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与父母对着干是典型的叛逆行为
叛逆期案例
君君妈妈发现:自从上了三年级,自己的宝贝儿子好像吃错了药似的,你喊他向东,他偏偏向西;你让他穿衣服,他就偏偏去叠被子;你让他吃饭,他却专心致志地看电视,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为此,爸爸无奈地称君君是个“小倔驴”,没少冲君君吹胡子瞪眼。但是君君面对面色微愠的父母,仍然我行我素,毫不悔改。
结果,在“十一”长假中,爸爸终于忍无可忍地对君君施行了“家法”,本以为在“武力”威胁下,君君的行为会有所收敛,谁知道君君的“倔驴”行为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以前君君对爸爸妈妈的话多少还能照着做,现在君君“明目张胆”地跟爸爸妈妈对着干。爸爸妈妈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是想方设法地去做。例如在早晨上学的路上,他故意挣脱妈妈的手,闯了红灯,当时真的把妈妈吓坏了。
面对君君的反常行为,爸爸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向君君的班主任求救。班主任听了君君父母的描述后显得非常吃惊,她对君君父母说:“君君在学校是个很守纪律的孩子,对老师的话也都认真执行,完全没有异常表现。”
听了老师的话,君君父母更是疑惑了:为什么君君在学校能够听老师的话,做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怎么一到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了呢?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与父母对着干是典型的叛逆表现,妈妈要耐心疏导
天真活泼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正值“七岁八岁讨人嫌”阶段的孩子,除了天真活泼,似乎还夹杂着些许让家长无可奈何的“叛逆”。家长越是不允许的事情,孩子却偏偏要去“触雷”:让他穿鞋,他却穿衣;让他慢点儿走路,他却一路小跑……孩子似乎有意地挑战家长的忍耐极限,用反抗行为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常常惹得家长怒火中烧,最后不得不用“武力”来捍卫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实际上,步入小学阶段以后,随着知识的积累、心智的成熟,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加,孩子对于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当父母的命令引起孩子的不满时,孩子就会出现情绪上的排斥,故意与父母作对,这是典型的敌视父母权威,以盲目反抗来发泄不满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后,一味地打骂孩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大多数和父母作对的孩子不会惧怕父母的暴力,相反地,也许会导致越打越皮,越打越不听话的后果。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家长再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就真的不容易了。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处理这类情况,家长不妨参照“巴纳姆效应”解决难题。
巴纳姆效应又称暗示效应。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而孩子恰恰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群体。孩子与家长对着干体现了孩子的性格刚毅,而暗示效应正好起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让孩子在无形的影响下,“融化”他的反抗行为,自发地改变思想,从而真正地改正其作对的行为。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迂回式地指引孩子
在巴纳姆效应中,情绪低落、渴望被理解的人是很容易被暗示的。当孩子出现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的情况时,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很挣扎的。所以,此时的家长应该试着理解孩子内心的困扰,用迂回的方式指引孩子,让孩子的内心放松警惕,平易地接受父母的建议,而不是采用“以毒攻毒”的专横方式解决问题。
虹虹盼望的暑假终于来了!在放学的路上她就幻想着每天早晨迎着太阳在公园里和好朋友小婉一起练习为国庆节编排的舞蹈,跳累了还可以在湖边写生,多美好的暑假呀!虹虹想到这些,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刚进家门,虹虹妈妈就拿过一堆补习班的简介,兴冲冲地问虹虹:“闺女,你这暑假可不能松懈啊,咱们得多报几个补习班了。”
“啊……”虹虹听了妈妈的话,心里有些不太愿意,她小心翼翼地问:“那我每天早晨能和小婉练习完舞蹈再去吗?我们都说好了的。”
“那可不行!这些补习班是从早晨七点半就开始了的。你哪儿有时间去练习舞蹈啊!先上补习班,其余的等寒假再说吧!”虹虹妈妈坚决地拒绝了虹虹的请求。这下虹虹可着急了,她急忙说:“这个舞蹈是要在‘十一’表演的!不能等到寒假再练习的!”“那也不行!和学习比,什么都得靠边儿站!我跟你说,补习班一天都不许落下,你必须得去!”
虹虹看着妈妈怒气冲冲的样子,心里委屈极了,眼泪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可是妈妈依然不理睬虹虹。
第二天,妈妈亲自送虹虹去补习班。可是回家的时候,妈妈和虹虹说什么她都装作听不见。妈妈喊她洗手吃饭,她就故意用小脏手拿馒头;早晨起来虹虹也不按时起床,补习班的课每天都会迟到。妈妈知道,虹虹是在跟自己赌气呢。她想:小孩子,使使性子也就过去了。可谁知道,虹虹的性子一直没使完,等开学时,虹虹还在故意和妈妈作对。这下,虹虹妈妈心里可后悔极了。
在虹虹的例子中,其实虹虹妈妈完全可以避免虹虹的反抗行为的。虹虹妈妈可以说:“虹虹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好姑娘。学习上如果能够在暑假更上一层楼,那就太好了。你觉得用业余时间报个补习班怎么样?学习和舞蹈双优的虹虹,肯定会让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的!”这样既没有强制性地阻拦虹虹跳舞,又能建议虹虹上补习班,试想一下,在这番话语描述下,虹虹又怎么会拒绝呢?
因此,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家长也应该注意一下技巧,有时候直截了当不是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迂回式的暗示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方法二:感同身受,理解孩子的感受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孩子在思想和心智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尽管这些判断会显得有些幼稚或不足,但是孩子还是强烈地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当家长命令孩子时,往往会因为孩子的不执行而恼怒,甚至给孩子扣上“犟驴”、“死拧”的帽子。这时,家长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太过专横,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没有感觉到自己是被爱、被理解的,这才引发了孩子的反抗行为?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必定不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家长应该时常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从而避免孩子出现反抗情绪。
方法三:信任——对孩子的最大肯定
孩子故意与父母对着干,也可能是因为父母对他不信任。孩子会想:既然你这么不相信我,我何必做得那么好呢?还是破罐子破摔吧。这样就会使得事情适得其反。反之,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就能有效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减少他的逆反行为。
牛牛妈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有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刚开始,牛牛总是要零钱买零食,妈妈怕吃太多零食影响牛牛的健康就不给他零用钱了。后来,家里的零钱罐中的零钱总是莫名其妙地减少。牛牛妈妈还以为是他爸爸拿去买东西了。后来,牛牛爸爸也感觉奇怪的时候,他们才想到:会不会是牛牛拿的呢?
下午,妈妈故意把五元钱放到零钱罐旁边,偷偷地观察。果然,牛牛看了看周围,悄悄地把钱装进了口袋。当时牛牛爸爸可气坏了,他怒气冲冲地想要找牛牛“算账”。妈妈急忙拦住爸爸,故意很大声地问:“咦?我刚刚放的五块钱怎么不见了?”爸爸一愣,会意地点点头说:“不知道啊!不会是牛牛拿了吧?”妈妈坚定地说:“不可能!牛牛不是那样的孩子!他不会不经过同意就随便拿家里的钱的,那是小偷才会干的事!牛牛绝对不会的!肯定是我把钱放在别的地方了,我再找找,你可不能冤枉牛牛呀!”
说完,爸爸妈妈就回了房间。等他们再出来的时候,零钱罐边上赫然放着五块钱。从那以后,牛牛再也没有私自拿家里的钱了。
对于孩子来说,还没有很准确地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内心还很脆弱,一顿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有时候,给予充分的信任是能够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绝好办法。如果牛牛的爸爸发现牛牛偷拿零钱的行为后,打骂牛牛,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继续偷拿家里的钱,这反而会强化牛牛的错误行为。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处理问题不当而引发的后果。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纯洁的化身,而信任孩子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