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一、社区和社区网格化
(一)社区
“社区”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首次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社区”。有些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指在一个地域内,其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另有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在这里,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的地域、与社区生活相适应的规范、满足社区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
依据上述定义,社区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是一个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辖区内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它是一个地域性社会实体,具有一定的地理边界;它是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辖区内居民之间拥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需要,面临共同的问题,因而会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辖区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形成相互依存、互助互惠的内在互动关系。
(二)社区网格化
1.网格化的概念
“网格”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电力网格的划分,后来被应用于计算机等领域。本书中的“网格”是地理上的概念,具体指在城乡社区、行政村及其他特定空间区域之内划分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单元。网格化是指将城乡行政区域划分成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
2.社区网格化的概念
社区网格化将社区重划、归并、整合成若干网格单元后,整合各方面资源,组建工作责任体系,推动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向预警及时、反应快速、处理科学转化,实现实时反馈信息、降低沟通成本、提升管理效能的目的。
3.社区网格化划分原则
根据《社会公共服务网格化 第1部分:网格划分》(DB42/T 1324.1—2017),网格化的划分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①属地管理原则。应将建制式小区、独立院落整体划分成网格单元或其一部分,不宜拆分。每个社区内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宜跨社区分割。
②地理布局原则。对于地理布局,按照自然地域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同时兼顾建筑物、管理部件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穿越建筑物、管理对象。
③整体性原则。网格之间不宜有漏洞或重叠,网格划分后要保持相对稳定,每年根据需要动态调整。
④规模适当原则。以居民人口规模为基础,考虑社情复杂程度,适当控制网格规模。
根据《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GB/T 34300—2017),社会网格化的划分规范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将人、房、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构建成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人民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达到对人口进行全程、便捷、精准有效服务的目标,更好地满足人民居民的需求。
4.社区网格化划分要求
社区网格化的划分有以下要求:①应按照边界清晰、因地制宜、便于服务、全面均衡的原则,将辖区逐级划分成若干个合理规模的社会管理网格单元;②应全面梳理本辖区内地域面积、人口数量、小区数量、驻区企事业单位、商业街区等基本要素,将社区(村)、单位等人的活动空间作为服务管理的末端领域;③各级网格的范围、大小、规模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服务管理难易程度应与服务管理疏密程度成正比。
城区网格划分结合行政区域和自然地理布局,原则上按照常住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单元划分网格,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扩大或缩小规模,组织所在独立区域或居民区就近纳入居民区网络。对城乡社区内较大的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学校、医院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划分为专属网格。
农村网络划分考虑自然地域、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行政村可以将村民小组(自然村)划分为一个或多个网络。网格的划分有助于明确管理对象,进行精确定位。
每个网格应有唯一的编码,以实现网格地理信息数字化。网格编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编制并确定。
5.社区网格化的调整
根据《社会公共服务网格化 第1部分:网格划分》(DB42/T 1324.1—2017),现有网格调整分为以下三类:网格拆分、网格合并和网格撤销。根据城区和农村网格建设变化实际情况,网格调整采取单独调整或两两结合调整、三者共同调整的方法。网格调整的原则为总体稳定、适度调整,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可提出网格调整建议方案。网格调整方案提交后,由地市级相关部门进行审查论证批准后实施。
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
社区网格化服务是针对传统社区管理问题提出的新型社会管理技术。在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对网格中的成员实施服务,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在技术、资源及公共服务间建构嵌合关系,依靠“纵到底,横到边”的无缝隙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目标,是政府管理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管理流程体系。
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划分标准上,社区网格的划分主要根据楼宇和房屋的分布,涵盖的内容更广更细,基本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基本原则
1.全域覆盖
设置网格体系,应覆盖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全部服务管理对象,落实各项管理服务职能。
2.服务为先
工作人员应主动接近居民,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在落实各项管理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应着重改善面向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政务和社会服务。
3.职能整合
应改变街道条块分割的工作机制,以责任区域的形式保障工作职责落实到位,有效解决问题;突破人员分工限制,整合多项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4.规范透明
应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公开职能权限的配置、流程以及责任人员信息,接受居民监督。
5.社会协同
应改进社会服务管理方式方法,注重与服务管理对象沟通交流。发挥网格所在区域内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在政社协同中推进社会共同治理。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应当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动城乡社区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党员、楼栋长、巷道长、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或其他志愿者,积极协助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和居民调解委员会等依法律法规成立的基层居民组织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构与运行方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乡镇(街道)、社区(村)应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同级综治中心一体运行,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网格化服务管理相关工作,并与同级政务服务平台联网。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综治中心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并运用综治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和力量联动融合,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合力。将网格作为综治中心的基本单元,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和精准。
辖区内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由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网格连接成为一个大的网络,实现社区信息共享,有利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
人员构成包括领导人员、工作人员和社区网格员。领导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可由同级综治中心主任兼任,负责组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的管理工作,并可以结合实际设一名或若干名副主任。工作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同级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应统筹管理和使用。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应当为辖区内的每个网格配备社区网格员。每个网格可以配置一名或多名社区网格员。配置多名社区网格员的网格可配置网格长(图1-1)。
图1-1 某社区网格员管理结构示意图
(三)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定位
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辖区内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队伍建设与管理。
1.基本信息采集
全面采集辖区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的信息,录入综治信息系统并及时做好数据更新。
2.社情民意收集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网格走访巡查等办法,及时从居民中了解社情民意,排查、梳理、处理各种不安定因素,并按照要求,及时将相关情况录入综治信息系统。
3.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网格内社会治安、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环境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传销、非法集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邪教活动等隐患开展排查,对网格内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扫黄打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恐等方面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关方面对存在问题抓好整改,并按照要求及时将相关情况录入综治信息系统。
4.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通过定期排查、街面巡查、入户走访等,全面排查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予以化解和处置,积极协调有关调解组织和职能部门开展调处,并按照要求,及时将相关情况录入综治信息系统。
5.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
及时掌握网格内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加强人文关怀和跟踪帮扶,并协同有关部门依靠专业力量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
6.政策法律、法规宣传
向居民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村规民约,宣传普及安全防范知识,组织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基层平安创建,引导居民自觉遵纪守法,倡导文明社会风尚。
7.公共服务代办
可以结合实际,协同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以及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等政务服务平台,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计划生育等方面,为网格内的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
8.开展数据分析
通过对综治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研判应用,研究把握本地区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状况的规律特点和趋势走向,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9.参与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主动衔接各部门,协助做好网格内平安创建活动。
10.其他
落实党委、政府或者上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特征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体现出标准化、民主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的特征。
①标准化是指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网格单元;
②民主化是指以人为本,真正了解和满足居民的所想所愿,得到居民的认同;
③信息化是应用基于互联网、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先进科技,尽可能整合和调度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信息,让这些资源为社区居民所用。通过提高信息传播的速率,实现社区管理的高效运转;
④动态化则表现在依托数字化的移动终端或信息平台,实现对社区大小事务的移动管理和动态追踪,以便随时跟踪进度及时向居民反馈。
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管理融合于服务当中,以其科学高效、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满足新形势下居民们多样化的需求,合理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社区管理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点在于其应用的范围实用性强,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较强的参与感。一方面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引导组织社会团体减轻政府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公民的集体荣誉感。重视社区居民的意见并认真听取采纳,将居民意愿传达至政府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