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版前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与事故灾难休戚相伴的过程,人类崛起的历程是一个与灾难事故斗争的坎坷历程。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事故灾难真可谓是随时出现、随处发生、如影相随。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各类安全问题更是此起彼伏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当我们翻开报纸、浏览新闻网页或收看电视节目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故灾难竟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因此,当谈起安全的重要性时,说“安全超越一切之上,在任何时候它都要有绝对的优先权”是绝不为过的。最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安全理念与认识已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践行。

但是,你知道上述安全理念与认识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认同与践行的根本原因吗?毋庸置疑,这主要是得益于近数年来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大力建设、弘扬和研究。在这里,也给出开篇问题的答案:事故灾难难免会发生,但拥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必能使生命多几分呵护,必能使生命免遭无数次因事故灾难而造成的“创伤”。说起安全文化,固然无所不在,古今皆有,东西方皆有,人人皆有。但当提及现代意义上和学术讨论中的“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文化学”时,都还极为年轻。

——“安全文化”一词也许你已听过不止一次了。因为,在安全科学领域,安全文化不再是一股涓涓细流,它早已呈现出大江的磅礴之势。但是,你曾听过“安全文化学”吗?你曾系统学习过“安全文化学”吗?若尚无,你是否已经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安全文化学作为研究安全精神养料,探索积极安全人性,追求卓越安全价值,把握安全哲学理性,揭示安全管控之道,阐释安全教育取向,塑造理性安全认识,修炼安全良习美德,凝重安全责任担当,展示安全知识技能,体现安全事业之美的艺术,理应成为我们安全同仁,乃至所有智者的必修课。

——学习安全文化学,可让你爱上一门研究安全文化的学问;可让你拥有一把理解安全文化的钥匙;可让你掌握一套研究安全文化的方法;可让你打开一组审视安全文化的视角;它可让你解开一团建设安全文化的疑惑;可让你明白一簇弘扬安全文化的价值。安全文化学真是一门非常值得你学习的崭新学科,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亟需安全文化学的引领。

——研习研讨安全文化,补充补给安全营养;品读品论安全文化,谱写谱纪安全华章;促建促生安全文化,筑牢筑强安全防线;传承传播安全文化,承领承载安全发展。

目前,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更是由政界、学界逐步深入至全社会。安全文化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安全科技工程学界,诸多学科领域均已开始涉猎和关注。从领域范围来看,它更是渗透得极其广泛,无孔不入。当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安全少灾寄希望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时,这本应是大好事,但也使大多真正研究安全文化者倍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反倒一时不知该如何谈论和研究安全文化——这就叫做“安全时势”比人强,它也是一种安全文化现象。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及代码》(GB/T 13745—2009)正式列入“安全文化学”条目。从学术角度来讲,从“安全文化”到“安全文化学”绝非仅为一字之差,而是安全文化研究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形象地讲,“安全文化学”应是安全文化大洪流中的大动脉,是安全文化交响曲中的名乐章!

开展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基础理论研究并非易事。在写作初期,著者把它同时定位为一本专著和教材来撰写,提出“夯基础,传精髓,展全貌,教方法,激思维,拓视阈,拔高度,接实际,顺思路,提问题,解迷窍,促发展”36字撰写要领,也曾专门撰写发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刊载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4):32 38)的研究论文,探讨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的架构设计。但在书稿有了雏形时,著者发现,由于内容的繁杂及一些理论尚未成熟,本书作为教材实在有点欠妥。因此,先把它主要定位为一本专著来撰写。当然,也不妨尝试把它作为一本安全文化学教材来使用。本书内容体系结构见图1。本书力求突出以下8个主要特点。

图1 本书内容体系结构

第一,系统性强。本书是一本系统地阐释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的著作,它从安全文化概念开始,对安全文化学的形成发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原理、学科分支、外延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展示,是目前学术界最关心、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全面的安全文化学理论的展示。此外,本书亦系统地探讨了安全文化学实践基础与实践典例。

第二,理论性强。本书的中心内容是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对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基本问题、主要学科分支、外延及基础性原理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和论述,做到问题有出处,说明有理由,讨论有结果;同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还可指导现实中具体的安全文化实践。

第三,基础性强。本书旨在阐明安全文化学的研究与发展的根基,即基础性问题、学科体系架构、学科基础性原理、研究方法论及实践应用基础。因此,本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

第四,针对性强。本书对于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安全文化大建设、快发展与广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从理论角度理清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学科体系架构与学科基础性原理;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掌握研究认识与建设安全文化,以及开展安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第五,学科性强。本书一开始就立足于学科建设高度,来开展安全文化相关研究和探讨。故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的探讨。因此,它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均具有较强的学科性。

第六,前沿性强。作为以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的一本著作,必须在诸多安全文化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吸纳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可行的创新性研究。

第七,实践性强。本书是基于已有的大量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总结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而成的,且本书详细探讨了安全文化学实践基础与实践典例,故其也不失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八,严谨性强。为增强本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本书主要是融著者近年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30多篇安全文化学研究论文和成果而形成的,特别是著者曾专门撰写和发表论文来探讨本书的整体框架。从这一角度来讲,它具有较强的严谨性。

看到努力已久的心血终于著成书,著者自然有一种收获的喜悦,这是一种非文字工作者难以了解的体验。需说明的是,本书凝结了我们多年思考的结晶,绝非拼凑之作。但由于是首部以“安全文化学”命名的著作,以及时间仓促,资料占有不全,有些问题尚未组织充分讨论,特别是著者心得、水平与精力的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和指正。

最后,著者衷心感谢在本书的撰写中提过许多宝贵建议的朋友们和书中引用的相关文献的作者们,向国内外诸多安全文化研究前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8)的资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王秉,吴超

2017年5月于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