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力:如何让你和产品更受欢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3 跨界认知塔

根据跨界的类型、深度、价值、复杂程度,我将跨界归纳为6个层次,并称之为“跨界认知塔”。它有助于我们更深、更全面地了解跨界在事业领域中的应用,也便于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跨界位置。

现在,请花几分钟时间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你的答案对你非常重要)。

(1)你为什么玩跨界?

(2)你做过的哪些事是与跨界有关?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想好了吗?

此刻,请对照下面的跨界认知塔(自下而上,分别称之为第一层至第六层),看一下你目前处在第几层(见图4-1)。

图4-1 跨界认知塔

我们之所以选择跨界,大多是因为我们自身有一些需求需要被满足。这些需求基本分为以下三部分。

(1)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成本需求或弥补某方面能力和资源的缺口而进行一些合作,包括但不限于物品、技术或服务的置换,流量和信息的置换,赞助合作,单次或者长期的战略合作。这是最初级的跨界合作,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

从参与的对象上来说,通常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企业或个体之间的结合。例如,第一层至第三层。

(2)满足价值的实现。根据某个企业或个体的需求和想法,主动联结相关资源(如10个品牌联动助力高考),或结合不同领域的资源,经过资源整合、匹配和策划,开创出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甚至一个新的行业(如各种资源平台、外卖平台)。

从参与对象上来说,通常是一个企业为主导,整合众多企业进行参与支持,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自己企业当下的资源缺口,更多的是为了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价值。例如,第四层。

(3)满足创新的需求。洞悉市场空白及用户的某个点的真实需求,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整合运用,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和开阔的思维方式,突破原有的壁垒和边界,创造不可思议的变化(如手机的各种智能服务),其核心目的是实现突破。

从参与的对象来说,通常以自己的企业为主体。例如,第三层至第六层。接下来,我们逐一了解跨界认知塔。

1.第一层:置换层

还记得我们讨价还价的过程吗?

“老板,再给便宜一点儿吧,我给你多宣传宣传,多介绍点儿客户。”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置换”。

这一层是比较简单、基础的合作,最常见的是置换合作、赞助合作等,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或者弥补短缺资源。

置换合作,主要是不同企业和个体之间,为对方提供自己的资源,以免费或者更优惠的成本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对方资源的过程。例如,线上招聘网站在发布线下户外广告时,可以采用置换的方式,即广告公司为招聘网站提供广告位,招聘网站为广告公司提供招聘服务,以及在招聘网站页面中的品牌露出等。

关于赞助合作,相信大家见得比较多了,严格来讲,它其实也是置换合作的一种类型,主要由主办方发起某项活动或事件,并根据赞助方提供赞助内容的不同给予相应的回馈。

置换也好,赞助也好,两者的本质是类似的——A公司和B公司相互满足。用一句文艺的话来讲就是:“我想要的,你都有。”所以,如果双方对彼此很认可,品牌调性又比较搭,这样的合作就会一拍即合。

延伸思考:

跨界合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请思考一个问题:当有一些资源,别人可给你也可不给你时,为什么要给你呢?

资源的互换形式有哪些

在置换合作中,双方的回馈形式有可能并不相同。

从时间上来讲:

● 有些是即时的回馈方式。如活动现场或者节目中的露出、软植入等。

● 有些是后置的回馈方式。如后续特意为对方组织专场、新用户的注册、前面案例中提到的招聘服务的置换等,两者所提供资源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不一定完全重合。

从显隐性上来讲:

● 有些回馈是显性的。如活动现场及广播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品牌露出类回馈、物资类回馈、实物使用类回馈等,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体验感的营造出发,来支持对方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知晓率和口碑。

● 有些回馈是隐性的。如追求新用户注册量、App下载量、部分类型产品的后期体验、合作分成等,需要后续在某个时段范围内持续不断地发生才能看到效果。

如何不花钱采购一批礼品

曾经在智联招聘工作时,我和丽芙家居有过一次合作。

从2014年起,我就一直是丽芙家居的粉丝,而且我们办公室里有不少人都受到了我的影响,也成了丽芙家居的粉丝。而我对这个品牌产品和售后服务的信赖,源于一次购物经历,其妥善而又设身处地为我考虑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有一次,我听到销售和HR提起要给客户选购礼品,我就在想,有没有可能尝试一次合作,让更多的人用到它们的产品呢?

我与丽芙家居当时的市场负责人一拍即合。丽芙家居免费为我们公司提供一批产品,我们在包含了上百个产品的清单中,挑选了50种客户有可能会喜欢的产品,由丽芙家居生成专属链接和领取密码,交由客户任选其一。而智联招聘则为丽芙家居提供了网站页面的宣传位、一对一的客户沟通传播和精准的用户群体。

智联招聘的客户大多是HR和企业老板,企业内部福利的采购权或者建议权大多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当时丽芙家居正在发展企业团购业务,因此,如果能够让更多的HR体验到他们产品和服务的优秀,则有助于其开拓企业团购渠道。同样,HR本人也是潜在的目标消费者。

对于丽芙家居而言,投入一些产品成本,能够让它们获取一批精准的潜在客户、提升网站的访问量、新用户的注册量,并使他们体验到平台的服务,亲眼看到产品的品质。对于智联招聘而言,为员工和客户送去一个新颖的福利和体验,将礼品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可大幅提升员工和客户满意度,同时,还能够节省采购成本。

活动结束后,我们做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伴随免单产品的订单,有许多客户在购物车内自行添加了其他产品(即随单加单),在一个月内又有许多客户进行了复购。这个结果虽然是预料之中的,但是直到看到这些数字时,我才真正放了心。

毕竟所有赠送的产品都是实物产品,而且价值都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因此只有真正做到为对方引流,为对方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才会让我的心里舒服一些。我一直觉得,无论什么合作,一定要自己内心感觉到对得起对方的支持,这样的合作才是正向的、无愧于心的。

我一直非常感激和我对接的那位负责人李骏,他相当优秀,敢于突破创新。对他们公司而言这样的合作也是第一次,但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有非常多需要特殊处理的地方他都做得相当出色。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自始至终,我们都未见过面,全是通过电话来敲定意向并推进合作执行的。

延伸思考:

讲一句题外话,这件事情并不在我当时的KPI考核范围内,但我喜欢做对公司整体有益的事情,喜欢做有创新的事情。现在想来,这些工作恰恰为我开启了对跨界的认知。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了我:没有哪件超出本职范围之外的工作是无用的。

你有做过哪些额外的付出,为你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运、感动或是惊喜呢?

2.第二层:联合层

联合层,大多是为了共同完成某一件事,由一方发起(有时没有明显的发起方,有可能是几方共同头脑风暴出来的),由多方共同策划、倾注资源并执行,最终实现跨界合作的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A+B→C。

其中,A、B指的是企业或品牌,C指的是合作项目。C有可能是A的C,也有可能是B的C,也有可能是由A和B共同创造出来的,其同时属于A和B。

这些合作大多比较简单轻快,甚至有些只是单次合作,也有些虽然合作过几次,但没有更为实质性的、体系化的运作,双方并未达成更深度的联结。

例如,有些社群举办的线下主题沙龙,通常会由与符合主题的咖啡馆、图书馆、蛋糕店等一些实体店提供场地和茶歇,由社群组织提供沙龙的内容和人气。这样一来,不仅能为实体店带去人气和服务体验,也为社群组织提供了线下活动场地,还能使粉丝感受到不同的体验。

虽然同样是互相倾注资源,但本层和第一层的区别在于:第二层的合作,资源的倾注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双方都要为最终的结果负责;而第一层,则只需要提供支持就可以了。与第一层相比,第二层要更加复杂和更深层次一些。因此,在第二层需要留意一些技巧。

毫无经验的我如何驾驭3 000万元的项目

我想举一个部门之间跨界合作的例子,它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类似,看似条件更便捷,但有时并不容易。

我曾在可口可乐公司负责UTC(揭盖赢奖)项目,那时的“惨烈”和幸运,至今令人难忘。当时是我在这家公司入职的第3年,刚轮岗到市场部一个月,主管突然离职,这个价值3 000万元的项目便落在了我的头上。那时没日没夜地加班和学习,当项目好不容易步入正轨时,我再次被“幸运”砸中——公司要统一更换新系统,也就是说,UTC项目所使用的老系统将无法使用。这是一个全公司几乎所有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的重点项目,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让人头大的是,新系统和老系统的功能以及前期运行中积累的庞大数据库无法无缝对接,这就像是终于学会了英语,可是却去了法国。

为此,我不得不每日安排数据导出,针对新流程中的功能缺失,制订手动弥补的方案,调整各部门在项目中的流程,找各个功能组和部门领导逐一商讨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把控,针对仓库、物流、市场、销售、客服等各个相关部门,制订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并重新提报了预算。

一圈下来,我成了全公司唯一一个懂得UTC新系统运作的人。

这件事情虽然完整地做下来了,但在数据抓取的前期,系统的不稳定及庞大的数据运算(多达几万行)使得我在做项目预算时犯了一些错误。为此,我至今仍很感激当时的管理层领导Ken的包容和默默的支持。当然,还有当时销售运作部负责人刘蔚群(刘总)、销售运作控制负责人闫丽娟(娟姐),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那些大我很多岁、职位高我好几个级别的负责人的支持。一切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温暖的回忆。

为什么我在前面说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呢?因为这件事之后,我不仅明显感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上升了一个台阶,而且公司的管理层也开始明确指派我负责一些项目,我变得越来越“忙碌”了。

我开始反思与总结,为什么当时毫无经验的我能够驾驭这么重要而又复杂的项目?后来我终于找到了这个真相,那就是:这正是一次企业内部的跨界合作,这个“界”就是部门的边界,而我恰好运用了下列这些重要的原则:

● 了解对方的角色、需求(包括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有可能在活动中出现的困难点。

● 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沟通。

● 确认分工时要具体且可操作(参考SMART原则(1)),并确保对方理解的和你所表达的要一致。

● 以感激和共同合作的心态进行沟通和执行。

● 在合作的灰色地带(2)要达成一致,双方以结果为目标主动去推进,不扯皮、不推诿。

3.第三层:战略层

我们此刻进入第三层——战略层,就是那些出于长期共赢考虑,在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基础上所展开的一系列深度合作。

我们经常看到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大多就是深度的战略合作,深度,表示了这个层面合作的程度;战略,表示了这个层面合作的性质和高度。从时间角度看,多是较为长期的合作;从交互关系角度看,频次较多、范围较广;从运作角度看,多是全公司层面、多维度参与。

曝光效应与负面曝光效应

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手机品牌,他们与某个线上读书平台合作,共同做了一期读书会,从物料到场景布置、自媒体宣发、粉丝招募都非常吸引人,而且这两个品牌都为人熟知。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忍不住向在这个手机品牌公司工作的朋友表示祝贺。我知道她们一直都想在会员服务上做一些突破和创新,现在他们终于打破了传统服务内容,真的是发自真心地为他们高兴。当我问及这个活动计划做多久时,她的回答让我一时间沉默了许久。

“只做一次。”

我继续问:“那些漂亮的场景布置和物料如何处理呢?丢掉吗?粉丝的后续活动呢?”

她说:“哎,这是总部谈的,我们也没有办法。”

我问:“你有没有向总部争取,申请持续办下去呢?”

她说:“哎,公司也没这方面的要求。”

我懂了。站在她的角度,会员活动并不是他们的考核KPI方向,而总部也只是要求做一次这样的活动即可,所以这样做没有任何的不妥。

然而,如果站在全局角度思考就会发现,重视会员和粉丝,是在目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抢先占领消费者心智,与消费者产生深度联结的核心。所谓的复购、口碑传播,前提是消费者对你足够地喜欢或者依赖,需要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你。可问题是,现在的热点信息太多了,消费者的精力根本顾不过来,单次的宣传效果再火爆,也经不起时间的抹杀和大量信息的冲击。

●曝光效应●

这个案例所涉及的就是“曝光效应”。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发现,你有可能第一次见到某位同事时感觉他不怎么好看,但是越相处就越觉得顺眼呢?

重复能加强记忆,能激发用户与我们的联结。在社会心理学中,曝光效应也常被称为接触效应或熟悉定律,它是指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人们见到一个人或事物的次数越多,就会越喜欢。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荣茨(Zajonc)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所学校的毕业纪念册,前提是参与测试的人与相册中的任何人都不认识。看完之后,再让这些人重新看一组照片,并说出对这些照片的喜爱程度。这些照片在毕业纪念册中出现的频次从一两次到二十几次不等。

心理学家最后发现,那些出现频次较高的照片被喜欢的程度也越高,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事物)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不断出现,你就有可能喜欢上这个人(事物)。

写到这里时,正是过年期间,我想起从年前进入春节周期开始,我就一直想买各种红色的用品,衣服、杯子、帽子、耳环,甚至差点要买一双超级不百搭的红色高跟鞋,想来一定是受曝光效应的影响。

有时,我们以为是自己主动做的选择,事实上却是我们早已在不经意间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我记得一部电影中有一个关于赌马的情节:一个人为了影响对手下注,便安排了一个数字,在当天看似不经意地、以不同形式地多次出现在对手视线内,结果,对手果不其然地选择了这个数字下注。

●负面曝光效应●

那么,所有的事情都是越曝光越好吗?

答案是:No。有一些事情曝光频次越多,反而越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称之为负面曝光效应。

我曾经在学习生涯发展的时候,碰到过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

我在A机构的粉丝群里,看到大家一直在接龙报课,而助教采用@报名学员的方式恭喜报名成功。在有人提问后,助教立刻非常贴心地解答,之后再重新发一次报名信息和剩余名额的海报,由于不断地刷屏,激起了群友的报名热情,有一些原本没有打算报名的,也开始积极地抢座位。

而B机构的助教则是不断地私信我课程信息。我起初觉得这个课程也是不错的,打算把A和B的课程全部都报上,为此还加入了一个预报名的15人小群。

但最终,有一半的人都放弃了B机构,我也一样。

其中的原因并非是因为频繁收到助教的群发私信,而是大家咨询的问题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大家针对B机构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付费前的服务尚且如此,付费后的服务又会是怎样呢?”

这两件事情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是无意识的激发(至少看似是无意识的)和周到的积极服务,一个是刻意而急功近利的消极服务,所以你会发现曝光效应的有效性是有前提条件的。

● 比较中性或令你喜欢的人或事,在你频繁接触的过程中,未产生对你有危害的行为、令你厌恶的行为或者风险信号,也就是说,从始至终这个人(或事)对你而言是相对安全的存在。

● 越是无意识间的重复和曝光,越能激发你的喜欢。现在的人都很聪明,尤其是在消费方面越来越趋于理性。如果你的重复令人感受到你有极强的目的性,那么越重复,就越有可能在最终产生相反效果。

因此,我们在使用曝光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使用方法:

● 尽可能地设计无意识的认知,人们越是无意识地接收重复信息,就越是会偏爱。

● 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如果只是进行普遍意义上的重复,效果容易适得其反。倘若在重复的过程中,让用户感受到不仅没有产生任何危害和损失,还存在着有助于自己的信息,则会使用户卸下心理上的抵触,原本用户心中厌恶或怀疑的信息就会逐步转变为一种安全的信息,随后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喜欢的信息。

● 即便是一开始令人喜欢的人(或事物),如果在重复的过程中出现降低用户内心安全感和反感的行为,就会越重复越适得其反。

● 曝光和重复需要适度,过度的曝光可能会引起厌烦,就像我们特别爱吃的一样东西,如果天天吃迟早也会吃腻。

合作究竟有多深

你知道一个跨界合作都需要涉及哪些环节和部门吗?

以一个简单的跨界合作为例。在某次赛事或活动中赞助一些产品时,只需要双方约定好彼此的回报,然后赞助方申请产品并运送到指定地点,向用户展示或者邀请用户体验即可,稍后在比赛或活动过程中留存一些照片、视频资料做活动总结,就算完成任务了。

然而,诸如前面提到的雪碧为宣传王者荣耀而生产的王者荣耀英雄瓶,其涉及可口可乐公司全体系的人员,诸如销售运作部(预测该包装产品的销量及产量)、设计部(设计新的画面)、资讯部(建立新的产品编码,在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市场部(对应新产品的各套政策和指引、各部门的培训、兑奖事宜)、采购部(新产品相关的物资采购)、储运部(新产品与原产品的分批存放及运输问题)、客户服务部(消费者关于新包装中相关活动的咨询答疑)、销售部(向各个渠道的客户传达新品及新活动)、公共事务部(媒体渠道的传播)……

这一系列部门是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战略合作时间较长、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你做好长期的时间规划,并提前了解相关方的相关流程和工作习惯、规章制度等,尽可能地减少信息误差,并做好提前准备工作。

4.第四层:整合层

你肯定听说过“资源整合”这个词。所谓“资源整合”,就是跳出自身角度,向外出发,着眼于身边的各界资源,重新识别、选择并整合,重新策划,创造新的价值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把你身边能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创造一个新项目。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熟悉的团购平台、外卖平台、网约车平台、共享办公平台和资源平台,就是这一层颇具代表性的新事物。

● 团购平台(电商平台):整合各个领域的商家,进行打折优惠、体验评价,为消费者带来参考性意见和福利,也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客户资源。

● 外卖平台:整合各个区域、各个类型的餐饮商家,提供餐饮上门的服务,也为商家解决了无多余人手送餐上门的苦恼。

● 网约车平台:整合私家车司机,为出行者提供专车服务,也为司机提供一份工作机会。

● 共享办公:整合空间、服务、政府以及社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各种便利的办公条件和公司运营的后端支持。

● 资源平台:整合相关领域的人脉和资源。例如“市场部网”,集合全国各大知名品牌的企业负责人、CMO(首席市场官),通过全国56个分会帮助无数新老市场人对接数不清的跨界资源和合作。

我经常收到朋友们发来的“情书”,告白说这个圈层带给了他们太大的便利和价值,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切都变得通畅起来,思想和视野有了极大提升,而各地分会会长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在无私地扮演着跨界“红娘”。

上面这些项目就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的痛点、痒点,抓住行业中的空白机会,进行了资源的整合、策划及输出。

5.第五层:突破层

在这一层,我们相当于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不仅是在企业之间的合作方面,更多的是全面突破和创新升级。在这一层,你会借助跨界思维,采用全局视角,突破原有的壁垒和边界,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企业的传统分工中,产品部主要负责做好产品的设计、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技术部主要负责完成技术的开发;营销部(在这里我们简单将市场、品牌、运营、销售等部门统一概括为营销部)主要负责产品发布后的推广和销售。

如果我们运用跨界思维,那么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有没有可能让上面这三大职能部门彼此发生互联呢?我们是否可以用技术思维做营销,用营销思维做产品,用产品思维开发技术呢?试试看,如图4-2所示。

图4-2 技术、营销和产品三者的互联

答案是:当然可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在很多App和游戏里面,用户分享后可以获得一些积分或是多玩一次的机会之类的奖励。还有在一些购物App当中,别人通过你分享的链接下单,可以使你获得部分收益。这里就包含着营销思维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还有很多的产品包装上加上了二维码,有的是发挥“追本溯源”的功能,有的是展示参与互动的功能。这些就是在用营销思维做产品,用产品思维去开发所需要的技术(而不是根据现有的技术去拼凑产品)。

你是否意识到,之前的IT(互联网技术)产品体现的是工程师思维——只要产品的核心基本功能到位、性能稳定就行。

我们以手机为例。过去,我们追求的是手机的续航能力、结实程度、信号强弱等。现在呢,我们追求的已经远远超出这些,融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位、极致体验等元素。

我经常一转眼就不知把手机放在哪里了,要找半天才能找到。后来我发现,华为手机可以设置寻找手机的功能,只要你在家里喊:“你好,小E,你在哪里?”手机就会播放设置好的音乐,同时回答:“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如今,手机厂商已将手机设计得非常贴心了,就连我们用户都没有想到的需求,手机却都已经具备。比如,就连拍照也不断演绎出各种新的功能——微距模式、人像模式、大片模式、夜景模式等,简直堪比一个初级的单反相机。

以上这些情况,是不是都是借助产品思维来倒推开发所需要的技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好佐证呢?

它居然因为一个名字而走红

突破不仅仅展现在产品领域。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关于起名字的。

几年前,一个朋友在逛超市时,特意拍了一张照片给我。点开一看,照片里是一个名为“董小姐”的薯片。因为平常大家习惯喊我“董小姐”,所以朋友看到这个品牌的薯片,就忍不住发来给我看。

这让我想起来多年前,好姐妹晋源给我寄来的一小盒茶,枚红色的包装袋上有一行白色的字体,上面印着“董小姐茶房——用一杯茶的时间来想你”。这盒茶被我原封不动地保存在柜子里。

厦门鼓浪屿有一家名叫“赵小姐的店”的咖啡馆,很受欢迎。

有一个很有趣的小超市,为了和旁边的大型商超竞争,网友帮它起名叫作“超市入口”。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在英国威尔士公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镇,它是拥有英国最长名字的小镇。据说,镇上的居民只是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增加小镇的客流量。于是,有人提出给小镇取一个世界上最长的名字,结果就有了这个名字——急漩涡附近白榛树林山谷中的圣马利亚教堂和红岩洞附近的圣田西路教堂。

后来,一位电视台天气预报员因为在播报天气时,流利地说出了这个名字而走红。现在,这座小镇早已成为一个受到世界各地游客青睐的旅游景区,而这个名字也被传唱成了歌曲。

这些都是因为名字的特别而被人们记住的案例。有些是因为人格化,有些则是因为特别。这就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式的突破。我相信此刻你的脑细胞内已经在蹦跳着各种新奇有趣的奇思妙想了吧!赶快记录下来,这很可能就是你的下一个创新。

6.第六层:融合层

此刻,我们终于来到了跨界的最顶层——融合层,即回归“道”的层面,以有形化无形,以“融”之态,对各界万物以包容、溶入、融合。

在这一层,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跨界合作、资源整合、思维突破,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在融合层,会同时用到多个层次的跨界方式,融合多个领域的跨界亮点。如第三部分列举的网易云音乐与农夫山泉的合作、地铁创意、可口可乐和航空公司的合作创新等,都属于这一层。

不仅如此,跨界力也会让我们在谈判沟通、资源积累、职业生涯发展、学术创作、个人品牌、创业、品牌创意、产品设计、渠道开发、企业转型、家庭关系、社交关系、问题解决、个人成长、购物、恋爱、等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要实现这些,我们就要更加重视提升我们内在的格局、视野的广度,以及思维的容度。

总结一下:

本章,我们借助雪碧的案例和厕纸的创意案例,探讨了关联效应以及如何开发非凡的吸引力,重点分享了六层跨界认知塔的内涵,以及曝光效应的实用法则。这里面的颇多案例都可以用来发散、借鉴。


(1) SMART原则包括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和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2) 所谓“灰色地带”,就是在合作分工中,往往会有一些前期分工时未想到或未细化足够的工作事项。这些灰色地带是职责的盲区,需要合作双方根据彼此的能力和资源主动承担。一旦发生推诿、扯皮,不仅会伤感情,更会对整体事件的推进和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前期商讨时,合作双方一定要提前达成对此类问题的一致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