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三十六计和算法三十六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易经》中简单的数字与深刻的哲理

在《易经》中有些简单的数字,对于我们理解《易经》思维的深刻哲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有6个数字,即从数字“一”到数字“六”,这6个数字对于解读《易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便于读者研读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试着解读这6个数字及其相关的思维哲理。这6个数字是一个整体,它们紧密相连,不可分拆,缺一不可,它们构成了易经的完整思维体系。

1.“一”意指为“道”或“太极”

老子的《道德经》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纵观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总数不过五千余字,而“道”字总共出现了七十余次,可以说“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生成和演化万物属于“宇宙论”问题,而“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则是“本体论”问题。

《道德经》的开篇之言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指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终极的“道”;而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名”可以理解为“道”的外在表现形式。

“道”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解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是一种不可名状、似实而虚的形态。

第二种是作为自然之规律的道。《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关于道的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在老子看来,道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作用于万事万物时,就表现为事物运行的规律。

第三种是在人际关系中的为人之道。这一层次上的道,通俗的来说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当它作用于人类时,就成为人们行事的准则。当道成为人们的行事准则时,又称为“德”。

总而言之,“道”的理念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居于纲领性的核心地位,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也有非常广阔的外延,涵盖着宇宙、自然、社会人文的全部道理和规则,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理解和感悟。

我们再简单理解“太极”的理念,《易传·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纬乾凿度》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孔颖达疏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这些关于“太极”的观点同老子描述的“道”是宇宙本源(宇宙论)和决定万物存在(本体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图1.1中描述了太极生两仪,阳仪为天,阴仪为地。两仪生四象,天地又产生了四季即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这就定义了宇宙的时空理念。其余部分将在下面的八卦中进行描述。

图1.1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二”意指为“阴与阳”

《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阴阳,是老子以来发明的一对哲学概念,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的事物,它们的摩荡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它们以此消彼长的形式进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变化之中,保持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态势。

《易传·系辞》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静自有规律,这也就区分了刚和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阴一阳,柔刚也是阴阳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有许多,例如,大小、强弱、正与反、奇数与偶数、集中与分散等。《易传·系辞》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相反的力量产生推摩作用,导致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八卦表达的宇宙自然界保持事物发展的规律。

图1.2所示的是八卦图标中的阴阳“鱼”。用“鱼”型表示事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变化之中,用“鱼”眼睛的不同颜色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一计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隐蔽的计谋往往就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中,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最公开的事物就可能隐藏最私密的计谋。阴阳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如影相随,缺一不可。

图1.2 阴阳“鱼”与八卦图

3.“三”意指为八卦中经卦的“三爻”

《易经》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经卦。观测事物时,自底向上,爻的次序为地、人、天,见图1.3。

《易传·系辞》中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为卦爻配上爻辞,以判断事物的凶吉,所以叫作“爻”。用爻辞模拟事物后,才能进行议论。讨论后,才能行动,通过模拟讨论来确定事物凶吉的变化。《易经·说卦》中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其中,仁以爱人,主于阴;义以制事,主于阳。事物按天、人、地“三才”的阴阳哲学理念进行抽象表达,没有事物的具体数值观念,只有阴阳相别的属性。

4.“四”意指为八个经卦的四种对立统一关系

图1.3 别卦的三爻

图1.1中的八卦右侧的四条竖直两卦间的连线或图1.2中的180°相隔的两卦都表明两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易经·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明确指出天与地、山与泽、雷与风、水与火都为矛盾对立、相错,但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八个经卦都有各自的物理属性,《易经·说卦》中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之”指万物。雷为震,风为巽,日为离。艮为山,兑为泽,乾为天,坤为地。《易传·系辞》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每一卦可以取多种象,正因为如此,八卦才能包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象。在《易经》中,八卦所象之物及其功用还有很多,例如,《易传·系辞》中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天比作男,以地比作女等。八卦主要的物象、属性或功用可以有如下描述:

● 乾为天,意味着刚或健。

● 坤为地,意味着顺或和。

● 震为雷,意味着动或进。

● 巽为风,意味着入或风。

● 坎为水,意味着险或陷。

● 离为火,意味着附或丽。

● 艮为山,意味着止或定。

● 兑为泽,意味着说或悦。

在本书作者编写的关于计算机系统《易经》模型的论文中,从学科的4个基本方面即从空间、时间、性质和服务出发,将它们映射成《易经》八经卦的四种对立统一关系,如下所示。

● 空间:天与地映射为集中与分散(简称集与散)。

● 时间:火与水映射为并行与串行(简称并与串)。

● 性质:山与泽映射为刚性与柔性(简称刚与柔)。

● 服务:雷与风映射为供给与需求(简称供与需)。

再举一个大数据管理的《易经》模型的例子,在作者已发表的论文中详细描述了它。大数据的4V模型也可以映射成易经八经卦的四种对立统一关系。

5.“五”意指为《易经》的五层认知空间

在《易经》中“五”通常是指八卦的“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计算机系统和其他理工科的模型中则没有直接的明显指导意义,不过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八卦。因此,这里将简单地介绍一下八卦的五行属性,而不再赘述其他知识。然后,将描述我们感兴趣的《易经》五层认知空间。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它们具有相生相克性质,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基于“五行学说”,八卦的象和五行的对应关系如下:

● 乾:为天,五行属性为金。代表天,也代表金属或具有金属性质的东西。

● 兑:为泽,五行属性为金。代表沼泽、水性物,也代表金属或具有金属性质的东西。

● 离:为火,五行属性为火。代表火或具有火性质的东西。

● 震:为雷,五行属性为木。代表雷,也代表树木或具有木性质的东西。

● 巽:为风,五行属性为木。代表风,也代表树木或具有木性质的东西。

● 坎:为水,五行属性为水。代表水或者具有水性质或流动性质的东西。

● 艮:为山,五行属性为土。代表山,也代表具有土性质的东西。

● 坤:为地,五行属性为土。代表地、大地,也代表具有土性质的东西。

《易经·系辞》中曰:“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阳生阴,阴生阳,生生不息,就是易;在天成象,象就是乾;在地效法,法就是坤;规律的本质是数,数极则变,能够预测未来,就是占(卜);变则能通,通则久,先通后变,就是事业;阴阳变化不穷,难以估计,所以神(奇)。从中可知,认知推理包括不同层次:理(神)、数、象、变、通,如图1.4所示。《易经》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有三种:即象、数、理。《易经》思维推演的基本方式是:推象知数,推数穷理。

本书作者在一百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所做的关于“做研究与写论文”的演讲中都使用了图1.4中的五层认知空间的表达,并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广泛的赞成。

在兵法《三十六计》中,对认知空间也做了相应的论述。其《总说》中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而其《按语》中曰:“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在这里“理”是指阴阳变理,“数”是指科学本质,“机”是指变通机理,“术”是指手段和方法,主要讲了理、数、机、术之间的层次关系,除了没有提到“象”以外,同上述五层认知空间的表达一致。

图1.4 五层认知空间

6.“六”意指为六十四卦中别卦的“六爻”

为了有效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八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三生万物”的表达,需要两两经卦相叠形成一个别卦,八个经卦可以生成六十四个别卦,完成整个宇宙的描述。《易经·说卦》中曰:“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六画即为六爻。《易传·系辞》中又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六爻象形成三才,上两爻象为天,下两爻象为地,中间两爻象为人。

两经卦皆处于上下层之位,但在《易传》的语义解释中可有5种关系:(1)上下;(2)内外,上卦为外卦,下卦为内卦;(3)前后,上卦为前卦,下卦为后卦;(4)平列,将上下卦之位视为平列之位;(5)同卦相叠,共有八卦,有重复强调之义,或仅合为一体。

两经卦相叠组成复合卦象的属性有相制相克、相和相应等关系。例如:

● 革卦,上泽下火,表现为二者相制相克。

● 既济卦,上水下火,表现为二者相和相应。

● 未济卦,上火下水,表现为二者不相关。

在《易经》中不但爻有阴阳之分,而且六爻所在位置也有阴阳爻位之分,其中奇数层位为阳,偶数层位为阴。有六种阴阳爻象与爻位阴阳结合情况和相应学说。

● 刚柔相应说。

● 刚柔当位说。

● 刚柔得中说。

● 刚柔尊位说。

● 刚柔上下位说。

● 柔刚从乘说。

这些不同的学说关系影响卦的属性和卦象的评价,例如,吉利、凶险及盈虚和得失等。中庸学说是儒家思维和《易经》推演中最重要和核心的学说,是其评判标准。在刚柔相应、刚柔得中和刚柔当位等学说中,充分体现出中庸思维。