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写材料的坐标
2.1 写材料是什么?系好文稿写作的第一粒“纽扣”
在机关工作中,经常要写材料,但是,如果再问一下:什么是写材料?很多人可能就答不上来,犹如面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从逻辑上来说,准确了解一个事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掌握概念的内涵,就是给这个东西下定义,搞清楚它是什么。另一方面,要认识概念的外延,就是搞明白这个东西有什么,包括什么。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入手,一起掀开“写材料”并不神秘的面纱。
一、认识写材料“是什么”
“写材料”只是一种通俗说法,难以找到标准定义,也存在诸多误解。比如,有人把写材料等同于写作文,有人觉得写材料只是文字功夫,有人觉得写材料适合文科生……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如何认识写材料是文稿写作的“第一粒纽扣”,认识错了,方法也就错了,就会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笔者结合实践和思考,对写材料下了三个定义,尝试从不同侧面说明其内涵和本质。
首先,从理解公文的角度来看。顾名思义,所谓公文,就是把对公(工作)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认识第一位,表达第二位,公文姓“公”不姓“文”,对工作认识不到位,表达肯定不到位。正如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用哲学》中所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1)所谓“功夫在诗外”,对“笔杆子”而言,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问题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根据上面对写材料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等式:写材料=认识+表达。“认识”包括“熟知”和“真知”两个层次。“熟知”,就是要熟悉业务,对近年来的重点、亮点工作了然于胸,这样才能避免词不达意、表达空洞。也就是常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知”,是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工具,进行归类提炼,得出对工作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认识就像是楼房的地基结构,文字表达就像是装修装饰,如果地基结构不合理,装饰再豪华都是危房。高质量文稿应该是“对共性的个性化表达”“对原则性的灵活性表达”,既要地基牢固,又要装饰美观,让外行听得懂,内行听了服。
正如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朱维群在《改改我们的文风》一文中说到:“毛泽东是文字大家,他的诗词风采,很难有人企及。但是他在讲工作的时候,文字是非常朴实简明的。”“在毛泽东的文章中,你们去找找看,四六句儿、工整对仗,一层标题二层标题三层标题格式高度一致,我是没找到。”(2)写材料不是耍嘴皮子、玩文字游戏,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把工作说明白。在文稿写作中准确性第一,生动性第二,要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追求生动,切不可颠倒顺序。然而,有些人写材料没有经过思维加工,不讲逻辑正确,而首先讲究标题整齐对仗,本末倒置,写出的往往是逻辑错误百出、空洞无物的文稿。
其次,从加工信息的角度来看。写材料,就是写“材料”,把一堆碎片化、低价值的信息,通过思维加工,整合成为一篇结构化、高价值的文章,或者叫“情报”。由此可见,写材料的主要特点就是“来料加工”,除了公文材料,撰写申论作文、学术论文、商业报告和综合性报道等,都可以理解为“写材料”。这些文种大同小异,“大同”主要指思维方法相同,都是靠归纳提炼;“小异”主要指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例如,申论作文是给定信息,学术论文、商业报告和综合报道要靠收集信息,还有的是从大脑直接调取信息,比如高水平领导的即席讲话。
这里,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信息和情报。信息不等同于情报,具有内在联系、有价值的信息才算是情报,零散孤立、缺乏价值的信息不能称之为情报。例如,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埃及大金字塔的周长、高度,以及主墓室的尺寸,这些可以理解为信息。通过计算这些数据之间的比例,可以推断4600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掌握勾股定理,进而可以认识那个时期古埃及文明大致发展到了什么水平,这些结论就是情报。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英语中,“情报”跟“智能”是同一个单词“intelligence”。金字塔的这些数据信息,如果让一个盗墓者看到,就可能联想不到任何事情,但是在数学家或者考古学家眼里却意义重大。因为在前者眼中,这些信息是孤立、分散的,后者却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挖掘彼此之间的相关性,使之建立内在联系,得出高价值的情报。写材料的过程,就是把“信息”加工提炼为“情报”的过程。
综合性文稿又称为总结性文稿。所谓总结,就是总+结,“总”可以理解为信息,主要是具体事实和数字,这些构成写作的基石。“结”可以理解为情报,主要体现为观点、概念,贯通两者的桥梁就是思维加工。“总”是“结”的基础,“结”是“总”的提升,具体工作是写材料的基础和前提,为归纳概括提供必要条件。公文是对工作的认识和表达,真实是公文写作的生命线。写材料不能脱离、歪曲具体工作,这是原则性、根本性的要求。
情报源于信息,情报统领信息。打个比方,标题观点(情报)就如统帅,具体工作(信息)就如士兵,统帅不行,再优秀的士兵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材料只是一堆罗列素材的“流水账”,没有经过归纳提炼,或者归纳不到位,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观点,再好的工作素材也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因为,这些文章只停留在信息层面,缺乏内在联系,附加值不高。那些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文稿,我们通常称之为“有干货”。常说要写短文,“短”的关键就是有观点、有情报。没有观点,说得越长,听的人越困惑;有了好观点,即便是点到为止,也能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从搭建结构的角度来看。著名国际认知心理学家、科普学家、世界超级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一书中,给写作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写作,就是把网状的思考,以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网状的思考”,指的是一堆杂乱无序,彼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的信息,这是写材料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翔实的素材,写材料就是一句空话。这是一个“从0到0”的过程,再多的零堆在一起也是零。一堆杂乱无序的东西,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少价值。“树状的结构”,就是经过归类提炼,把一堆杂乱无序的信息,整合成为结构化(树状结构、金字塔结构)的情报,这是“从0到1”的过程,是写材料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步。“以线性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在结构化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个性化的表达,这就是“从1到N”的过程。
什么是线性表达? “线”就是指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顾名思义,线性表达是指使上下文之间具有清晰的因果关系,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让人读起来、听起来感觉顺畅严谨。从形式上来说,线性表达主要包括标题的线性表达、开头段的线性表达、内容的线性表达。从层次上来说,线性表达既包括一个句子里面的上下联系,也包括在整段话中,句群之间形成整体上的因果关系。这些都会在书中一一介绍。
二、认识写材料“有什么”
介绍了写材料是什么,再来认识基层写材料有什么,包括什么。笔者把基层常用公文分为点、线、面三大类。
点,就是把一件事情说明白,主要包括函、通知、请示,笔者在这里加了一个简讯。虽然简讯不属于法定公文,但在基层的使用频率很高,上报信息、网站和公众号新闻,都离不开简讯。从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来说,简讯是写好其他材料的基础,只有把一件事情说明白,才可能把很多事情说明白。如果连基本的简讯都写不好,自然就很难写好总结报告、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综合文稿。
线,就是要把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情说明白,包括阶段性总结、综合类信息,比如学习考察报告、出访报告等。
面,就是把比较长时间内发生的许多事情说明白,例如年终工作总结、经验交流材料、汇报材料、调研报告等。
法定党政公文有15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报、批复、报告、通知、请示、议案、函、纪要。其中,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报、批复,这9种公文主要在上级机关使用,基层较少用到。通知、请示、函,议案、报告、纪要,这6种则是基层常用公文。基层同志只需要掌握后面这些公文格式,基本就能应对日常工作。通知,请示、函属于点状公文,目的是把一件事情说明白;议案、报告、纪要属于线和面的公文,共同点是通过综合归纳,把几件事说明白。后者又被称为综合类文稿、总结类文稿、经验类文稿。
“二八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约20%的部分发挥80%的作用。在基层公文写作中,“15∶6∶1”的比例正好折射出“二八定律”。15种法定公文中,基层常用的只有6种,约30%。在这6种公文中,难度最大的只有3种,就是报告、纪要、议案。而这3种公文都属于综合类文稿,核心方法都是总结归纳,这就回归到了“1”。所以,大道同源,总结被誉为“材料之母”。基层通常说的写材料,主要指总结类、综合类文稿。从这个角度看,写材料属于写公文,但写公文不一定是写材料。
不同种类的公文,学习方法也不同。请示、函、通知这些点状公文,侧重于格式要求,信息要素比较少、内在关系相对简单,通常用因果关系就可以把信息要素串联起来,把一件事情说明白。初学者可以找一些典型的范文例文,记住不同文种的格式要求、行文结构和文字表达,到时候依葫芦画瓢,就能八九不离十。但是,线和面的公文,不能通过单一模仿来学习。因为这类公文包含的信息要素比较多,很难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说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总结归纳,找到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就是共性,通过寻找共性、提炼概念、形成观点,把几件事或者很多事情说明白。所以,归纳提炼能力是写材料的核心能力,不懂得归纳,或者归纳不到位、不准确,文稿大厦就会地动山摇、摇摇欲坠,再华丽的辞藻、再对仗的表达都没有意义。
正如李瑞环同志在《辩证法随谈》一书中提道:“总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编顺口溜,凑四六句,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丰富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经过艰苦思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科学抽象不是主观臆造,而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3)然而,由于缺乏规范性、针对性的学习,不少人习惯用写通知、请示、函的方法,靠主观臆造、单一模仿去撰写综合类文稿,简单套用所谓的“模板套路”,缺乏自下而上归类提炼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缺乏逻辑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归纳提炼,即使写了很多材料,也只能停留在仿造山寨,自上而下“想”材料、“憋”材料、编材料、凑材料的低级阶段,难以形成写材料的核心能力。
其实,就算是通知、请示、函这些相对简单的公文,要想真正写到位,也不能只靠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对工作有准确深入的认识,这些都要在综合文稿写作中锻炼感悟。笔者的体会是:如果能够把综合文稿写好,再回头写点状公文,就能驾轻就熟,形成“降维打击”。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要小看一根钉子,如果它钉中要害,会让整根木头或者整块石头裂开。”对基层公文写作而言,总结提炼能力就是那颗关键的“钉子”。在诸多文种之中,只要找准“关键少数的关键少数”,培养出扎实过硬的总结功夫,写作之路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