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思维方法与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写材料之惑:为什么提高那么难

一直以来,笔者心中都有个大大的问号:写材料是职场的基本技能,并不高深复杂,为什么许多学历高、能力强的朋友,能够在其他领域和岗位如鱼得水,偏偏对写材料束手无策、望而生畏。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课堂上难学

提起写材料,有人会下意识认为,中文系毕业的人能写,其实这是个不小的误区。因为,中文专业的“文”,跟公文的“文”,有很大不同,最突出的是写作对象不同。根据对象不同,写作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为自己而写。主要指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抒情类的日记体,写这些文章主要是为了抒发内心情感,比较接近中文专业的“文”。在我们的教育中,从小学语文课到大学文学史,往往过于强调文学功能,忽视文字能力。其实,文学只是文字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文学偏重于审美,更多是属于少数人的追求;文字则更多是应用,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底层通用能力。

二是为别人而写,也就是为沟通而写。目的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得到别人认可,主要指应用写作,例如公文写作、申论写作、论文写作、新闻写作等。写作目的不同,思维方式就大不相同,为自己而写,主要靠发散思维、感性思维;为别人而写,主要靠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对许多人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没有经过大量实践,很难同时具备,学了中文专业跟具备写材料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画等号。

此外,两者语言风格也不同,文学作品需要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夸张、虚构;应用写作需要讲逻辑,有条理性和说服力,文字表达必须真实客观,不允许夸张虚构,也不可以太感性,不能用诗歌语言去写公文或论文。据媒体报道,曾有某地开人大会议,有干部用一首6 000字的五言长诗作报告,引起众多反对质疑之声。不同文体对文字有不同要求。诗歌要合辙押韵,读起来好听;小说要见人见景,栩栩如生。机关公文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抒发文采,展示才华,要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把工作说明白,把政策说清楚。写材料要坚持“为事而文”,不能把时间精力花在概念、词句、提法的新奇上,以及文章架构的对仗工整上。

然而,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都没有教过怎么写材料。中文专业、新闻专业虽然开设了公文写作课程,但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出校门后就直接进校门,到实战一线历练的机会较少。有的老师对党政机关公文,尤其是综合文稿写作认识不够深刻,容易对着书本讲格式、套模板。这种“模板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公文写作靠百度,给以后写材料埋下隐患。因为,通知、请示、函等相对简单的公文,的确可以模仿格式套路。但是,领导讲话稿、汇报材料、经验交流材料、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基层综合文稿,必须具备思维能力,在拥有翔实素材的基础上,归类分组、概括提炼才能写好。如果盲目使用模板套路,容易走进弯路,事倍功半。

二、单位上难学

毕业后来到单位,写材料立即成为日常事项,这个时候却往往没人教你怎么写,除非幸运地遇到懂写材料的领导。同是写材料,机关和基层同志也处于不同起点。一般来说,层级高的单位,干部理论水平相对较高,比较重视文字工作,有着“传帮带”的写作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写作水平自然容易水涨船高,就像汽车装上导航,不经意间就能开得又快又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却很难有这么幸运。一方面,基层干部大多身兼多职,要应对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很难专心写材料。另一方面,部分基层领导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也相对较弱,难以给予有效指导。甚至,有的领导不重视文字工作,觉得业务工作都忙不完,写材料就是摆花架子,做无用功。

开通公众号以后,笔者接触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笔杆子”,他们都非常渴望写好材料,但是,还是遇到自己十多年前遇到的那道难题——由于缺乏针对性指导,写材料入门乏术。即使写了多年材料,还是有不少人在认知的迷宫中徘徊—不知道什么是写材料,该怎么写材料。此情此景让人颇感无奈和感慨。其实,有此困惑的朋友,并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写材料能力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技能,在公务员入职、晋升等培训中,都应该补上如何写材料这门重要的基础课、必修课。

三、书本上难学

学校和单位都难以学好写材料,怎么办?只好上网去买一些公文写作书籍、课程和资料。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三失”。

首先,失之于“空”,那些厚厚的公文写作类“速成”“范文大全”书籍,兜售各种模板套路、速成秘籍的微信公众号、QQ群里,各种文稿分门别类、一应俱全、明码标价,甚至还分普通客户、VIP客户,俨然成为一门热闹的生意。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起步阶段,参照适合的“模板套路”,不失为蹒跚学步的好方法。但是,“模板套路”就如婴儿时的奶嘴和学步车,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权宜之计。如果依赖这种路径,容易成为长不大的公文“巨婴”,只能做低附加值的“拼凑组装”,一直停滞在公文写作价值链的最底端。

有的朋友热衷于从网上收藏、下载各种“模板套路”,但往往是“收藏即封藏,粘贴即冷冻”。那些曾经让人暗爽的“收藏、粘贴”,往往并不会“再回首”细读体会。许多人得到的,只是手指按动鼠标时刹那间的快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所以,有人称之为“知识鸦片”——不仅难以从中受益,还容易“上瘾”,让人越来越焦虑。在网上,区区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上千万字的“写作秘籍”,那些“模板套路”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个,这么多内容不容易嚼烂,反而滋长了内心的浮躁和焦虑。笔者的体会是,积累素材的最好办法还是亲力亲为、自力更生,在平时读书读报读文中,去发现、体会、摘抄,使之成为一种习惯,用日常积累的涓涓清泉滋养自己,写出好材料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失之于“偏”,大部分公文写作书籍或课程,都聚焦在“公文”二字,主要从公文格式、遣词修辞、行文规定等方面入手,逐一详细介绍15种法定党政公文,却甚少介绍基层常用,也最让人头疼的综合文稿,尤其缺乏对思维方法的介绍。其实,在15种法定党政公文里面,基层主要用到的只有6种,分别是通知、请示、函,议案、报告、纪要,其他9种基本属于下行文,主要适用于高级别机关,基层部门较少用到。百科全书式的公文学习,更适合从事公文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基层同志不需要,也没必要精通每一种公文。因为,学习者通常只会对自己用得上的知识感兴趣,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学以致用,才是精准有效的学习。

最后,失之于“高”,有些公文写作书籍的作者是上级机关的“大笔杆”,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写作能力,擅长讲解省市机关文稿的写作方法。但是,综合文稿存在“高低”“虚实”之分:上级机关的文稿侧重“务虚”,注重宏观抽象,在于把政策、理论、方向说明白,用来指导基层实践。基层文稿侧重于“务实”,主要提炼经验、汇报情况,为制定政策、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把工作说明白,语言要具体平实,不能过于抽象。基层文稿如果盲目套用上级机关的行文方式和表达语言,往往导致千文一面、空洞无物。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在初学写材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时领导开会回来说,刚才会议上省市某某领导的讲话很好,文字科室要好好学习,对写好材料有帮助。但是,每当自己拿到这些大材料,只能学习里面的政策理论精神和文字表述技巧,却很难在具体写作方法上得到启发。这个问题困扰自己五六年之久,直到做了公众号,跟朋友们交流多了,对写材料的认识深了,才逐渐明白上下级文稿之间的差异。对处于入门阶段的基层同志来说,只靠琢磨抽象的大材料,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有限。

如果要写理论性、政策性、指导性较强的大材料,“大笔杆”的写作之道无疑非常精彩,但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基层文稿的“幼小衔接”。因为,对大多数基层同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先要学会走路,甚至是爬行。最紧迫的问题不是成为省长、市长、县长的“大秘”,也不是立意高远、高屋建瓴、文采飞扬,而是能够用清晰朴实的语言把工作说明白。在此基础上,有条件、有需要、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积累练习、不断提升。

因为从课堂、职场、书本中都难以有效学习,基层同志不会或者写不好材料,其实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怀疑自己、失去信心。本书介绍的“五子棋”写作法,其原理就如造汽车。一般来说,经过标准生产线制造出来的汽车,都具备汽车的结构、功能和外形。至于造出来的是宾利还是吉利,是奥迪还是奥拓,是宝马还是宝来,就要靠技术积淀和科技含量了。同理,经过“五子棋”步骤写出来的材料,基本就是一篇合格的材料,可以把工作说明白。但是,要更进一步写出优秀的文章,把工作说精彩、说生动,还需要艰苦练习和长期积累。在写材料的进阶路上,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只能勤学苦练,一步步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