年的完整教学周期,也为公费师范生营造更大发展空间,进一步焕发政策的“生命力”。同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体现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应到农村学校服务1年”。
录取方式:提前批录取。
享受的政策保障:①由中央财政承担其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即“两免一补”)的培养管理制度;②保障入编入岗:实行公费师范生专项招聘,组织用人学校与公费师范生双向选择,为每一位毕业的公费师范生落实任教学校并确保有编有岗;③优秀公费师范生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
2019年特殊类型招生政策重大变化
①艺术类高校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不再组织校考: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和部分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2019年高校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一般不组织校考;2020年起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不再组织校考。艺术类专业点设立不足四年的高校,凡省统考涉及的专业,一律不得组织校考,应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②艺术类提高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艺术类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在未合并普通本科第二、三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在合并原普通本科第二、三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合并后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在仅保留一个普通本科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合并后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舞蹈学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确需过渡的省份,应在三年内调整到位。③艺术团2020年取消“极少数测试成绩突出考生”优惠:教育部要求,一般不低于本校在生源省份本科第一批次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对于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高校可适度降低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但不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今年减少了对于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考生的计划,要求此类考生不超过学校当年艺术团招生计划的10%。2020年起,取消对“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降低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的优惠办法。④运动队除足球外,本校体育类专业已涉及的运动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不再进行招生。⑤运动队10个项目实施全国统考:高水平运动队专业测试采取全国统考、高校联考和高校校考等多种组织方式。今年实施全国统考的项目由12个变为10个,分别是:跆拳道、击剑、棒球、射击、手球、垒球、橄榄球、冰雪、赛艇、攀岩。各地各高校不再组织相关项目的省级统考、校考。⑥2020年起所有高校将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019年,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接连不断喜获国家大礼包:1月2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印发,提出了7个方面20项政策举措。在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举措,其中包括:①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②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③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等。
2019年4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即“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学校分三档:A档10所、B档20所、C档20所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分三档:A档30所、B档60所、C档60所左右。
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包括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在内的全国15所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并更名为“职业大学”,详细名单见本书附录。
2019年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今年开始,对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5000人增至1.5万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至3.3%;国家助学金覆盖范围扩大至23.7%,平均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至3300元,并同步提高本科院校学生补助标准。同时,设立中职教育国家奖学金,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从今年起每年奖励2万人。上述政策对包括公办、民办在内的各类职业院校一视同仁。
大学学费呈上涨趋势
2019年7月29日,湖南省发改委发布通知,宣布同意调整独立学院的学费标准,最高为1.8万元/年。
云南:10所民办高校学费上调,除部分学校的个别专业学费为1.45万元/年外,大多数学费在1.6万~1.9万元/年。而艺术类为学费最高专业,均打破2万元/年大关,其中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类专业调整后学费收费标准达到2.98万元/年。
安徽:已启动学费调整程序,具体学费标准调整方案如下:文科类专业4300元/生每学年、理科类专业4700元/生每学年、医学类专业5000元/生每学年;大学类拟调整为:文科类专业4600元/生每学年、理科类专业5000元/生每学年、医学类专业5300元/生每学年;艺术类专业拟调整为:8000元/生每学年。不过,2018年包括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十多所省属高校学费,较往年并未上涨。
河北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调整为:文科类每生每年4600元,理科类每生每年4900元,医学类每生每年5200元,艺术体育类每生每年8000元。
陕西省高校的学费均有增长,2018年与2017年相比,一批次本科平均学费增长了126.21元;二批次本科平均学费增长了206.24元;三批次本科平均学费增长了1819.89元;高职类平均学费增长了70.60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其中一本、二本及高职专科类平均学费增长幅度不大,三本高校的平均学费涨幅巨大。
学费标准调整原因如下:一是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逐年提高;二是改善高校办学质量的需要;三是保障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针对学费上涨的趋势,本身家境不是很好的同学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国家已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以及校内各种奖助补等在内的十多项资助制度。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高考舞弊行为情节严重将入刑
201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在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司法考试等4大类“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严厉惩治考试作弊犯罪。
《解释》明确了下列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②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③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注册建筑师考试、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④其他依照法律由中央或者地方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国家考试。
在此基础上,《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进一步规定前述规定的考试涉及的特殊类型招生、特殊技能测试、面试等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根据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的,即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涉及面广。在这三类考试中组织作弊的直接规定为“情节严重”;因作弊导致考试推迟、取消或者启用备用试题的也明确规定为“情节严重”;另外,多次组织考试作弊,组织三十人次以上作弊,以及提供作弊器材五十件以上的同样规定为“情节严重”。最高法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所涉考试的不同,组织考试作弊或者提供作弊器材等帮助的违法所得数额相差较大,基于严厉惩治组织考试作弊犯罪的考虑,将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也规定为“情节严重”。
此外,《解释》还明确代替考试犯罪的处理规则、考试之前被查处的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属犯罪等问题,并对“作案器材”进行了详细解释。
此司法解释自2019年9月4日起施行。
为什么2018年被称为高考改革元年?
恢复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目前的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创新,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已经公布的2018年新高考改革方案,被称为“史上最强”的高考改革,多项措施打破了教育多年的惯例。
①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
② 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
③ 中高考将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④ “高考指挥棒”指向全面素质教育。
高考改革给考生带来哪些影响?
① 取消录取批次线,可能会使各大院校设置自己的专业线,优秀的高校以及口碑专业的竞争将会变得激烈。
② 文理不分科会导致试卷难度上升,对善于文科的考生不利。
③ 英语不再统一在高三统考,但其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残酷。名校对英语成绩有要求,迫使考生不断提高成绩。高考改革后,英语成绩可能会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④ 均衡发展每门学科。
202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录取批次设置情况怎样?
①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批次:湖南。
②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专科批次:河南、山西、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四川、重庆、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吉林、黑龙江、陕西。
③ 本科批次、专科批次:北京、河北、福建、上海、海南、辽宁、广东。
④ 分段录取:山东、天津、青海、浙江。
合并批次录取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 有利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公平发展 逐渐减少直至取消录取批次,消除因批次划分可能带来的政策歧视,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平等竞争。普通高等学校不再靠人为划分层次吸引生源,而是靠提高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和考生认可。逐渐减少直至取消录取批次,有利于学校公平竞争,特别是给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公平的待遇。
② 有利于减轻高中升学排名的压力 虽然划分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批次仅是录取工作的操作方式,但长期以来考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考上各批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多少作为评价高中办学质量的标准。逐渐减少直至取消录取批次,将无法按录取到各批次人数多少对高中进行互相比较,减轻高中升学排名压力,有利于促进高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③ 有利于学生按照兴趣选择普通高等学校和专业 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中,很多考生往往被录取批次所“绑架”,只为不浪费分数,为了所谓的好名声,牺牲自己的兴趣、特长。逐渐减少直至取消录取批次,考生不再计较批次的高低,有利于引导考生更多根据自己的特长、志趣来选择学校和专业。
④ 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 由于录取批次的原因,很多用人单位也以此为门槛,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不公平框框。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批次,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
合并批次录取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① 优势:选择范围扩大。
将本科二批和三批合并录取,可以让一些二本和三本的院校有机会发挥优势选到好学生。取消本科三批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本科二批的录取控制线相比往年大大下降,这将给了很多原本是三本的分数,但是想上二本的学生一个大大的希望,考生可选择填报院校、专业志愿的空间更大了。录取批次合并消除了对三本学生的歧视,使考生可以不用再纠结于录取批次的划分,而是更好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志向和优势以及家庭条件,选择自己比较心仪和向往的专业。既利于大学的专业建设,也可以给予考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
② 劣势:志愿填报难度增加、风险变大。
可选的院校多了,怎样才能选到比较好的学校也变难了。如果志愿填报失误,还可能造成原本可以上二本的考生最后掉到三本,原本可以上大学的考生因为报考高了,最后没有被录取的学校。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考生和家长们的院校选择难度和志愿填报风险。
什么是“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
该录取模式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其中统一高考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高校招生对等级考试科目组合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
什么是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全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开放异地高考,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升学问题,让非户籍地考生享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资格,使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享受父母务工所在地的教育资源。
“异地高考”对考生有何要求?
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异地高考”考生资格的相关政策,各地方的政策不同,异地考生在备考时需要详细了解当地“异地高考”相关政策,以免延误考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开放时间以及相关政策是什么?
2019 年,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达到22.4 万人,是2013 年的50 多倍。
什么是“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
2012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公室联合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该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集中组织以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高校定向招生。承担专项计划实施任务的高校,将根据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以及其他适农涉农专业为主招生;国家按贫困地区生源比例和专业需求等因素安排分省计划数量;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前录取。承担专项计划本科任务的高校覆盖所有的“211工程”学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
这一项计划在2013年继续实施并扩大。同2012年相比,2016年招生规模扩大到6万名,较2015年增加1万人。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高校招生中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生源的“三大专项”(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政策继续保持稳定。2016~2018三年间,我国“三大专项”录取人数稳中有升,近年一直稳定在10万人以上。
为了快速补充中西部等贫困地区的某些特定人才,国家和地方在高校招生中设置了公费定向招生计划,主要是教师和医生人才。一方面圆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源源不断地补充了优秀的教师、医生等人才,推动了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高校招收的公费师范生和公费医学生规模均有所增加。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公费师范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2015人。
2010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补充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国家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至今已十余年。自2017年,国家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明显增加,本科阶段招生计划人数由以前的5000余人,逐步增长到了2020年6822人。
1.1.3 如何选学校?
1.1.3.1 各级各类学校的选择方法
值得读的大学
“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教育部直属大学、地域优势大学、行业优势大学。
怎样看待大学的历史
① 大学的历史底蕴很重要,好的都会传承下来,百年名校靠长期投入与积累;
② 过去行不一定今天行,要选处于发展期的大学;
③ 1952年以来的历史是“硬”历史。
名牌大学的优势
① 学术水平高,学术氛围浓,求学和成长的环境好;
② 生源好,学生总体水平高、能力强、潜力足,有一个好的校友资源;
③ 社会知名度高,学生自信,就业容易,用人单位对学校比专业看得更重要;
④ 差一点的专业也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与教师队伍;
⑤ 学生深造环境好,可直接读硕士、博士,更容易留学深造。
避免掉进名牌大学的二流、三流校区
① 高校合并,扩张是表面的,实质是各搞各的,以前是什么大学实质上还是什么大学;
② 名牌大学只限于原来名牌大学的老校区;
③ 查校区的专业,查校区的历史。
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尽管是本科文凭,填报时还应谨慎再谨慎
① 独立学院只借母体大学的名气,很多与母体联系不紧密;
② 独立学院是民办大学,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经济上类似企业行为;
③ 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师资力量非常有限;
④ 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学风有待提高;
⑤ 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本科文凭的含金量被怀疑;
⑥ 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正在加速进行,有可能被撤销。
评价高水平高职(专科)院校的依据
① 是否为国家级重点建设示范院校;
② 是否拥有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③ 是否拥有国家精品专业;
④ 是否为国家实训基地;
⑤ 是否为本科院校。
从上述几项全国水平指标来评价高职(专科)院校,其就业竞争力也是全国性的。
读高职(专科)院校的优势
① 不适合读书深造的人;
② 适合技能型人才;
③ 社会需求量大,为社会需要而学;
④ 定位适当,没有更高层次人才压力;
⑤ 能够学到一定的看家本领;
⑥ 本科生和普工不可替代,很多专业比本科生更有优势;
⑦ 行业优势与专业优势;
⑧ 就业优势。
适合出国留学的考生
① 没有考上二本院校以上的;
② 家庭经济很富裕的;
③ 考上一本院校的更适合在国内求学一段时间。
1.1.3.2 问题简答
为什么选择学校要考虑地域因素?
① 高校地域的重要性 古代四大书院分别是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唯独处于大城市的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人才济济,故世称“千年学府”。交通和信息方便的岳麓书院在近代史上培养了旷世奇才和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荃、刘长佑;民国的杨昌济(杨昌济培养了学生:毛泽东、蔡和森)。
② 高校地域优势 北京(政治和文化中心)有领导全国的志向和气魄; 上海(经济中心)有服务全国的能力和优势; 省会城市有领导和服务本省的志向。
③ 高校地域的影响 大学所处地域对于学生的成长,性格具有较大的影响;大学周围的人文环境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如广州的南粤文化、长沙的湖湘文化;在偏僻的农村很难办成一所好大学,理由如下:a.多数好教师不愿意去,教师队伍不稳定;b.学生的眼界不可能宽广;c.学生活动能力与社交能力下降;d.不能借助其他高校资源;e.就业成本高。
大学毕业求职会受地域和专业影响吗?
《麦可思大学生求职难易程度分析报告》揭晓了各类型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求职份数,不同教育省区、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求职难易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越是层次高的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花费和强度就越高,这可能是由于所求职位的地域分布广、层次高竞争激烈所致。“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为1060元,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则为916元。而高职高专毕业生是当地就业多,就业定向性强,所以求职强度低。
① 各地区的情况 江西省求职成本最高,江西省的高校毕业生有71%是在外省实现就业的,是毕业生流到外省工作比例最高的省,请外省职位的求职成本比较高。经济不发达地区,求职成本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每拿到一份工作,平均所投出的求职份数,以广东、上海和北京最多,而宁夏、贵州、青海的求职份数最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主动性越强,反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求职主动性不强。
② 专业大类情况 本科的历史、哲学专业大类求职成本最高,农学、工学求职成本最低,这是因为专业性强的,不需要普遍撒网、海投简历;而哲学求职的专业不强,投出求职份数最高。求职成本高的专业其求职难度也大,求职份数少的专业是求职容易或求职专业性强的。从就业市场看,学文科比学理工难找工作。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公安、水利专业大类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最高,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求职成本最低,公安毕业生的求职份数最低。公安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外地就业比例高,所以求职成本高,但其工作专业性强,故求职份数低。
③ 不同职业情况 公共关系、金融类职业等求职成本最高,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的求职份数最高。表演艺术类、娱乐服务、互联网开发及应用、金融证券类职业求职不易,矿山/石油、船舶机械、机械/仪器仪表、农/林/牧/渔业类职业求职相对容易。
④ 行业情况 求职成本最高的是公共行政群众团体和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最低的行业是采矿业、农业、林业、渔业;从综合求职成本和求职份数看,文化、体育、教育、娱乐和旅游、旅馆、餐饮、票务行业的求职难度较大,采矿业和农业、林业、渔业求职难度较小。
考生如何选择心仪的大学呢?
① 了解大学的真实情况 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是属于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招生,是否属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量等),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科的均衡情况怎样,等等。
② 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 要考虑两点:第一是由考生平时的学习情况、高考考分情况、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其他情况等组成的自身竞争实力。无论哪个要素出现了缺陷,都会影响考生的整体竞争实力。第二是学校的竞争实力。这虽然不是学校的综合排名,但是以综合排名为基础的,最终会反映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上。最好在掌握学校3~5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再准确判断并预测学校来年的录取分数线。
③ 所选的大学要有梯度 有的考生在志愿填报表上,只报了1所或者2所学校。我国的现行招生政策是,前一批次的落榜一般不会影响后一批次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所填报的志愿。提前批次录取的最大好处是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对于本科第一、二、三批的考生,尤其是第一批次的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招生录取规则。对于后续批次志愿,如果你不报,就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高招报考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以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
④ 不能过于依恋大城市 大家都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要选择这些地方的学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自身竞争力很强的考生,当然可以选择报考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和强势专业、热门专业,但这毕竟只是每年考生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广大考生,则应将报考目光投向地方普通高校,在志愿填报中更加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水平。不能别人报哪里,你就跟着报哪里,要注重个性化的选择。
⑤ 第一志愿很关键 许多考生及家长名校情结很重,一心想进名校。高考志愿填报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所报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能否投档、能否录取。因为重点名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般都在百分之百,要一矢中的。如果你冒险搏高,不留余地,就会导致很大风险。如果将所选择的学校适当下降一个档次,还可将所选择的专业适当上升一个档次。
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对考生的录取有何要求?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约有3007所,各地方每年有约100所高校在该地方招生。由于招生院校层次、类别不同,各层次的院校招生录取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公安院校、部队院校、国防生招生要进行面试,其政审和身体条件的要求也较严格;外经、外贸、旅游等专业对考生的身高、相貌以及外语要求相对高些;有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或热门院校设置有分数级差,即第二志愿的考生要将高考成绩总分扣除若干分数后,才与第一志愿的考生一起排队安排录取,有的高校分数级差达50分;许多工科专业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普通高校按培养层次分本科和专科;在本科院校中又有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之分,一般本科院校又有二本和三本之分;从类别上分有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师范院校、军事院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院校,其招生录取新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填报志愿前,必须全面了解高校招生的要求。
① 声誉较高大学要求 声誉较高的大学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在全国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招生的要求和特点是:强调第一志愿,注重高考总分与相关科目成绩,重视学科竞赛获奖者、科技发明奖获得者和专项特长者。
② 综合性大学要求 综合性大学是指理、文、外等学科比较齐全的普通高校。教育部所属综合性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另外还有省属综合性大学。由于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招生专业多,所以,在录取新生时成绩跨度大,专业之间录取情况不平衡,每年各专业录取分数相差有的高达几十分。在录取中按第一志愿生源多的专业录满后,应慎重填写“专业服从分配”,这样可提高被录取到所报志愿院校的概率。
③ 理工类院校要求 理工类院校是我国普通高校中专业和招生录取数量、门类最多的一类高校。在理工类院校中,分为理科类和工科类专业。工科类院校与理科院校相比,对考生身体条件或健康状况要求偏高,工科许多专业是不招色弱、色盲考生的。
④ 农、林、水类院校要求 农、林、水类院校在招生录取中较为重视考生专业志愿。随着高校的发展,目前一些农、林、水院校已经全面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专业结构越来越合理。对第一志愿报考农、林、水类院校的考生,只要成绩达到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一般会一次性地将档案发给院校审阅录取,考生第一志愿选报这类院校,录取率一般高于其他院校,较容易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⑤ 财经类院校要求 财经类院校及专业比较热门,录取新生成绩比较高,相关科目侧重于语文、数学、外语。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往往比重点院校分数线还要高。但由于近年的财会、金融、贸易等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太理想,这类专业中有些已逐渐由“热”转“冷”。
⑥ 军事院校要求 军事院校担负着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招生的特点是:a.招生对象是20周岁以下的未婚应届高中毕业生;女生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甚至不招女生。b.实行提前录取。已被军事院校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地方院校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仍按地方院校志愿顺序参加录取。c.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政审严格。要求考生本人政治思想品德表现良好,同时对考生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必须进行政治审查。d.体检要求严格。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检查,确定考生身体状况是否合格,标准比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要求更高。
⑦ 特殊院校要求 有一些院校培养目标有其特殊性,因而对招生对象的政治条件提出特殊的要求。如军事、公安、政治、海关、国防等涉及国家机密、军事、法律方面的院校或专业,除按普通院校的政治思想品德考核标准进行政审外,在政治态度、组织纪律、思想品德等方面还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于获地区(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院校都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录取。但作为考生,应结合自身诸方面的条件,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否则,尽管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也可能落选。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学生,普通高校都会优先录取,这类考生可选择对思想品德方面要求高一些的院校或专业。
怎样了解高校办学水平和条件?
考生要了解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有的是国家部委所属大学、有的是省市所属大学。除了隶属关系外,还要从一所大学是否是“985工程”“211工程”学校来分析。30多所进入“985工程”高校都是一流的高校,而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也仅有116所。学校的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的数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和大师级人物的数量、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的数量、博士生导师的数量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相同学科进行严格评审,将排名前一、二名的命名为重点学科,由于重点学科周围必然有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教学队伍。相关学科越多,说明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越高。
什么是“985工程”大学?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什么是“211工程”大学?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概括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什么是“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大学即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将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大学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什么关系?
“双一流”大学是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建设基础上,继续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985工程”“211工程”是建设基础,“双一流”是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升。“985工程”高校都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85工程”“211工程” “双一流”大学名单详见本书第三章分省大学简介和附录。
1.1.4 如何选专业
1.1.4.1 各级学校专业的选择方法
本科专业的选择标准
① 是否为国家重点学科;
② 是否为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优势专业;
③ 是否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④ 依据就业率水平判断。
高职(专科)专业的选择标准
① 是否为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② 是否为国家精品专业;
③ 是否有国家实训基地。
1.1.4.2 问题简答
为什么选择专业非常重要?
现状:a.一项调查显示,80%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了解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以及有多少职业类型等,很多学生的想法是“上大学再说”。b.在现实生活中,高考选报志愿由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了解,不少学生和家长主要考虑录取因素,而对学生的性格、兴趣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致使学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是一部分大学生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就业难和学非所用的直接原因。c.选专业更多还是家长在考虑,很多家长一味追求热门专业。d.高达52%的被调查者(大学生)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我会选择另外一个专业”,有34%的人希望在原来所学专业基础上再学第二专业,只有14%的人对当年的选择不后悔。
专业无所谓好坏,只要考生感兴趣,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发挥其所长的专业,就是适合考生的好专业。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兴趣是一个人的老师,将专业选择和个人兴趣相结合,才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最终在所学领域内有所建树。如果单从就业的角度去选择专业,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就不会很高,也很难在这个行业做出成绩。考生选择的专业要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如鱼得水,不仅学习过程较为轻松,还有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相反,则可能导致因为对所选专业没有兴趣,学起来不认真,半路辍学或者即使勉强毕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也是表现平平。例如,对数字不“感冒”的考生如果选择了会计、金融等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学习过程可能就比较吃力,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意愿也不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考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了什么专业,只要学好了,都是有前途的。其实各行都缺人才,但不缺人力。有些媒体公布了一些薪酬诱人的职业,比如同声传译、保险精算师。选择专业不能只盯着这些职业光鲜的薪水,要理性了解这些职业的另一面。就同声传译来说,虽然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否能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不仅要靠考生的天分,更多的是持久的实践和积累。对于精算师,要求就更高,一个业务覆盖全国范围的保险公司,可能公司总部只需要几位精算师就够了。
考生如何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① 结合考生的兴趣和潜能优势选专业 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直接影响了他们将来上大学对所学的专业的兴趣。一般来说,外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行动能力和积极性的专业,例如,管理、法律、经济、市场营销等,内向的人更适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计划性、敏感性、逻辑性的职业,例如,研发人员、会计、技术人员等。
② 详细了解专业特点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最好对所有填报的学校和专业有一个完整清楚的了解,不能盲目去报,更不能“听名字不错”就胡乱填报。一定要认真了解专业的研究范围、历史沿革,是否为重点学科,是否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有哪些名师;此外,还要了解该专业的招生计划,过去几年的录取情况以及就业领域、就业率等,有了基本的、全面的认识以后再选择专业。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考生和家长可以参照本书的后续章节进行了解。
③ 专业填报要有梯度 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成绩高于他所报志愿的最低录取分数,但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的几个专业录取分数线都比较接近,又不愿接受专业调剂。因此,填报专业,一定要注意学校政策,是否有级差分等,其次要有梯度。
④ 掌握专业录取规则 在每年各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里,都会预先告知专业录取规则。如有的院校专业间设有级差分,有的院校是按专业大类招生等。若采用“专业级差分”的办法,考生的成绩如果未达到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总分就要减去一定分值与第二志愿的考生排队录取;若第二志愿仍不能录取,则再减去一定分值参与第三志愿的排序,以此类推。如果不了解这种规则,就很容易出现失误。
选择专业主要考虑哪些要素?
第一要对这个专业有兴趣,这个兴趣非常关键。第二要选择适合的专业,兴趣加潜能。第三要掌握这个专业在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专业实力强弱非常关键。因为市场经济,学完之后,这个专业在同类专业当中居于什么位置,看它是不是国家重点学科,看一看全国学科排名,还有一个就是要了解专业内涵。很多考生往往是凭着专业名称选择专业,这是不可取的。例如材料类专业,不同大学的材料类专业是不一样的:哈工大材料主要是和航天有关系,既得耐高温又得耐低温,属于高科技材料;北京科技大学材料是基础材料,因为这个学校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材料是高分子材料;天津大学材料是纺织材料;浙江大学材料是丝绸材料,其前身是浙江丝绸工学院;还有的材料是研究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再如车辆工程专业,西安大学的车辆工程主要是铁道,其他大学主要是汽车和特种车辆。不管是新兴专业还是传统专业,应该按照兴趣、潜能加强势专业这三者相结合,以这个作为标准。不在于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因为哪一行,只要在这行做透了,又有兴趣,在哪一行都会很成功。
为什么说一类院校挑名气,二类院校重专业?
① 一类院校挑名气 名牌大学的优势:a.名牌大学的社会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生源较优秀,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水平高,能力强,发展潜力大。b.学生毕业后的深造条件和环境好,这些高校培养层次高,他们不仅招收和培养能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还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高校的本科生毕业时,可直接逐层次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c.名牌大学不仅在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还经常派遣留学生到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d.名牌大学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高的师资水平,在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比一般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e.在近几年用人单位的招聘观念和操作中,选学校比选专业更看重。他们大多认为一个理想的高层次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一所综合实力靠前的高校,其校内各专业并不会很差,师资力量、硬件设施都有很好的保障。
所以考生在重视专业的同时,更重视大学的牌子,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成为高分段考生报考的热点。
② 二类院校重专业 就业、考研、出国是高校毕业生的三大去向。如果毕业后直接就业,则可以功利一些,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学习。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实力、声望并无太大差别,而专业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考生今后的就业、考研等问题。相比之下,对此类院校而言,选择好专业比填报学校更重要。填报专业,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标准。
为什么选专业要胸怀大志地考虑国家战略?
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富国强军等,直接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表示对理工科专业进行改革,相对于传统的理工科人才,未来社会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高,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像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是新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新工科专业的改革和培养将会是大势所趋。
目前,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的30个项目群正加速推进,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智能医学等新工科专业蓬勃兴起,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工科模式正在成型。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2018年上半年行业、企业方面支持新工科建设的资金和软硬件支持达42亿元。
此外,《意见》还提出:为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下好“先手棋”,必须发展“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交织交融、相互支撑,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四新”是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领者,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探索、共同的行动。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
配合国家政策,教育部出台了《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2019—2021年拟遴选建设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具体包括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个左右的医科基地。其中2019年计划建设100个,建设范围涵盖数学、物理学(含理论力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7个类别(获批建设的基地每年的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
以上政策强有力的推行,可以看到国家未来发展趋势、新兴产业的带动势必对学生的志愿填报产生深远影响,2019年全国多个省份出现财经类专业遇冷,而新工科有关专业持续走强、基础学科专业回暖、军校填报火热等现象即是明证,如果考生和家长能自觉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自己的事业可以得到长远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将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选择。
怎样看待高考志愿中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
招生中的“热门专业”并不是某个专业实力高低的划分,“热”或“冷”只取决于填报的人数的多少,不是专业好坏之分。
① “热门专业”只是相对一个时期有效 所谓“热门专业”具备人才市场紧俏、工作环境好、收入相对较高等就业前景方面的优点。但是,“热门专业”也具有很大的时间依赖性,而且“热”的周期有长有短,这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以及学科自身发展、人才市场的供求比例。我国目前人才市场上紧俏的专业4~7年之后未必依然紧俏。“热”与“不热”难以预测,是相对的;只有毕业时的实际竞争力才是绝对的。
2020年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给世界各国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硕博学生,规模不足一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需要……
近日,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发力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将为国内相关领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公共卫生与预防专业已然成为今年新的热门专业之一。
② “报考热门”专业并不是“就业热门”专业 “就业热门”专业不能因为其就业率极高,就一味盲目地报考,因为该类专业一般是招生人数相对较少,社会需求量不大,就业面较窄,有定向培养的性质在其中,如边防管理、石油工程等,其高就业率正因为这些原因而产生。而“报考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由于其招生人数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报考该类专业的毕业生较多。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地选择了创业或出国,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急于在毕业时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而是“待价而沽”。越“热门”的专业,这种现象越严重,正是因为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量大,毕业生“心中有数”,就业时自然“不慌不忙”。因此“就业率”并非考察专业热门与否的唯一标准,“报考热门”专业并非是“就业热门”专业。
③ 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与重点大学的“冷门专业”之比较 该问题几乎每个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可能遇到,我们建议考生首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其原则是:如考分较高,能上重点大学的尽可能上重点大学,哪怕是该校的“冷门专业”。名校师资强,讲座多,学习氛围浓厚,这些都是一般院校无法比拟的。对于想考研的同学来说,进名校“冷门专业”就更值得推荐了。如果考分只允许上第二批录取院校的,就应选定好该批次中“热门专业”,报考专业实力较强的院校。另外,不同的层次教育也不一样,比如有的专业在重点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就是好专业,而到一般专科院校就读就不一定是好专业。
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为艺术类、生命科学类、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会计学、英语、法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10个热门专业半年后就业率在90%以上,但这10个专业的失业人数达6.7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三成。总体看,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
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10个热门专业的失业人数高是因为毕业生数量庞大。
是否“热门专业”的薪资高、“冷门专业”的薪资低?
热门专业无非就是高薪专业,像金融,经济类的专业。但是因为最近几年此类专业太过于火爆,每年毕业生很多,市场已经接近于饱和的状态,热门专业变成冷门就业。
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软件工程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三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都是在各个专业中位居榜首。排名中薪资最高的专业为工科类、计算机类和金融类,符合当前专业的热门程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最容易找到工作。
以下为毕业薪酬中最高的专业(表1⁃1):
表1⁃1 毕业薪酬中最高的专业
15个专业里面,有9个专业是工科类,可以看得出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吃香的程度。而最热门的经济类,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一个专业上榜,出乎意外。最不被看好的农学类也有一个专业“应用生物科学”上榜,薪资水平排到了13名,也是很出人意料。
以下为毕业薪酬中最低的专业(表1⁃2):
表1⁃2 毕业薪酬中最低的专业
许多管理学类的专业上榜,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来说还是没有任何优势。高考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没有优势,毕业后的薪资水平也没有任何优势。之前很热门的专业,如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法学这些专业在毕业薪资水平的排名中还是不尽人意。从这里看出,热门专业并不等同于热门就业。在选专业的时候不可以盲目地选择热门专业。
201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蓝皮书》内容是什么?
2020年7月9日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报告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这份报告分为本科篇和高职篇两部,调查数据基于对2019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为27.4万)毕业半年后、2016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约5.5万)毕业三年后以及2014届大学毕业生(全国样本约4.3万)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
(1)大学生升学比例持续上升,就业率下降。
本科生国内读研的比例明显上升,从2015届的13.5%上升到了2019届的15.2%;同时准备考研的毕业生从2015届的2.1%上升到了2019届的4.5%;高职毕业生读本科的比例从2015届的4.7%上升到2019届的7.6%,从升学动机来看,就业前景好、想去更好的大学、职业发展需要是2019届大学毕业生升学的主要原因。
升学比例的上升导致毕业后直接工作(受雇工作、自主创业)的比例有相应的变化。本科生就业率从2015届的77.3%下降至2019届73.5%,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从2015届的86.4%下降至2019届的83.7%。
(2)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强 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较高。
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上述报告称,“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2%上升到2019届的26%,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26%下降至2019届的20%;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7%上升到2019届的23%,而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5届的19%下降至2019届的15%。
不过,从就业满意度来看,一线城市略胜于“新一线”城市。报告称,2019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72%)略高于“新一线”城市(68%)。
上海是本科生就业最满意的城市(76%),其次是北京(75.8%);“新一线”城市中,杭州就业满意度稳居“新一线”城市第一(61%)。
报告分析,“新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相对一线城市较低、更易落户等优势对本地和外地人才均有强大的吸引力,正不断追赶以往在人才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一线城市。
(3)信息安全、网络工程连续三届保持较高就业率。
2020年,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绘画、音乐表演、法学、化学则连续三届都是红牌专业。
报告显示,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而言,从事医护相关工作的毕业生饭碗最“硬”。从本科学科门类来看,医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2019届:92%)连续三届最高,同时医学2014届毕业生五年后的该比例也最高。
就工作满意度而言,从毕业生中期发展来看,当教师就业“幸福感”最强。2014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类是教育业(83%),满意度最高的职业类是中小学教育(84%)。
(4)计算机类专业收入最高。
调查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外,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本科生起薪涨幅为23.6%,高职生起薪涨幅为15.7%。报告称,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2019届毕业生月收入明显高于城镇居民2019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530元)。
从专业角度来看,2019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5809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592元)。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本科专业毕业生薪资较高,2019届平均月收入分别为6858元、6145元、5899元。而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薪资均较高。
(5)自主创业人群收入高于同届毕业生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2%,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升至4.1%,毕业五年内升至4.8%
收入方面,从近五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内自主创业的月收入来看,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持续高于同届毕业生平均水平。
以本科生为例,2019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月收入达到6257元,比本科平均水平(5440元)高817元。在毕业五年后,创业人群的薪资优势进一步扩大,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达到16328元,比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9841元)高出6487元。
行业选择方面,“教育业”是201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领域(本科:24.5%,高职:10.5%),集中在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设计、体育等方面。
报告称,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以教育和零售等为代表的相关领域或因创业门槛较低,成为毕业生创业的首选。
近年本科就业好坏专业有哪些?
红、黄、绿牌专业是表示大学就业率的一个指标。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其中,2020年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专业如表:
2020年中国大学本科生毕业专业
其中,大学本科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连续三届都是绿牌专业。行业需求增长是造就绿牌专业的主要因素。
绘画、音乐表演、化学连续三届都是大学本科的红牌专业。
出现红牌、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各校、各地区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等可能不同。“红黄绿牌”专业仅供参考,考生选专业还需综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
什么是“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
为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于2019年4月29日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这一计划。新工科建设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加强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新农科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涉农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新文科建设则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具体而言:
新工科:既包括新的工科专业,又包括工科的新要求。前者指一个全新的领域,后者指传统工科专业的理念、内容、标准、方法技术都需要更新改造。理科、工科原来泾渭分明,后来开始出现交叉的“灰色地带”,再后来发现还需要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包括工程伦理、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等。
新医科:一是理念新,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二是背景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三是专业新,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
新农科: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
新文科:要把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
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交织交融、相互支撑,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四新”是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领者,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共同的探索、共同的行动。
为什么发展“新工科”?
① 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互联网行业中最稀缺的就是人工智能人才。国内的供求比例仅为1∶10,供需严重失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告急:三年后缺口达750万人。来自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报告还指出,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一面是众多的工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一面却是巨大的缺口。据媒体报道,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③ 高层次人才紧缺: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中,我国总排名是第28位,其中高等教育培训的排名是第65位。这说明,在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各种要素中间,高等教育培训拖了后腿。从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出发,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形态,必须尽快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强调需求导向、强调创新人才、强调开放融合发展。而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行业高水平大学来讲,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推进产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为所服务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专业人才。
“新工科”包含哪些专业?
此次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大学设置的新专业好就业吗?
重庆市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重庆有23个本、专科专业是100%就业的,七成为新设,重庆市近年9个本科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法语、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给排水工程。这些专业中,除了后2个专业外,其余全是新专业,2008年是第一届毕业生。因4年前多数高校在设置新专业时进行过市场调研,使得就业情况普遍较好。尽管一些高校设置的新专业不具备师资与办学条件的优势,但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往往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但是要注意,绝大多数大学的新专业不具备该专业领域的优势,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本领值得怀疑。
大学本科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吗?
大学本科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专业少,职业多,专业跟职业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专业可能对应很多不同的职业,直接对应是以该专业为工具和知识直接利用,而间接对应是以该专业为基础背景促进职业发展。如法律专业的可以做律师,还可以应用于谈判、公关等。一个专业还对应很多不同的行业,因为每个行业都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发挥各自的优势。当然有一些职业对专业对口有较高的要求,如临床医学、土木工程。但更多的情况是,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大学里得到的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和素质提升都不会浪费。不管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只要把真才实学融会到兴趣里,梦想的职业道路完全可以走得通。大多数专业和职业之间并不直接对应。尽管很多的职位是要求专业背景的,但也有一些职位并不看重你所学的专业,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的意识观念、沟通能力、学习分析能力,而这些素质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锻炼获得。所以考生不必想在商界发展而特意选择市场营销或管理专业,也不必为选择哲学专业而对未来的就业感到悲观。
什么叫“大类招生”?如何增加专业的选择空间?
大类招生是未来高考改革的一个趋势。大类招生一般在同一个学院相近专业之间进行,以往在高考志愿中必须报具体专业,进大学后一般不能更改。而大类招生则是把几个相近的专业“打包”成一类,考生本来只有一个专业选择的,现在变成进大学后有多个专业的再次选择。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已实现大类招生,大类专业名称为“环境与材料类”,实际上该类考生进校后,有三个专业可以选择: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材料化学。如有的高校就将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五个专业统一按照经济学类招生,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七个专业统一为工商管理类招生。因此,大类招生对考生非常有利,可以根据考生进大学读了一年以后,对专业认识更深入,比较清楚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是否适合该专业。
文科专业可以招理科生、理科专业可以招文科生吗?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与证券、会计学等看起来像是纯理科专业,实际上是文理兼收,文科生也可以填报。如北京科技大学文理兼收专业有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英语、日语、德语专业,前两类专业在招生时按照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一起上课,一年半以后再进行专业细分,如工商管理类就会分成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四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经管类专业招收的理科生多一些,但也向文科生敞开大门,不过报考该类专业的文科生数学成绩要好,在录取过程中,同等情况下,高考数学成绩会成为参考因素。而对理科生而言,不仅能报考对数学有一定要求的经管类专业,一些文史专业也并不是文科生的专利。如北京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法学、传播学、英语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经管类专业文科生和理科生比例在1∶(2~3)之间,人文类专业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则是1∶1,理科生和文科生具有同样的选择人文专业的机会。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中文、哲学等很多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理科生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现有的60多个本科专业中,除应用心理学,管理科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理科实验班信息与数学这几个专业专门招收理科生外,其他专业则全部实行文理兼收。据了解,在经济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中医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新闻传播学类、法学类等学科大类中,都包括相当一部分的文理兼收专业,考生可以根据各省市的招生目录和各高校的招生简章来选择。
进入大学后,允许换专业吗?
很多大学允许转换专业,学生想要换专业,一般来说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入学后大一、大二时,学生可以提出申请换专业;第二种是继续学习本专业,辅修自己希望转换的专业,这在一些学校比较普遍,如经济学专业和法学专业,有相当多的学生辅修;第三种是读研究生时再换专业。但是进入大一、大二申请换专业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学习的基础课不同,换专业要补某些重要基础课,除非你成绩很优秀,否则一般都不会换专业。
哪些专业的学制为五年?
除医学类本科专业为五年外,一般本科专业为四年,但却有不少非医学本科专业为五年。一些院校在《招生章程》里会有特别说明,或在《招生计划》中有备注。如学制一般5年的专业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有的专业,一般院校学制为四年,但也有的院校为五年。如大连理工大学的车辆工程(英语强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软件工程方向)、北大医学部英语(生物医学英语)、南京师范大学的日语(日英双语)、苏州大学的法语(法英双语)等。大连交通大学的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经济学、社会工作等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嫁接后,学制也为5年。此外,艺术类专业也有5年制专业。如雕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注意仔细阅读各校的《招生章程》。
财经类专业为什么去年集体遇冷?
财经类院校一直都备受考生们的追捧,其录取分数线力压不少同层次高校,而且财经类院校一般是文理兼收,无形中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加之财经类专业就业好、工资高,使之多年来成为高考的热门专业。但是,2019年全国各地却出现了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集体大跳水”的意外现象,其中,以“两财一贸”等顶级财经院校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的投档线下滑最为严重: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河南投档线为575分,比去年降低了78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更是跳水严重,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527分,比去年整整降低了121分。此外,黑龙江、山西、安徽、陕西、广东、宁夏等地也都有不同程度“遇冷”状况。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持续多年的财经热理性回归,二是当今的偏冷的经济环境影响了考生的专业选择,三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向基础学科、新工科等领域的倾斜,分流了部分高分考生。从长远看,财经类遇冷是必然的现象,也是正常现象。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中普遍存在哪些误区?
① 重视选择学校而不重视选择专业 选择一所有名气的院校,的确有利于考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因为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好,师资力量强,进一步深造学习、出国留学等机会比普通学校优越一些。但是很多学生和家长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只考虑学校而忽视了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专业。为了能步入名校的大门,而不惜以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为代价。
② 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专业 许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仅以分数对号入座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对报考专业今后职业的发展前景了解很少。填报志愿时,没有明确的方向,一切以分数来决定学校和专业。单凭历史资料中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对照自己考分来对号入座。
③ 追随“热门”专业 有的考生和家长很关心专业的热门和冷门,认为“热门”专业将来回报率高,都往“热门”专业去挤,如金融、经济专业等,结果导致专业“扎堆”现象十分严重。有的认为“冷门”就是大家不考虑的东西,社会需求不大,考上也不光彩。其实关键在于是否适合,适合考生的专业就是理想的专业。
④ 父母包办选专业 父母包办选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无需征求他们的意见,一切由家长包办;有的家庭为了考生的志愿问题闹得不团结;有的家长在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下,完全从自身的喜好出发,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能通过下一代来实现;有的家长本身对有关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盲目地跟风追求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能够保证孩子日后就业和生活的稳定等。作为父母关心孩子很自然,但假设考生如果勉强按照家长意愿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的专业,今后他将终身从事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的专业,即使物质回报再丰厚,也难以体验成功与幸福。
1.1.5 如何搭建志愿框架?
考生和家长在了解了高考的相关政策之后,对志愿填报的大方向有了宏观上的认识,接着应理清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基本思路,对目标高校和目标专业有初步意向,之后就要尝试搭建大致的志愿框架。那么如何搭建志愿框架呢?首先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对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做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其次,要认真分析目标院校和目标专业的近三年的分数线,结合考生的成绩做对比判断,这样才能获得精准明确的信息资料,为之后的知分填志愿做好充分的准备。
1.1.5.1 基础知识、基本内容问答
《招生章程》为什么重要?
高校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据我国相关教育法规和教育部要求制订的,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核定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一经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填报志愿不可或缺参考资料。
案例1:
2019年8月11日晚,北京大学在其官方微博就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录取工作的相关情况作出回应。具体如下:
关于北京大学2019年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录取工作的相关情况说明:
(2019年)8月6日以来,北京大学在河南省招录“国家专项计划”的工作受到社会舆论关注。学校对此非常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了解核实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录取的具体情况。
经核实:北京大学2019年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招生计划8人。2019年7月10日,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投档前,河南省招生办公室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就生源分布情况进行沟通,说明第一志愿报考考生有8人,其中,第6名考生考分为667分,第7名考生考分为542分,第8名考生考分为536分,第二志愿报考考生中有高分考生。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向北京大学投出“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第一志愿8人档案,双方招生办公室经过充分沟通,在录取系统中进行正常交互手续后对第7名、第8名考生予以退档;完成退档手续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向北京大学投出“国家专项计划”理工类第二志愿2人(考分均为671分)档案,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予以录取,由此完成2019年在河南省的“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工作。
对此,北京大学招生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招生办公室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审议认为:2019年我校在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任务已经完成;鉴于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工作采取按顺序志愿投档的方式,已退档的2位考生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应予录取;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
“国家专项计划”是国家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学校将继续落实好“国家专项计划”的各项要求,严格遵守招生录取工作程序,并一如既往地积极采取奖助学、学业促进和学业辅导等措施,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对于此次招录工作,学校诚恳接受社会监督和批评,认真总结反思,汲取教训,立查立改,进一步完善录取工作制度和程序。
北京大学
2019年8月11日
案例分析: ①教育部规定:《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一经公布,不得擅自更改。此案例中,河南省招生办既然规定国家专项按顺序志愿招生,则北大在录取时就应该按顺序志愿进行录取。即首先满足第一志愿的考生,当第一志愿未录满时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即使第二志愿考生分数高于第一志愿考生,也应该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
②考生、家长、老师、学校只有在熟悉《招生章程》的重要性、了解平行志愿、顺序志愿的录取方法的情形下,才能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益和权利。
案例2:“提档26人,退档25人”
7月15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开发布的《广东省2019年本科体育类投档情况》显示,北师大珠海校区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数均为26人,投档分数线为490分。7月21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征集志愿《本科体育术科类缺档专业》显示,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征集计划数是25人。这意味着,北师大珠海校区此前投档的26人中,只有1人提档,剩余的25人退档后重新开启征集志愿,“提档26人,退档25人,退档率达96%”这一信息属实。
被退档的同学家长H先生反映,孩子报考志愿后,一直查不到录取信息,反复打电话去北师大招生办确认,最终北师大招生办回复称,“被退档了,原因是没有达到北师大招生简章双80%的要求(体育术科240分、文化分396分)。”
北师大2019年本科招生章程录取规则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只招收理科生。在高考文化课成绩不低于考生所在省份同科类普通本科一批录取控制线80%,体育专业考试成绩不低于80分(100分制)的条件下,按照进档考生的体育专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被退档的同学家长H先生表示,“广东省体育术科满分300,80%就是240分;广东省理科一本线495分,80%就是396分。如果要满足北师大招生章程规定的双80%要求,那么考生的总分至少要达到518分(396×40%+240×2.5×60%)以上才符合。”可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投档线却是490分。而且正式投档前,还有过两次模拟投档,为什么没有人提前告知?H先生提出质疑。北师大招生办对此回复道,“模拟投档的时候只能看到投档人数和比例,看不到考生的具体分数信息”,同时指出,“其他省份操作没有问题,会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筛选;但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直接按照你们的分数排序就投过来了。”
被退档的同学家长H先生表示,事发后,也曾第一时间联系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原因。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回应道,“投档都是机器投档,按照招生计划数和分数顺位投档。退档是因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没有仔细阅读北师大的招生简章,对此考生应该负主要责任。”
被退档的同学家长H先生则不认同此种说法。H先生认为:“填报志愿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印发的《志愿填报指南》中并没有备注说明北师大珠海校区双80%的要求。而其他院校的英语单科成绩或体检要求,在招生特征中都有所说明。除此以外,其他省份如安徽省教育考试院,也会在备注中写明北师大珠海校区招生章程中的双80%要求。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未尽到告知义务。”
事发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告知退档考生一定要参与补录。据了解,被退档的学生大多填了征集志愿,其中多名被录取到韩山师范学院,有3名已经复读。“提档后再退档让我们丧失了平行志愿的投档机会,错失了其他合适院校的录取资格。很显然,现有的录取院校并不理想。”H先生说。
案例分析: ① 北师大珠海校区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说明了要双80%的成绩以上再择优录取,因此,在考生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时,学校可以退档。
② 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指出,高校应在省级招办规定的时间内,将招生章程中有关主要内容及本校公布招生章程的网址报送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省级招办负责汇总并向社会及考生公布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主要内容或高校公布招生章程的网址。
本案例中,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印发的《志愿填报指南》中并没有备注明北师大珠海校区双80%的要求,没有起到告知作用,应负一定的责任;在投档过程中,考生未达到学校标准进行了投档,致使学生丧失了平行志愿投档机会,进入要么征集志愿、要么滑档的被动局面,省教育考试院应负相应的责任。
③ 对于报考并被退档的考生和家长而言,应当承担绝大部分责任,因为高考填报意愿应以所填报大学的招生简章为参考依据,如果因为没有仔细阅读招生简章造成退档,应该由考生和家长负责。
④ 本案例说明:《招生章程》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其提供的信息不容忽视;也说明了志愿填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生和家长提前学习、准备,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不留遗憾。
《招生章程》有哪些内容?
院校《招生章程》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但是《招生章程》里的内容还是有点差异,差异也就透露着院校的不同信息,读懂弄透这些信息,有助于高考学子们的志愿填报。
① 院校名称和办学性质 一般《招生章程》第二或三条就会明确院校名称、法定地址,校区有几个,省外是否建分校,办学性质是公办、民办或独立办学,校本部校招生代码、分校招生代码,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是否相同。
有的院校还会说明隶属部办,入选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等,这些信息,透露着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历史传承,一些院校《招生章程》描述就较为模糊,让家长和考生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② 招生计划的招生数和调档比例 有的《招生章程》说明院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详细的《招生章程》还说明本部招多少人,分校招多少人,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就要以教育部及各省级招生机构公布为准等,有些名校计划人数分到的省份只有2~3个名额。如2017年复旦大学理科在贵州省只有3个名额。有的《招生章程》就没有叙述,而需要考生在省招生部门下发的志愿指导书丛书里查阅当年院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人数。
《招生章程》里明确规定,按照顺序志愿投档批次的省份,调档比例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批次的省份,调档比例在105%以内,对实行新高考省份的录取方法也有详细的说明。
③ 招生类型及录取规则 “招生工作规定和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要求制定相关招生简章,开展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和保送生的招生工作。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下进行。”这部分内容须仔细研读,自己属于哪一类?一本线刚过的少数民族的考生是否考虑填报少数民族预科班。
“大学调档时,原则上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的加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
“学校按投档分确定最低录取分数线,并按投档分为考生安排专业,采用分数优先原则,专业之间无级差,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对专业服从调剂的考生不退档。”——专业无级差、服从调剂不退档,这是填报志愿的喜讯,因此要好好利用。
有专业级差,就是院校对进档考生分配专业时,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要减去一定的分数,一般是2~10分,强化了志愿功能,增加了志愿分量,考生就需要恰如其分地选择学校和专业,而不能简单地填报。
“大学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这会出现两种趋势调档比例要么高要么低,但不会是100%。
“院校对考生体检的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其中医学类专业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体检有异常情况记录的考生,就要特别注意此类院校,如填报了这所院校就是浪费了一个志愿。
“原则上以考生必考科目与院校确定的选考科目的成绩总和作为录取依据。同等条件下,院校确定的选考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在院校确定的选考科目线上考生不足时,可考虑录取兼考科目的考生。”这是对考生填志愿较为不利的规定。
“对于各种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考生,在高考文化总分相同的条件下优先录取。”透露的信息不认可但又有所考虑,少数民族有加分的考生填报这类院校志愿时就要格外小心。
熟悉分解《招生章程》,更有利于了解院校的基本情况,使招生录取规则的差异化一目了然,更有利于指导家长和孩子填报志愿。
④ 注意区分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 考生家长容易将高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章程混淆,虽然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差别。招生简章中的内容没有经过审核备案,不具备规范作用,只能作为报考时的一般参考资料,其重要性远不如招生章程。
招生章程何处寻?
招生章程作为高校向社会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公示。根据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本校招生章程上传至“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xxgk/),经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向社会公示。此外,考生还可以从本省招办下发的材料中查看招生章程,或登录各高校的官方网站查看。
怎样从《招生章程》中得到重要的“录取规则”信息?
在阅读高校招生章程时,除了看学校的性质层次、办学类型、收费标准等信息外,考生还要认真阅读录取规则。其中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如调档比例、退档情况、加分政策、单科成绩要求、专业级差、身体受限、外语语种、专业报考等具体要求。
招生章程中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如“调档比例”“退档”“专业级差”等。对这些术语,考生和家长不能想当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向高校咨询等方式来弄清其具体含义。
① 平行志愿的低投档比例或“不退档”承诺 许多高校在《招生章程》的“录取规则”里,要明确调档比例。如平行志愿的调档比例,一般都在高校招生计划的105%左右。但也有高校提出只按该校招生计划数的100%调档。如投档比例100%,则意味着零退档,只要愿意服从调剂,身体不受限。这个信息对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平行志愿投档后如被退档,则只有等待征求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
② 传统顺序志愿第一志愿录取满额,也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对于传统的“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省份来说,一般高校只有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也有一些高校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③ 录取条件或要求。《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不仅有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事项,如身体要求、语种要求、单科成绩要求等,要仔细研读。“录取规则”里,更多的是一些限制性要求。例如:
a.绝大多数普通高校不会对考生提出政治面貌或政审、面试要求,但国际关系学院要求考生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则要求考生需进行政审、面试。
b.一般高校也不会对所有考生提出身高要求,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则要求或原则要求男生身高应在1.70米以上,女生身高应在1.60米以上。
c.一些高校对外语语种有要求,如2020年兰州大学招生简章第14条有:除英语专业仅限中学阶段学习英语的考生填报外,其他专业原则上不限制外语语种。
在实际教学中,物理学类、材料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生物信息学、生态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医学类(临床医学类、护理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工商管理类、应用物理学(原子核物理方向)、应用化学(放射化学方向)、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分课程学习使用英文原版教材,采用英语授课。非英语语种学生应慎重报考上述专业。
d.同分排序问题可以从招生章程中看到。例如,中国政法大学2020年《招生章程》第18条, 相关科目的高考成绩比较顺序如下:经济学、金融工程(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方向)。依次比较数学、外语、语文;英语、德语、翻译专业依次比较外语、语文、数学;其余专业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
e.个别院校对户口有要求。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20年《招生章程》第四章第19条,报考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的考生需具有北京市常住户口。
此外,《招生计划》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考生填报志愿时应认真查阅,避免犯低级错误。
阅读《招生章程》要关注哪些细节?
① 部分专业需要外语口试,根据往年情况,高校招生录取中要求外语口试成绩的专业主要包括外语类、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及翻译等。因此,考生在填报有外语口试要求的专业志愿时,要根据学校招生章程等材料,结合个人外语口试成绩选报。
② 面试体检 尽早了解一些高校、专业录取前对考生进行面试。只有通过面试的考生,方可被相应学校或专业录取。
一些在本科提前批招生的院校及部分专业,因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会组织相应面试。如:报考公安院校考生要参加加试,包括体检、面试、体能测试和政审等。
此外,军事类等院校招生也会组织相应面试。有意向报考军队院校、预估成绩达到学校分数线要求的考生,要在规定时间持相关材料到指定地点参加军检。
③ 一些专业对身体条件有限制。
除按《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外,军校、公安类高校还要求考生具备相应身体条件。在填报志愿前,考生及家长除了认真了解《指导意见》及体检表外,还要认真查阅拟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注意高校自定的身体条件补充规定。
北大医学部体检标准执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除其中列举的患有学校可以不予录取的疾病外,医学类专业对色盲、色弱及其他各类不能准确识别颜色者不予录取。国际关系学院对考生的身高、体重等条件在《招生章程》中会明确提出要求。此外,一些飞行、体育类等院校部分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也有明确要求。
北京市体检中心主任张静波提醒,每年高考录取都出现因身体条件退档的情况。2017年有90名考生因身体原因造成退档。其中,约78%因为视力达不到专业要求而退档;13%因色觉检查异常,没有避开限报专业而退档。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院校因未来就业需要,可能会对身高、外貌有具体要求。
④ 单科成绩要求不能忽视。
录取时,一些高校相关专业除了看考生高考总成绩,还对单科成绩有要求。有关专家提醒,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了解专业录取是否对单科成绩有要求,并结合个人高考单科成绩,合理报考。
如北京语言大学2020年《招生章程》第十五条,学校除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类、艺术类专业外,报考其他专业均要求考生参加高考外语口试且成绩达到合格及以上(未组织高考外语口试的省份除外)。报考英语(英西复语)、日语(日英复语)、土耳其语(土英复语)和翻译(汉英法)专业,应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
⑤ 加分政策要看清。
高招录取对加分政策规定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提档时认可加分政策,分专业时依据实际考分;有的高校提档和分专业时都认可。考生要认真研读各校《招生章程》中规定的加分政策。
北京邮电大学以考生实际高考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享受政策加分的考生由各省级招办按照规定加分投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校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全国性政策加分,同一考生如有多项政策加分,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且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对不同层次考生填报志愿有何忠告?
① 成绩不理想又希望尽快进入大学的考生,尽量选与自我潜能相近的专业。这类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录取作为第一目标,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这些考生在大学的专业选择面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应尽可能地选择更适合自己潜能发展的专业。如果不能进入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最好专业,也可以学习相近专业,同样也能为今后向最好专业方向发展打下基础,再通过进一步考研、出国得到修正。
② 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可以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考虑,其他因素作次要考虑。这些考生不能过分重视就业因素而忽略个人的潜能发展,否则会得不偿失。因为现在的职业变换很快且难以把握,不要被眼前火热的就业形势所误导。
③ 对于非名牌大学不去的尖子生,也不能忽视专业。因为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将可能终生与你为伴,而学校只与你相处短暂的时光。未来社会虽然需要通才或复合型人才,但专业是立足之本。如果考生选择了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专业或职业,那么人生目标就会更远大。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所填专业和自我潜能发展相去甚远,虽然能获得暂时的面子,可能悔恨终生。
④ 考生应该综合考虑外地及边远地区院校。地处北京、上海的院校,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大部分录取分数偏高。填报志愿时要正确处理地域的梯度。沿海或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发达,有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求学的理想场所,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待遇也较优于其他城市,这些城市院校录取分数相对偏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要综合自身情况考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
往年高考志愿填报一般会存在哪些问题?
① 盲目攀比而导致选报过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考生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② 信心不足而导致怕高就低 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就的必要。
③ 从众追“热”而导致“撞车”严重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误区是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
④ 高分考生过于自负 竞争一般是以省为单位的,各省的前几名、几十名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都不会成问题,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难保证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考生填志愿时,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高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⑤ 以收费高低来评判好坏 有的家长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则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额也较高。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
⑥ 只看校名而忽视专业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设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⑦ 一味追求热门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其结果是录取分水涨船高。
⑧ 担心服从分配会吃亏 “是否服从分配”扩大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从分配”,就会增加院校和专业录取的机会,不会吃亏。
⑨ 全部由父母包办 每年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总有家长按自己的想法偷偷给孩子修改志愿。但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反抗,考生用罢课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抵抗,让家长追悔莫及。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在填报志愿时遇到那些两难的问题怎么选择?
填报志愿时,许多考生会碰到两难的情况,就是在选择或放弃之间做出抉择。
① 选择冷门专业还是选择热门专业 考生越来越将选报专业和毕业就业直接联系起来,一些专业由于就业前景看好,如政治经济地位高,工作条件优越,收入比较丰厚,填报的人多,形成了热门专业,反之,则形成了冷门专业。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导致的就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今天是热门专业明天可能是冷门专业。从最初的数理化热到后来的外语、外贸热,再到财会热、管理热、政法热,到目前的计算机热、电信热,反映了专业在不断顺应市场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其次,许多热门专业是建立冷门专业基础之上的,学好这些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是非常容易的,如学好数学专业,转入计算机、电子信息、经济类等专业并无太大困难,而且还大有益处。
② 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 到底是进高校求名气,还是选专业求实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专家认为应进好的学校,因为大学是通才教育,进校后还可以辅修其他专业,何况现在是终身受教育的时代,靠大学的四年教育支撑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也有专家认为选择专业应该很慎重,考生一旦进入这个专业学习,意味着以后一辈子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锁定专业虽然不能说是今后从事职业的唯一选择,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还得考生自己拿主意进行鱼和熊掌的选择。可以考虑:如果能进一所好的学校,给你带来的受益是无穷的,应予珍惜,这时你应淡化专业;如果不够进这类学校的条件,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热门专业。
③ 选择本省高校还是选择外省高校 一方面由于高校在制订招生计划时,一般在所在省的招生数总是比较多,其他省比较少,考生的心理是填报招生数多的学校或专业,寄希望录取可能性大一些。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省市的考生不愿意外出读书,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发达省的考生,从而造成本省市高校及专业过分拥挤;另一些省份的考生向往大都市和沿海省份读书,而集中填报这些省的高校,志愿过分集中导致容易落选。
④ 选择服从还是不服从 一般志愿表上有“是否服从进其他学校”和“是否服从其他专业”栏。由于现在的录取规则,如果不服从就有可能滑档,直接被录取到第一档次的院校,所以一般都要填报服从。
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应注意哪几点?
凡填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本、专科专业志愿的考生,应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贫困生要回避。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确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几个选择:报考军事类院校,可以不用交学费和生活费;报考部分师范院校和西部地区的院校,学习成本可能低点;部分艰苦行业的专业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定向奖学金。
② 国家助学贷款是助学主渠道。发放助学贷款的商业银行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讲究信用。
③ 政府、社会和大学为贫困生准备了许多帮扶措施,贫困生可以考虑得到这些扶助。
提前批是否应该重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一部分招生类别、性质、专业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学校和国家批准提前录取的一些学校集中起来,在大规模招生之前进行提前录取。这部分提前录取的院校主要有解放军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部所属院校、音乐艺术类院校(专业)及少数经批准参加提前录取的院校和专业。填报了提前录取院校(专业)的考生,即使在提前录取时落选,也不影响其在以后第一批、第二批的录取。也就是说,这部分考生多了一次录取机会。凡有意就读提前录取院校(专业)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增加被录取的成功率。如果对提前批的专业不感兴趣,则要谨慎对待。
报考小语种的考生如何填报志愿?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部分外语专业近年在部分省市实行考生自愿报名,单独加试,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有的在提前录取院校录取之前单独录取。注意报名时间,这三所院校的小语种专业可能在每年4月份就已报名完毕。报考其他院校小语种专业的考生,要按省考试院要求在相应批次填报志愿。小语种的考生要及时了解所报高校和当地省市教育考试院的填报时间要求。
高考填报志愿有哪些常见的失误?
① 预测校线不准或对自己的成绩猜估不准导致落选。由于所填报学校的调档线太高,考生成绩达不到调档线,各志愿都落空,没有机会参与投档而落选。
② 填报志愿过少落选。填报的志愿太少,如只填报一个院校志愿,填报院校落选后,再没有机会参与其他院校录取了。
③ 专业志愿填报失误落选。部分分数较高的考生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而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档案投到了学校,但高校无法满足其填报的专业志愿,被退档。
④ 填报了因身体条件高校不予录取的专业。
⑤ 相关科目成绩低。高考成绩达到了学校的调档线,但由于某一门单科成绩太低,或者与填报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没有达到学校要求,学校不予录取。此外,还有因档案内容不全、不真实等原因而落选的。
怎样避免填报无效志愿和错填志愿?
如果不注意各类学校招生范围及要求,就可能导致所填志愿“失效”。有的学校由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只限于招收某地区、某部门的考生,或招某性别的考生。如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招收“三侨”考生;市属的专科学校,在《招生专业目录》中都注明其招生区域范围,不属其招生区域范围内的考生,不能填报这些学校的志愿。从近年填报志愿的情况来看,有的考生填报不在本地区招生的学校,使这个志愿“失效”,影响了录取。要避免填报无效志愿和错填志愿,除了要认真了解各地当年填报志愿的规定和要求,了解填报学校的招生录取规则,根据当地招办公布的当年的招生计划填报志愿外,考生还要充分利用校对签字的机会,发现和纠正无效志愿和错误志愿。
什么是院校代码?
院校代码又称院校代号或学校代码,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国通用码,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数,每所高校对应唯一代码,如同各高校的身份证;如果一所高校有不同校区,也会有不同的编码。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院校代码是10054;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院校代码是10079。每所高校的全国通用码一般都会在该高校发布的《招生章程》里标注,具有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使用该编码进行高考志愿填报。
另外一种代码为4位数,是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此代码专为填报高考志愿所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湖南省的招生代码是1126,在山西省的招生代码是1041。如果同一所高校有不同层次或不同批次,其在相同省份的代码也不尽相同。如东北财经大学在湖南省的普通类代码是2018,而东北财经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在湖南省的代码是2186,之所以做这样的区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收费较高,为避免学生误报造成不必要的负担而特意设置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一定要弄清各代码的具体含义。此外,有的省份同一所高校文、理科代码有不同,还有的省份同一所高校一本招生代码和二本的又有所不同,大家在志愿填报时一定要仔细辨明。
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志愿填报时应该以各省份当年印发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为唯一依据。
网上填报志愿应注意些什么?
网上志愿填报完毕后,一定要选择“安全退出”,关闭浏览器界面,避免密码或志愿被他人修改。仔细选择各批次要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填写志愿草表。按时参加网上填报志愿,并规范操作。不按时参加网上志愿填报的,视为放弃填报志愿。网上填报志愿后,有的省市规定:未按规定时间在打印的“招生志愿表”上签字确认的,视为无效志愿。遇到不懂或不清楚的事情,一定要询问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网上填报志愿结束后,考生可以登录网报服务器查询志愿,如有问题,及时向市(县、区)招办或报名点反映。
1.1.5.2 分数线相关知识问答
怎样搜集往年高校录取数据?
搜集院校往年的录取数据,按照考生的实力,假设考生是一本批次的,应该把一本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分析到。如果是二本批次的,应该把二本所有的院校都分析到。但是如果有一些考生的目标比较明确,有些院校不想去,那么就把想去的那些目标院校逐个分析到,录取数据重点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录取人数,往年的录取人数,最好分析3年。
b.所报院校往年第一志愿上线人数。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就是全省第一志愿报考这所学校并且达到这所学校所在批次控制线的人数。
c.录取分数,所报院校每年最高分多少、平均分多少、最低分多少,包括各个专业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分是多少,尽可能要搜集到位。
d.还有近3年所录取考生的分数分布情况,比如有的院校最高分600分,最低分500分,那么录取了100个考生,这100个考生,在600分和500分之间,哪个分数段分布多少人,这些都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都搜集到。
怎样正确理解高考各种分数线和含义?
高考分数线公布后,相当多的考生和家长不明白军检线、资格线、分数线、提档线、录取线等各种线的含义,下面予以介绍。
① 军检线 军事院校的体检线。多年来一直与普通本科分数线相当,因此可以视为本科二批分数线,但有些军校的录取分较高,会在第一批录取分数线(重点线)附近上下浮动,幅度不太大。
② 资格线 招生录取的资格线,也叫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考试分数等于或超过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招生高校录取。录取时,资格线上的考生依据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录取,倘若考生对院校和专业不挑剔,专科资格线上的考生基本都会有学上。
③ 批次线 录取时的主要依据。多数省市都会按不同录取批次划定四条分数线,也有些省市录取批次更多,分数线也更多,只有考生达到或超过某批次分数线时才可能参加该批次的录取。除本科一批分数线是按招生计划的1∶1.2全省划定,其他都是按照1∶1的比例划定的。
④ 提档线 录取学校提取档案线。与录取线不是一条线。例如:本科一批院校的提档线是依据1∶1.2的比例划定的,学校会对提档线上的所有考生阅档,再把多余的20%的考生档案退回省招办,因此,提档线上的考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录取。
⑤ 录取线 各高等学校实际录取的最低分数线。由于高校录取时是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因此录取线常常会高于提档线,也可能等于提档线。
什么是录取控制分数线?
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录控线、批次线或省线)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的录取新生的各批次、各科类最低成绩标准。各批次、各科类的批次线都会不同,科类一般常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和体育类等,文史类和理工类又分为提前批次、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第四批次(高职高专批次)。录控线是确定考生录取资格、执行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院校一般只能录取所在批次线上的考生,只有招投总分达到或超过批次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被投档到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
什么是院校投档分数线?
院校投档分数线(简称投档线,也称调档线、提档线)是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在1∶(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省级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投档,自然形成调档线。通常情况下,调档线往往高于批次线,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其调档线等于批次线。考生的档案能不能投给学校,关键取决于招投总分是否达到了调档线。
例如,第一批的某高校理工类计划30人,填报该校且成绩在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有60人,省招办按招生计划数的1.2倍(30×1.2)需投档36份,计算机将这60人按招投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总分即为该校本批次理工类的调档线。学校经审阅,择优录取其中30人,将不予录取的6人档案退回省招办。
什么是录取线差?
录取线差是院校当年最低录取分数与该院校在该省所在招生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值(即,某年录取线差=当年最低录取分数-当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面对院校2020年录取情况的判断,需要知道院校往年录取数据。因为往年录取数据是我们判断2020年录取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注意全面收集目标院校往年录取数据(至少三年)。通过分析,了解目标院校往年录取线差是多少。考生可通过往年录取线差与自己高出2016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分数进行比较。
什么是志愿级差和专业级差?
① 志愿级差是指院校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2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60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20分。许多院校在确定进档考生的专业时规定了专业志愿分数级差,简言之专业级差。
② 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院校规定专业级差为5分,院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减去5分,将第三专业志愿考生的成绩减去10分……然后再排队确定,现在已经很少有高校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录取。
什么是分数级差?
分数级差包括学校分数级差和专业分数级差,具体含义是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和非第一志愿考生时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差。
① 学校(又称志愿)分数级差 高校在招生章程中一般都表示不拒绝招录非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但同时也会做一些限制性规定,这些规定通常如下。
a.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有些高校预备一定名额(或在该省市招生计划的约5%名额)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b.设志愿分数级差,对志愿分数级差的表述不尽相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未明确具体分数。如北京大学规定: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不低于已投档的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北大最低分与平均分之差一般在20分左右)。
第二种,公布志愿级差分,通常级差分在30~50分之间,但也有部分高校的志愿级差分为0分,也有高校的级差分达90分。规定非第一志愿考生按减去学校志愿级差分后的分数作为学校录取分数确定录取专业。
② 专业分数级差 专业分数级差一般在3~10分之间。进档考生录取专业时第一志愿考生,以实际考分排队。若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该生录取为该专业,若考生的成绩未达到其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专业志愿仍不能录取,再减去一个级差分参与第三志愿排序,如此依此类排。对于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则先减去一定分数后参与第一专业志愿排序,专业确定办法同前面一样。
高校最低录取线等同于该高校各专业最低录取线吗?
一个学校的最低录取线,正常情况下反映的是该学校录取分数最低的专业的分数要求,而高分专业的分数要求却要高出低分专业十几分。然而,有些考生恰恰用自己的成绩与所选学校的低分专业线对照,忽视了其他高分专业线,盲目地选报了录取分数高的专业,有的还写上不服从专业调剂,结果造成落榜。因此,既要考虑学校录取的最低线,又要考虑各分数段的人数。有条件的考生应多咨询招生院校,从招生院校获取专业录取分数的信息,算出自己的位置和进入某些专业的可能性,使学校和专业两个方面都得到兼顾。
怎样利用近几年高校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来作为参考?
家长和考生还应该特别注意三个分数线,即详细了解填报院校以往几年在本省录取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
家长、考生以及中学教师在考察以往某高校录取情况时,往往只关注该校的提档线,实际上,绝大多数高校在录取时都是依照“分数相同看志愿,志愿相同看分数;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的原则,按考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提档线实际上是一条最低程度的必要条件。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际”不仅包括提档线,还应包括录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a.该高校三年来在该省录取的最低分,意味着考生能否接近进入该校的门槛;b.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否有把握进入该高校;c.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可选哪些专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平均分,如果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附近,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大家都依据平均分很容易导致“扎堆”。
如何对付“大小年”?
“大小年”,即当年报考人数多,导致录取分数线上调,录取比例下降,第二年因不敢报高分院校而拥向低分院校,使得上一年高分院校就会出现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下降的现象。“大小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考生迷信上一年各高校录取分数线。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因为假如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非常高,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不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分数低,则都集中到这里来,分数线自然又会升高,以此循环往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关注“大年”“小年”的动向,参考几年来这个学校的录取比例的改变趋势,尽量避免掉入“大小年”陷阱。如果合理利用大小年,有时候能得到异乎平常的成功。但是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不能单纯看绝对分,而要看录取分数线和每批控制线之间的差值。因为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每年都在变,所以分数高的年份不一定难考,简单地参考往年的绝对分数会误导志愿填报。
知分填报志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知分填报志愿是指知道考试成绩后再选专业,再进行志愿填报的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实行。
知分填报志愿最主要的是理性填报志愿。一个是理性思考,再一个是思维发散,考后估分报志愿相比于考前填报志愿,学生更容易扎堆,分数因素会看得更重。例如,考后你是600分,肯定不会按580分或者是590分填志愿,考前报的时候不太详细,所以相对保守一点,考后你是600分就按600分填志愿,他也是600分就按600分填志愿,所以考后的扎堆现象要比考前严重。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分数和高校的分数对应,这样就容易撞车、扎堆,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会出现大小年的现象。这个非常重要,不要拿自己的分数对应院校的分数去填报。知分填报志愿当中既要考虑分数因素,还要考虑兴趣、爱好、潜能,还有院校因素、地域因素、经济因素等。
如何才能较有效地避免考后知分报志愿的“扎堆”现象?
① 分数线上高分段考生 根据往年录取情况,成绩遥遥领先的高分考生一般都报考名校和“热门”专业,并能如愿以偿。但不特别拔尖的考生就不一定都报北大、清华及其“热门”专业,也可以适当考虑其他名校和重点专业。
② 分数线上次高分段考生 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是比较优秀的,考生报志愿时要慎重分析当年形势,看是否出现高分集中的现象,注意报考同一所院校的考生不能过于集中,注意均匀分布,不要扎堆。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重点院校及其特色专业,选择声望高、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院校,这些院校和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是非常不错的。
③ 分数线上中等成绩考生 考后报志愿,这部分考生就不能像考前报志愿时搏一下当“黑马”了。这类考生要兼顾学校和专业。因这类考生处于中上位置,考生志愿的选择范围较广,但也容易形成“扎堆”现象。考生在选报专业的时候,可以兼顾到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根据往年录取情况和填报该学校的人数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
④ 分数线上一般成绩考生,专业优先。对此类考生而言,选择好专业比填报学校更重要,专业的选择不要人云亦云,一味地追逐“热门”,考生和家长应根据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结合个人特长和家庭条件选择专业。
⑤ 分数线上低分段考生,力保上学。这部分考生虽然分数上了线,但成绩处于下游,填报志愿时可选择报考那些历年来上线人数与计划数基本持平或相对不足的院校,避开竞争压力。也可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批录取院校的第一志愿上。
⑥ 接近而又未达到分数线的考生,争取录取。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报考历年来生源严重不足的院校和专业,增加录取机会。因为按有关录取政策,部分院校(专业)在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生源不足时,可降分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如像低于一本线10分或者20分,可以多选择农、林、水利、石油、地矿类的省外一本院校,它们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专业“冷门”,填报人数少些,往往会调低录取分数线,其实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就业状况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