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思维方法与实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言

有一种成长叫“久病成医”

——自序

整理完书稿,心中生起一种不辱使命的轻松感,似乎这十几年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都是在为这一天准备。笔者认为,所谓“使命”,就是没有外界要求和功利目的,觉得应该做、必须做,而且似乎只有自己才能做好的事情。对自己而言,完成这本基层写材料“幼小衔接”指南,便是使命所在。

心 愿

许多心理学大师,都曾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和他们类似,自己之所以要写好这本书,是因为曾经饱受写材料的困扰和折磨,对基层写材料之苦感同身受。在好些年里,自己就像是一只负重飞行的无头苍蝇,在看不见尽头、漆黑一片的隧道里屡屡碰壁、苦苦挣扎。那时候,无比渴望有一套好学好用的写材料入门方法,让自己看到亮光、找到方向、走出迷途。

相信,这也是众多基层同人的共同心愿。遗憾的是,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公文写作书籍中,很难找到一本立足实战,为基层同志量身定做、精准导航的写材料入门书。于是,自己默默发愿:如果有一天能写好材料,就要针对所经历的痛点、难点和盲点,把基层写材料这回事说明白,让更多后来人能够顺利入门提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时候,自己跟许多人一样,还在用写议论文的那套方法来写材料,绞尽脑汁想框架、编标题、求对仗,经常写出一堆自我感觉良好的空话、套话,一直被要求推倒重写。在屡屡碰壁、头破血流之后,心底有个声音越来越强烈:写材料应该可以像制造汽车那样,经过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就能写出一篇合格的材料。为了寻找这条“生产线”,自己开始了艰难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笔者曾跟一些学习写材料的年轻朋友说:写材料虽然辛苦,但你们真的很幸运,有一条现成的路摆在面前,不用像当初的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迷宫中打转,好不容易找到出口,黄金十年已经过去。

心 得

回顾自己的写作之路,就是从“病急乱投医”开始的,直到“久病成医”。听到有人说,写材料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赶紧买一堆马哲著作来啃;听到有人说,写材料要懂逻辑,就买十几本逻辑书苦读;听到有人说,写材料要看《人民日报》,就每天阅读摘抄;听到有人说,写材料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就恶补经济、管理、哲学、心理学,等等。这样不停折腾,一年、两年、三年……直到2014年的某一天,自己终于感悟到:写不明白的根源是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是因为缺乏逻辑。如果离开逻辑思维,空谈格式、修辞、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只是水月镜花。

找对了方向,脚步才有意义。经过一番实战和积累,之前看似无用的种种“折腾”,开始发生化学反应、相互融合、自成一格。尤其是在得到APP上所学的几十门课程,帮自己推开了跨界融合之门,开始跳出“材料”看“材料”。同时,念念不忘的“幼小衔接”指南——“五子棋”写作法也慢慢成型。这套方法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切入点,融合唯物辩证法、结构化思维和刻意练习理论,旨在为基层文字工作者提供一份精准的入门“思维导图”。一位朋友看了这本书稿感叹道:“写了十五年材料,看到这套方法,才明白什么是写材料。”

为了推广“五子棋”写作法,2017年7月,笔者开通“小二哥悟”公文写作公众号,分享写材料的所思所悟、酸甜苦辣。三年多来,通过写文章、录视频、作分享,自己对写材料有了更本质、更丰富、更系统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书稿雏形。需要说明的是,这套方法源于基层、注重实战,并非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和权威表述,肯定存在不够严谨,甚至有争议之处。毕竟,笔者不是从事公文写作研究的专家学者,写这本书纯属“业余爱好”。只是因为在这条路上“掉坑”实在太多,摔得太疼,忍不住想把这些“坑”标注分享出来。

心 声

基层写材料之路道阻且长,堪称“马拉松”中的“马拉松”。笔者平台低、底子薄,高度和水平非常有限。然而,凡事有失必有得。就像开车那样,习惯用导航,虽然开得又快又顺,司机却不易认路;没有导航,靠自己摸索,虽然跌跌撞撞,却能对每条小路、每个岔路口了如指掌。作为“久病成医”的过来人,自己十分清楚,在基层文稿写作这条路上,有哪些坑、有哪些岔路、该往哪里走……还在“坑”里的朋友请相信,世界那么大,你今天遇到的坑,早就有人爬出来过,总有人会用更好的方式在做你现在做的事,你要做的只是跟进学习。

相对于那些玄奥高深的阐述,基层同志可能更需要、更喜欢这种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的“土特产”。相信,在阅读过程中,“原来要如此写材料”的顿悟会伴随始终,满满的获得感将不断刷新认知。然而,“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方法只是方向和道路,不可能替代脚步。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一定是不容易的,可能不乏乐趣,但一定充满困难。千万不要奢望掌握方法之后就是一片通途,甚至一劳永逸。因为,手中的地图再精准、再熟悉,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爬的山还是要爬,该蹚的水还是要蹚,该吃的苦还是要吃。而且,付诸行动后的艰难往往超乎想象。不同之处在于:方法正确会让苦越吃越少,离目标越来越近;方法错误会让苦越吃越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笔者跟大多基层同人基础相当、经历相似、感受相近,自己能做到的,大家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能够做得更好。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朋友,在写材料征途中精准辨向、行稳致远,轻松度过“懵懂迷茫”的入门期,顺利迈过“呕心沥血”的相持期,在最短时间里得到“会心一笑”的释然与放松。与文稿材料之间,逐渐从“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相对无言、孤独无奈,来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惺惺相惜、彼此成全。

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自己不断感悟到:真正的收获都是广结善缘的水到渠成和利人利己的彼此成全。本书得以付梓面世,离不开贵人相助、高人指路。借此机会,向长期指导、鼓励自己的陈利群、金常德两位老师致谢;向原中山市外事侨务局的兄弟姐妹们致谢;向长期关注支持公众号,热心提供评改例文的朋友们致谢。没有大家,就没有笔者的进步,没有这本书。谢谢。

何剑文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