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走入大众传播之门

在学生们都穿戴好设备,安静就位后,一位英俊帅气的年轻男子走入大家的视野。对于稍有些传播学知识积累的人来说,男子的面孔并不陌生,他正是传播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威尔伯·施拉姆教授。著述颇丰的他将会在接下来的四节课中,为大家讲解他对传播的看法和认识。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相遇。作为为大家讲述第一堂传播学课程的导师,我很荣幸,同时也有些困扰。我有很多传播学的知识想要与大家分享,但鉴于时间有限,我只能略作筛选。由于是大家的第一堂传播学课程,在这里我主要为大家讲解一些大众传播的入门内容。”施拉姆导师略显拘谨地说道,“现在,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在使用‘传播’这个词时,我们说的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传播学课程在最初可能都会讲解这一内容,但想要精准定义“传播”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容易。至少从传播学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许多传播学大师都给传播下过定义,我们无法确定哪些定义是对的,哪些定义是错的,似乎哪一个都能自圆其说,所以施拉姆导师所提问题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听到施拉姆导师的提问,许多同学举手示意要回答问题,施拉姆导师选择了一个胖胖的同学。

“我觉得传播与传递很相似,只不过传递可能更注重物质实体,而传播更偏重于信息之类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传播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这些信息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的传播造成了哪些结果等内容。”胖胖的李文文胸有成竹地说道。

在李文文之后,还有一些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施拉姆导师一一给予了评论,在一番讨论后,施拉姆导师收回话语权,开始了自己的讲述。

“在大家给出的众多答案中,我对于第一位同学的答案印象比较深刻,我认为传播是分享信息,这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分享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行为。简单来说,传播应该是双向的。

“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以及通过空间传达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我比较认可这一观点,我认为传播应该是对一组信息符号意向的分享。

“社会是各种关系的综合,在这些关系中,有一些信息是相互共享的。人类传播是人所进行的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是传播关系中的人让它们产生了意义。信息本身也没有意义,赋予它们意义的是人类。因此我们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去研究人,去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想要了解人类传播,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建立起联系来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在一起,他们想要去分享某种信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同,他们所携带的信息标志也会有所不同。反过来,他们在理解彼此信息时,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处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在理解彼此分享的信息时,显然会出现不小的麻烦。

“当然,传播并不都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上面我们所说的信息也不止有话语,一个手势、一种面部表情、一种声音的语调、一个信号灯标志,这些都蕴含着信息。我们在理解传播时,需要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使用和解析信息时,需要借助这种社会关系。其中最典型的传播形式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关系。

“在这种双向关系中,传播者和接受者被社会环境联结在一起,同时也被他们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的共识部分所联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才能够共享信息。”施拉姆导师似乎是口干了,说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

上面所讲的这些内容,主要是施拉姆导师对“传播的循环模式”理论的阐述,其所强调的主要是社会传播具有互动性,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仔细来看,这一理论缺少对传播者和接受者地位差别的分析。在很多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地位实际上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一理论并不适合大众传播过程。基于这一点,施拉姆导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传播过程模式,即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上面我讲到的内容可能偏离了本节课的主题,但作为一个基础知识的铺垫,大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大众传播内容的讲解。大众报刊的出现可以看作近代大众传播出现的标志,自此之后,越来越多新的媒介形式出现,开始丰富并发展大众传播的内容。

“从定义上看,大众传播被认为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使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此,我总结了一种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这一传播过程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当大众传播媒介在接收到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后,需要经历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加工和整理,随后这些信息才会变成可以被传播的符号或讯息。新闻的采编播过程所完成的正是这一工作。

“第二,信息的接受者大多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这些信息时,往往会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是双向的,每一个接受者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者。

“第三,信息在群体中传播时,往往会经过个性化的解释和加工。而当信息接受者们接到信息后,也往往会给传播者发出相应的反馈信息。这一点放在现在很好理解,当我们向朋友转述信息时,很少会原封不动地叙述信息内容,而多会或多或少地加入自己有感情的叙述。

“第四,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者的角色。这一点结合前面我所将讲的传播过程是双向的、相互联结的会更好理解(如图1-1所示)。

“上面的这些论述就是我所总结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这一传播过程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较为重要的一点。”短暂停顿后,施拉姆导师又展开了一大段论述。

听着施拉姆导师的精彩讲述,课堂上的同学们都若有所思,但又似乎都没弄明白大众传播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我可以将您所介绍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解为在视频网站上看电影,同时还不停发弹幕发表自己的看法吗?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一位瘦高的男同学举手示意,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图1-1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在进行判断之前,你需要从上面我提到的几方面内容去着手考虑。你提到这个行为中有社会媒介,有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存在信息的反馈,这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过程。而你若问这种大众传播对你个人有什么作用,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施拉姆导师说完这段话停顿了片刻,然后又开始继续说道。

“我们可以将大众传播作为个人的雷达,既可以从中观察有什么新鲜事物出现,也可以去寻求与周围的社会关系产生关联。它还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也可以用来说服和操纵别人。反过来,它也可以作为别人说服和操纵我们的工具,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很多时候,社会媒介所释放出的信号,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影响我们,长此以往我们都将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传播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娱乐享受,在视频网站上看电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娱乐享受。这是大多数时刻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传播的功能,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一点乐此不疲,这看上去很不错,但依我来看并不太好。”

解答完学生的问题,施拉姆导师结束了自己的第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施拉姆导师介绍了传播的循环模式以及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同时还对传播应用于个人的功能进行了简要论述,其内容可谓丰富。但从下课后学生们的交流和表情来看,大家似乎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了先进的智能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