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在鲁迅家的后园
金融街往北,是阜成门内大街。进入阜成门势力范围。这里亦有大片老胡同。
顺街东行,第一个路口就是阜成门内北街。走到头就是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门前挂着宫门口二条胡同牌。胡同清代称二条胡同。1965年更名为宫门口二条。鲁迅博物馆是胡同19号,内有鲁迅故居。鲁迅博物馆其实就是把鲁迅原来在宫门口二条的房子圈在里面,因之修成了博物馆。这里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当年买这座房子,花了800大洋。他不仅能写作,还会搞装修。买下房子后,自己进行了设计改建。小院门前说明称,1924年5月,鲁迅从砖塔胡同搬来居住,一直住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去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住在这里。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作品,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门前,还贴着民国时期的门牌号,蓝底白字,有残缺。像是原版。当时是西三条21号。故居正门,是简单的如意门。进去以后,先是一个过道、一道小影壁。从小影壁左转,跨过一个小门,进到院里。院子当中乃正房三间。正房中间为起居室。两棵丁香树守卫在门口两侧。树上有说明:鲁迅手植丁香(一九二五年四月五日)。这两棵90多岁的丁香树,分出了好几个粗杈,仍显得年轻力壮。起居室北面接出一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正房东屋,是鲁迅母亲的卧室,西屋为鲁迅原配朱安女士卧室。院西侧是厨房。厨房北侧有一小门,通到后院。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后院。
鲁迅在散文《秋夜》中曾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后院就是鲁迅写的那个后园。
后院有井,用栏杆围着,用石头盖着。工作人员说,这口井,水是苦的,只能用来浇花、洗衣等,不能喝。从后院的窗子,可以看到“老虎尾巴”里鲁迅的书桌和床。一些鸟在这儿吵闹。后院墙外,看不到两棵枣树。只是隔壁院里有一棵枣树。这个位置正是后院的“墙外”。它是那两棵树之一吗?这棵枣树接近一米粗,树上面的天空明亮而高。
当时保护鲁迅故居的人也许只考虑的是保护鲁迅的生活痕迹、展示鲁迅的风采。没想到,这也为北京保存了一套完整未遭破坏的四合院,使之成为对四合院的完美展示。
故居小院东侧是博物馆大院子,里面建成了仿四合院风格的陈列室。院子里有裴多菲、藤野先生的雕像。对着博物馆正门,则是鲁迅先生的雕像,略微朝向东南方向,阳光照在他身上。喜鹊们在院子里飞来飞去。北京闹市区难得有这么一块宁静的地方。一个参观完出来的父亲,边走边教孩子回去怎么写鲁迅故居的作文。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你保留了什么样的建筑,就代表着你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个小朋友,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到鲁迅故居来,鲁迅就进入了他的心田。
宫门口二条鲁迅故居
鲁迅1925年手植白丁香
从安静的鲁迅故居出来,等于从天堂回到了人间,眼中是来回穿梭的车辆,耳中是各种噪声。
这一带的建筑都以宫门口来标定位置。
因为明时此地曾有道教建筑朝天宫。朝天宫建于明代宣德八年(1433),系仿南京朝天宫式样建成。明代该宫为道箓司所在地,相当于现在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规模宏大,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明天启六年六月发生火灾,全部焚毁。宫虽不存,名字留了下来。而南京朝天宫今尚健在,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资深“北漂”鲁迅先生在北京有多处旧居。宫门口二条东北方向约两公里,八道湾胡同11号院,还有鲁迅的另一处旧居。
鲁迅1919年至1923年居住于此。2002年8月,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文物暂保单位——“鲁迅著书处”。1919年底,鲁迅买下此院,并和弟弟周作人迁入。后又把母亲和弟弟周建人从绍兴接到北京。此院较大,除了正房以外,还有前后罩房。居此期间,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乡》《阿Q正传》《呐喊》《中国小说史略》上卷等作品。许多文化名人常来访,如蔡元培、郁达夫等。1923年夏天,周氏兄弟反目,鲁迅搬出了八道湾,暂居于砖塔胡同,后来又搬到了宫门口二条。此后,八道湾这处房子就一直为周作人一家居住。
鲁迅故居书房“老虎尾巴”,鲁迅在这里用笔对抗黑暗
鲁迅故居院内
胡同清代称八调湾、八条湾,因胡同多曲折而得名。1911年后称八道湾。可惜的是,整条八道湾胡同已经被拆。在原址建成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中部。幸好三十五中学有文化,在建新校区时,将鲁迅八道湾旧居保存下来,原址修缮、保留在校园,开辟为鲁迅纪念馆,成为学子们走近鲁迅的重要基地,为西城留下了一条重要文脉。
从鲁迅博物馆院里往东看,正能看到附近白塔寺里白塔的塔尖。如果说鲁迅故居是阜成门一带的文化高峰,白塔就是这里的建筑高峰。
虽然阜成门南边有很多金融街高楼,但这些大楼,普遍傻大高粗,皆是套着玻璃幕墙的长方体,没有一座可让人记住、可成为地标。无论资历还是气场,它们皆盖不过白塔。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始建于辽代,当时叫永安寺。明代改名妙应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里面的白塔,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塔,是北京早期覆钵式塔的代表,元大都的重要地标和象征,也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元代地面建筑。由当时在元朝做官的著名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修建,是典型的砖砌喇嘛塔。历时八年建成,并将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高大雄壮,在很远就能看得到。
白塔寺山门
这一带继续往北走,跨过平安大街,已是北京古城西北角,也就是西直门拐角处,胡同已基本被现代楼房所取代。鱼雁胡同、国英胡同、永祥西巷、中大安胡同等,都只留下了名字。
西直门内大街也是条老街。路南侧有天主教圣母圣衣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主教西堂。
此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处,命运多舛。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后在嘉庆年间因政府宗教政策有变,于1811年被拆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于同治六年(1867)重新落成。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再遭破坏。1923年在原址第三次重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堂由同仁堂中药厂使用。1994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
此堂主体建筑看上去确实比已走过北堂小,且简单。除了临街一面,其他三面都被楼房围住。街的这面墙上还有一些没有铲干净的红字,是“文革”时期的一些标语。因为再要铲的话,可能会破坏到砖,所以还有红字留下来。
教堂门开着,里边气氛肃穆,穹顶后来维修过的。有人在里面坐着,有人在祈祷。里边的气氛一样肃穆,一样让人沉静。
西直门内大街天主教圣母圣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