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肌损伤的酶学标志检测方法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一)肌酸显色法测定肌酸激酶总活性
1.原理 磷酸肌酸和二磷酸腺苷(ADP)在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催化下,生成肌酸和三磷腺苷。肌酸与二乙酰(2,3-丁二酮)及α-萘酚结合生成红色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红色深浅与肌酸量成正比,据此求得血清中CK活性。Mg2+为激活剂,半胱氨酸供给巯基,氢氧化钡和硫酸锌沉淀蛋白并中止反应。
2.主要试剂
(1)混合底物溶液:预先配制Tris-HCl缓冲液(pH 7.4)、12mmol/L磷酸肌酸溶液(-25℃保存)、4mmol/L ADP溶液(-25℃保存)。临用前将三溶液等量混合,然后按每9mL混合液中加入盐酸半胱氨酸31.5mg,调pH值至7.4,置-25℃或冰盒中保存,可用1周。若空白管吸光度太高,表明有游离肌酸产生,不能再用。
(2)配制沉淀剂:50g/L硫酸锌溶液和60g/L氢氧化钡溶液。
(3)配制显色剂:先配制碱储存液(含NaOH 60g/L和Na2CO3128g/L),临用前再以碱储存液为溶剂配制40g/Lα-萘酚溶液;配制10g/L的2,3-丁二酮溶液作储存液,临用前蒸馏水作20倍稀释。
(4)配制1.7mmol/L肌酸标准液,在冰箱保存可用数月。
3.操作步骤 肌酸显色法测定CK操作步骤见表3-2。
表3-2 肌酸显色法测定CK操作步骤
单位定义:1mL血清在37℃与底物作用1h产生1μmol肌酸为1个CK活力单位。若将此单位乘以1000/60(或16.7),即为国际单位(U/L)。
计算公式如下:CK单位=(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标准管中肌酸含量(μmol)×[1/反应时间(h)]×[1/样品量(mL)]=(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3.4
4.参考范围 成人血清:8~60U/L。
5.评价
(1)肌酸与α-萘酚溶液及2,3-丁二酮产生红色化合物的反应并非肌酸所特有,精氨酸、胍乙酸及肌酐均可起反应。在肾衰竭及某些代谢病时,此类物质含量较高,应注意做血清空白对照。实验所用α-萘酚应为白色或略带黄色之结晶,如颜色过深,应在乙醇中重结晶后再用。
(2)本法的线性范围在200U/L,当血清CK活力超过200U/L时,需用已知较低CK活性的血清稀释后再做,经计算得出结果。如用生理盐水稀释,CK活性将随血清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因为血清中存在内源性的抑制剂。
(二)酶耦联法测定总CK
1.原理 在CK的催化下,磷酸肌酸与ADP反应生成肌酸和ATP;随即在己糖激酶(HK)催化下,生成的ATP使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G-6-P);再在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G6PDH)催化下,G-6-P与NADP+反应,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和NADPH;在340nm波长下,监测NADPH的生成速率,即代表总CK活性。反应过程如下。
2.主要试剂 由试剂盒提供,各厂家试剂盒可能会略有不同。试剂1主要含咪唑缓冲液(pH 6.7)、D-葡萄糖、醋酸镁、五磷酸二腺苷、N-乙酰半胱氨酸、己糖激酶、G6PDH、ADP、AMP、NADP+等(N-乙酰半胱氨酸供给巯基,保持CK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不被氧化;Mg2+作激活剂;血清中Ca2+是Mg2+的竞争性抑制剂,EDTA可消除Ca2+的影响,且有利于试剂的稳定;AMP和五磷酸二腺苷可抑制腺苷酸激酶的活性)。试剂2为磷酸肌酸。
3.操作步骤
(1)以半自动分析仪为例,操作如下。
①取2mL试剂1与100μL血清置测定管中,混匀,37℃水浴5min。
②加入500μL已预温的试剂2,混匀,移入比色杯中,立即放入37℃恒温比色槽。
③待延滞时间150s后,在340nm波长处,连续监测吸光度变化速率(读数时间150s),以线性反应期吸光度的增加速率,计算血清中CK的活性。
(2)如为自动分析仪上机操作,则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设置参数。
4.计算 CK(U/L)=ΔA/min×106/6220×26=ΔA/min×4180
式中,6220为NADPH在340nm的摩尔吸光度,26为反应液总体积与血清用量的比值。ΔA/min为平均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
5.参考范围 ①成年男性血清参考范围为38~174 U/L;②成年女性血清参考范围为26~140 U/L。
6.评价
(1)酶耦联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灵敏、快速,为IFCC推荐方法。
(2)最好采用血清标本,勿用柠檬酸盐、EDTA和氟化物作抗凝剂,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黄疸和高脂血症可干扰测定。
(3)红细胞中虽不含CK,轻度溶血对测定无影响,但中度和重度溶血时,红细胞释放的腺苷酸激酶(AK)可催化2ADP→ATP+AMP,红细胞中还会释放ATP及6-磷酸葡萄糖等干扰测定,影响结果。其余同肌酸显色法评价(2)。
(三)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MB同工酶
1.原理 预先加入抗肌酸激酶M亚基抗体,完全抑制CK-MM和半抑制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活性,在后续反应中,仅肌酸激酶B亚基催化磷酸肌酸与ADP的反应。其后续反应及测定原理同前述的酶耦联法测定总CK。但测得的是肌酸激酶B亚基的活性,结果乘以2即为CK-MB的活性。
2.主要试剂 由试剂盒提供,各厂家试剂盒可能会略有不同。试剂1主要含咪唑缓冲液(pH 6.5)、葡萄糖、醋酸镁、五磷酸二腺苷、N-乙酰半胱氨酸、己糖激酶、G6PDH、ADP、AMP、NADP+、抗肌酸激酶M亚基抗体等。试剂2主要为磷酸肌酸、咪唑缓冲液(pH 8.5)。
3.操作步骤 按说明书要求设置参数,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4.计算 计算公式同酶耦联法,所得结果为CK-B(U/L)。
CK-MB(U/L)=CK-B(U/L)×2
5.参考范围 成人血清参考范围为0~10U/L,或CK-MB活力占总CK活力的5%以内。
6.评价
(1)本法是假定标本中无CK-BB或CK-BB活性极低,若某些疾病致CK-BB异常升高,则可使CK-MB测定结果假性偏高,有的甚至高于CK。
(2)CK-BB(免疫球蛋白复合物)会被当作B亚基测定,如CK-MB的活性超过总CK活性的20%,应怀疑有CK-BB存在。
(3)线性范围为500U/L,其余评价同酶耦联法评价(2)和(3)。
(四)全血快速定性检测CK-MB质量(CK-MB mass)
1.原理 CK-MB质量(CK-MB mass)可用固相免疫层析法试条快速测定。
2.操作步骤 吸取肝素化或EDTA抗凝的全血150μL加入样本孔,由于膜的作用将血细胞同血浆分离(3min内),定量的血浆随即迁移,标本中的CK-MB同染料标记的CK-MB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被固定在测定线上的抗CK-MB抗体捕获而显色。过量的标记抗体继续移动在质控区结合形成沉淀线。阳性检测结果会出现两条沉淀线,阴性结果只有一条质控线。如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质控线出现,则视为无效,必须重新测定。
3.评价 此项试验同其他的CK同工酶无交叉反应,胆红素、血红蛋白和三酰甘油不影响结果。
目前已经有ELISA方法定量检测CK-MB的试剂盒,抗干扰和特异性进一步增强,并可较精确定量。
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一)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总活力
1.原理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催化L-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和2,4-二硝苯肼反应,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在碱性溶液中呈棕红色。其颜色深浅与丙酮酸浓度呈正比,由此计算酶活力单位。
2.主要试剂
(1)底物缓冲液(含0.3mol/L乳酸锂,pH 8.8)。
(2)11.3mmol/L的NAD溶液,4℃保存可用2周。
(3)1mmol/L的2,4-二硝基苯肼溶液。
(4)0.5mmol/L丙酮酸标准液。
3.操作步骤
(1)血清0.01mL(另设立对照管)+底物缓冲液0.5mL“37℃水浴5min”测定管加NAD溶液0.1mL,对照管不加→37℃水浴15min→2,4-二硝基苯肼0.5mL,以及NAD溶液0.1mL(对照管不加)→氢氧化钠溶液5.0mL终止反应→室温放置5min后,波长440nm,比色杯光径1.0cm,用蒸馏水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以测定管与对照管吸光度之差值查标准曲线,求得酶活力。
(2)标准曲线:按表3-3制作。
表3-3 标准曲线绘制步骤
室温放置5min,波长440nm,比色杯光径1.0cm,用B管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并与相应的酶活力单位数绘制标准曲线。
(3)金氏单位定义:以100mL血清,37℃作用15min,产生1μmol丙酮酸为一个单位。
4.参考范围 190~437金氏单位。
5.评价
(1)乳酸锂、乳酸钾、乳酸钠都可作为乳酸脱氢酶底物,其中乳酸锂为稳定性较好的固体,容易称量,故常选用。后两种为水溶液,如保存不当易产生酮酸类物质,抑制酶反应,且含量不够准确,所以一般不选用。
(2)除二乙醇胺缓冲液外,也可用Tris或焦磷酸缓冲液。金氏法以前用pH 10的甘氨酸缓冲液,但甘氨酸对LDH有抑制作用,所以现一般改用二乙醇胺缓冲液,这样LDH增高时的检出率加大。
(3)血清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时,IgA、IgG、IgM可与LDH形成复合物,对LDH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使测得活性降低。
(4)因红细胞内LDH浓度为血浆中的360倍左右,因此轻微溶血即可引起LDH浓度增加,为防止LDH从红细胞中逸出,标本必须在采集后2h内离心;离心不彻底的抗凝血,因血浆中富含血小板,同样可引起LDH假性升高。由于LDH-4和LDH-5对冷敏感,所以常规分析的血清应该储存在室温下,室温下血清可稳定至7天。
(二)连续监测法测定LDH总活力
1.原理 LDH催化的反应如下。
当pH在8.8~9.8之间时,正向反应(a)发生,此时在340nm处测得的NADH的吸光度增加,其增加的速率与标本中LDH的总活力成正比关系。IFCC推荐在30℃时测定正向反应,测定正向反应是全自动生化分析的主要方法。
当pH在7.4~7.8之间时,逆向反应(b)发生,在反应过程中,丙酮酸还原成乳酸,同时NADH氧化成NAD+,引起340nm处吸光度下降,其下降速率与标本中LDH活性呈正比关系。
2.主要试剂
(1)正向反应(a)的主要试剂:pH值范围:8.9±0.1;Tris-HCl 150mmol/L;L-乳酸锂(MW96.01)50mmol/L;NAD(酵母,MW663.4)6mmol/L。另外以1mL乳酸锂Tris缓冲液(含Tris 52.5mmol/L,乳酸锂52.5mmol/L)加4.2mg NAD+配制底物应用液。
(2)逆向反应(b)的主要试剂:pH值范围:7.5±0.1;Tris-HCl 150mmol/L;NAD(酵母,MW663.4)0.2mmol/L;EDTA-Na25mmol/L;丙酮酸1.2mmol/L。
3.操作步骤
(1)正向反应(a)的主要操作步骤(以半自动分析仪为例)
①血清稀释度:血清50μL,加37℃预温底物应用液1.0mL,立即吸入自动分析仪,血清稀释倍数为21。
②主要参数:系数:3376;孵育时间:30s;连续监测时间:60s;波长:340nm;吸样量:0.5mL;温度:37℃。
③计算:LDH(U/L)=ΔA/min×3376。
(2)逆向反应(b)的主要操作步骤
①在光径1.0cm比色杯中,加入血清50μL和NADH-Tris-EDTA缓冲液2.0mL,混匀,37℃预温5min(消除血清标本中内源性α-酮酸对NADH的消耗)。再加入0.2mL已预温的丙酮酸溶液,混匀,记录340nm波长处吸光度的下降速率(-ΔA/min)。
②计算:LDH(U/L)=ΔA/min×7234。
4.参考范围 ①LDH-L法:109~245U/L;②LDH-P法:200~380U/L。
5.评价
(1)正向反应以L-乳酸锂和NAD为底物,为乳酸→丙酮酸的反应(简称LDH-L法);逆向反应以丙酮酸和NADH为底物,为丙酮酸→乳酸的反应(简称LDH-P法)。作为IFCC的推荐方法,LDH-L法的主要优点有:乳酸盐和NAD底物液的稳定性比丙酮酸盐和NADH底物液的稳定性好,前者冰冻保存可稳定6个月以上,后者只能保存数天;LDH-L法的线性范围也较宽,重复性比LDH-P法好。
(2)由于逆向反应速度比正向反应速度快,且测定方法不同,参考范围也有所不同,LDH-P法的参考值约为LDH-L法的2倍。
(3)LDH-P法中,如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NADH的稳定性较差,此时可于试剂中加入EDTA以螯合金属离子,增加NADH的稳定性。
(4)关于内源性α-酮酸对NADH的消耗问题(LDH-P法),有学者认为需要3~5min预孵育期,但也有学者认为内源性反应不会显著改变,ΔA/min的值,各实验室最好通过预试验确定。
(5)其余同比色法评价(4)。
(三)选择性测定LDH同工酶LDH1
1.原理 LDH是由H亚基和M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共有五种LDH同工酶(LDH isoenzyme)。LDH1的组成为H4,通过选择性抑制M亚基,即可检测LDH1。
(1)化学抑制法:将1,6-己二醇或高氯酸钠加到含样本的反应液中,选择性地抑制含M亚基的LDH同工酶,由于LDH1由4个H亚基组成,因此只有LDH不被抑制,可被测定。
(2)免疫抑制法:将抗M亚基的抗体加入,与含M亚基的同工酶形成免疫复合物,离心移去免疫复合物,上清液中只有唯一不含M亚基的LDH1被测定。
2.主要试剂 除化学抑制剂或免疫抑制剂外,其余试剂同比色法或连续监测法。
3.操作步骤 除先行抑制外,其余步骤同所选方法(比色法或连续监测法)。
4.参考范围 ①化学抑制法:15~65U/L;②免疫抑制法:18~34U/L。
5.评价 免疫抑制法的特异性较化学抑制法好,且经离心去除沉淀后再行下一步测定,对后续测定影响较小,所以该法较理想,但抗体较贵。其余评价同比色法或连续监测法。
(四)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LDH同工酶
1.原理 LDH由M和H亚基组成,H亚基含较多的酸性氨基酸,在碱性缓冲液中带有较多的负电荷,因此含H亚基多的LDH同工酶在电泳时迁移快,加之各同工酶分子形状不同,它们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后可分离成五条区带,从阳极到阴极分别为LDH1、LDH2、LDH3、LDH4、LDH5。经酶染色后用光密度计扫描,即可计算出各同工酶百分比。
2.主要试剂
(1)基质-显色液:①乳酸溶液:85%乳酸2.0mL用氢氧化钠调pH值至7.0;②lg/L的吩嗪甲酯硫酸盐溶液;③1g/L NBT溶液;④10g/L NAD+溶液。临用前分别顺次吸取四种溶液4.5mL、1.2mL、12mL、4.5mL,混匀即为基质-显色液。
(2)其余试剂:如电泳缓冲液、固定漂洗液等,均按电泳常规试剂配制。
3.操作步骤 常规制作5g/L琼脂糖凝胶板,根据LDH总活性大小加样20~40μL。电泳条件为:①电压:75~100V;②电流:8~10mA/板;③电泳时间:30~40min。
将基质-显色液与经沸水融化的8g/L琼脂糖凝胶液,按4∶5的比例混合制成显色凝胶,避光置于50℃水浴中备用。电泳结束后,取下凝胶板置于铝盒中,立即用滴管吸取显色凝胶液约1.2mL滴于电泳板上,使其自然铺开,完全覆盖。待显色凝胶液凝固后,置铝盒于37℃水浴中保温1h。显色完毕后,常规固定和漂洗凝胶,置光密度计中于570nm波长处扫描,即可求出各区带的百分比。
4.参考范围 ①LDH1:(28.4±5.3)%;②LDH2:(41.0±5.0)%;③LDH3:(19.0±4.0)%;④LDH4:(6.6±3.5)%;⑤LDH5:(4.6±3.0)%。
5.评价
(1)基质-显色液中的递氢体对光敏感,所以显色液需避光保存和使用,否则显色后凝胶板的背景色深;NBT被大量用来证实同工酶的活力,但非脱氢酶也可导致非特异染色,在相当于LDH1和LDH3的位置出现干扰。
(2)LDH同工酶电泳时可观察到电泳谱带变宽的现象,如电泳谱带宽度为LDH1>LDH2>LDH3>LDH4>LDH5,则为H亚基的H'变异;如LDH1<LDH2<LDH3<LDH4<LDH5,则为M亚基的M'变异。LDH同工酶变异往往可造成对测定结果的错误解释。
(3)其余评价与普通琼脂糖电泳相同。
三、糖原磷酸化酶及其同工酶BB
(一)比色法测定糖原磷酸化酶
1.原理 根据糖原分解第一步的逆反应,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P)催化如下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液中磷酸的含量来确定酶活性。
2.主要试剂
(1)混合缓冲液(pH 8.6):40mmol/L甘氨酰甘氨酸,30mmol/L巯基乙醇,8mmol/L EDTA。
(2)3.3%糖原溶液,83mmol/L的葡萄糖-1-磷酸,5mmol/L AMP。
(3)2%十二烷基磺酸钠,35mmol/L硫酸溶液,氨基萘磺酚酸。
3.操作步骤
(1)于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溶液:待测血清250μL,混合缓冲液250μL,3.3%糖原溶液300μL,83mmol/L葡萄糖-1-磷酸溶液200μL,5mmol/L AMP液200μL。
(2)37℃水浴4min、64min、124min后,分别取反应混合液200μL,加入2%十二烷基磺酸钠1.2mL,35mmol/L硫酸溶液1.2mL,以及氨基萘磺酚酸后混匀,室温下显色30min,在700~730nm波长处读取吸光度值。
(3)单位定义:以每毫升血清每分钟生成的磷酸mmol数表示其活性(即mU)。
4.参考范围 各实验室自己建立。
5.评价 本法以反应生成的磷酸为目标物来指示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因此在试剂配制和分析中,应注意含磷酸基团物质的干扰。
(二)ELISA法测定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1.原理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人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lycogen phosphorylase-BB,GP-BB)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人GP-BB、生物素化的抗人GP-BB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GP-BB呈正相关。
2.主要试剂 由试剂盒提供,主要包括酶联板、样品稀释液、检测稀释液、底物溶液、浓洗涤液、终止液等。
3.操作步骤 各试剂在使用前需平衡至室温。分别设空白孔、标准孔、待测样品孔,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处测量各孔的吸光度值。
以标准物的浓度为横坐标(对数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普通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值由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或用标准物的浓度与吸光度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将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方程式,计算出样品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
4.参考范围 为1.6~19μg/L。
5.评价
(1)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应先稀释后再测定,最后乘以稀释倍数。
(2)洗涤过程应充分,否则易造成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